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范文三篇

副标题: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范文三篇

时间:2024-11-20 17:4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导语】《鹬蚌相争》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文档大全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3—6自然段)

  2.精读3—6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鹬和蚌争论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讨论,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大家解决。(理解: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自然段。

  (8)试试看,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鹬蚌相争》讲给大家听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鹬蚌相争的事情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一读这些词语。

  劝说懒洋洋鹬蚌相争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张开收拢露出毫不费力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鹬蚌相争》这篇课文,谁能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听。

  3.齐读全文。

  4.其实像这样有趣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到成语故事的网站去看一看。

  二、学习会写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哪些字已经会了,哪些字容易写错,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易写错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间一竖写成了“侯”。

  “夹”字不要写成了“来”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写成了“十”。

  (2)左右结构的字有:攻、劝、洋、脱、候、理。

  要先让学生去观察字形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再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什么位置,为写好字打基础。最后再根据构字方法进行字形的记忆。

  “洋”是形声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声。

  三、练习写字。

  1.先描写课本中的生字。

  2.在写字本上写偏旁和生字。

  3.评一评,看看哪一个字写得好,哪一个字写得不好,为什么?

  4.继续练习写字,争取把后边的字写得更好。

  5.当堂反馈,进行听写。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 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 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文言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懂得“通假字”的含义。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有的虚词、代词。明确汉语中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文言文,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曝、雨、箝、喙、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渲染:(出示课件:视频)。回溯中华悠远的历史长河,两千多年前有一个群雄并起、烽火连天的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征战不断,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中,大的秦国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而六国间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大兴刀兵。有一次,赵王因故对燕国不满,欲兴兵讨伐。燕王委托辩士苏代去赵国游说。

  2、出示原文、播放课文录音。

  3、认识“鹬”“蚌”,引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文言文,采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明确字音,一直将文句读到通顺、流利为止。

  3、指名读、教师正音。

  三、精读古文,加深理解。

  1、老师从这篇简洁的文字中,提炼出了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它们是:(出示课件:曝、啄、箝、舍、禽。)

  2、齐读。

  3、这五个词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联系句子,(出示课件)结合译文来理解。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句话。

  5、请同学们结合这五个动词简单叙述这个小故。

  6、逐句理解五个词意以及五个句意。重点强调:“曝”“方”“箝”“喙”“其”“而”“者”“禽”“舍”“之”。

  四、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1、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当初他们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它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

  2、自由朗读。

  3、指导朗读“鹬”的话:

  A、“鹬”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气急败坏的说();它咬牙切齿的说();它火冒三丈的说()。

  4、指导朗读“蚌”的话:

  A、“蚌”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暴跳如雷的说();它气势汹汹的说();他怒气冲天的说:()

  5、分角色练读。

  6、齐读全文。

  7、此时此刻,鹬和蚌都落入了渔夫的手中,他们的心里做何感想?指名回答。

  8、同桌讨论:为什么它们宁可“两败俱伤”也“互不相让”?(教师板书)指名回答。

  9、小结:它们只想着自己所拥有的有利条件,而没有想到自己也处于死亡的边缘。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必然是(两败俱伤)最终(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10、教师小结,画出箭头,完成板书。

  11、配乐朗读。

  12、全体起立,配乐背诵这则文言文。

  五、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听了这则小故事,此时的赵王会怎么想?(出示七国图)。于是!(出示原文)(王曰:---)

  2、教师小结战国时期辩士的才华同时展示寓言的魅力。

  3、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体会。

  4、今天学习了这一课,希望同学们能牢记鹬蚌相争所揭示的道理。我们要对这些人说:(指名说)。

  5、出示寓意。齐读寓意。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个故事被西汉的文学家刘向收录在《战国策》中。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战国策》一书,它对我们的思想、行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 渔翁得利

  ↑ ↑

  互不相让 → 两败俱伤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范文三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QB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