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记100篇范文]我的扶贫日记范文

时间:2023-04-24 12:1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的扶贫日记

  8月27日 星期四 阴天

  一大早,大家集中在村委会办公室,继续精准扶贫数据录入。大家还展开了录入竞赛,最后还是市保密局的高梅玲科长技高一筹,以录入45份调查表的成绩,摘得桂冠!奖品就是——长茂司村一组的信息录入任务!在昨天录入七组31份贫困户数据的基础上,不到12点我也把七组39个贫困户的信息全部录入完成,还甄别筛查出两户重复信息,完成任务后,主动请缨又接下了三组贫困户信息录入任务,大家全力开动,都想早日把信息全部规范化、数据化,午饭还是在村胡书记的催促下,才简单地吃了两口,不到下午2点,又都坐在电脑前继续工作,在信息录入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农户收支情况调查表,收入项多于支出项,支出项多集中在生产支出上面,而医疗、学费和人情往来,在调查表上却并没有反应,恰恰这几项是农村家庭较大的开支和付出,有待以后表格完善改进。

  在进行数据录入的时候,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以前几名修路的村民来村委会结算工钱,因为工程量和人工费的计算方式不同,引起了争议,村胡书记和村左主任,耐心算细账,以亲临修路现场的底气摆事实、说道理、算人工、测土方、守规矩、讲人情,既有坚持原则的寸步不让,也有推心置腹的交心谈心,在理性分析和感性交流后,几位修路村民终于笑逐颜开,得到了满意结果,结算了应得的工钱。我们工作队不禁为两位村干部暗树大拇指,别看村胡书记平时笑呵呵,万事好商量;村左主任往常似家人,称兄又道弟,该坚持原则时还真不含糊!暨坚守了底线又不激化矛盾,还能得到皆大欢喜的结果,这种功夫不是纸上谈兵得来,也不是坐在办公室喝茶聊天凭空生出,而是真正的与基层群众站在一块、干在一起、想在一处才能修炼成功,这不正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体现和深刻践行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长茂司村不仅能得到土蜂毫不留情的馈赠,也能学到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真功!真是不虚此行、不负年华。

  今天网络出了问题,精准扶贫日志只能明日放在空间里与大家分享,明日争取把精准扶贫数据录入工作全部初步完成,为后期纠错、归档节省时间。

  我的扶贫日记

  10月13日 星期二 晴

  这几天天公很作美,每天都是蓝天白云。我们驻水田坝良斗河村工作队的3名队员利用这几日的好天气,按照各自单位的结对情况,又分别对贫困户进行了入户走访。这次不同于之前的走访,前一次的走访,主要是对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的了解掌握,而这次更侧重于贫困户自己的脱贫规划以及征求对我们工作队前期驻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队长杨平福和队员汪滨的走访户在3组和4组,我的在2组,村里的组级路未硬化,路况很糟,我们只能靠步行。说是步行,其实就是上坡下坡,或者在山林中穿梭,我笑着说:“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2组大部分在海拔600米以下,适宜发展柑桔,这里以前也曾发展过,但因农户们不懂技术,又没有加强管理,基本没有收益。这次水田坝乡政府专门为该村制定了柑桔发展规划,免费提供苗木、肥料和技术指导。本月刚组织了一次柑桔栽培技术的现场会,现在又是移栽苗木的最后时间,农户负责挖“窝子”,政府免费发放树苗和肥料。这么好的政策,乡亲们积极性很高,70多岁的老人都在地里忙碌着。种好柑桔,发展主导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

  几天下来,在我走访的贫困户中,有的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的却显得有些迷惘。我深深懂得乡亲们因为贫困带给他们的无奈与无能为力。交通不便,产业发展薄弱,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是年老和体弱的人。我一边给乡亲们宣传现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一边帮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抓住现在的好时机,不要自我放弃。每个人都有过上好日子的权利,对他们而言,“好日子”靠的是好政策和他们勤劳的双手,还有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

  乡村里的夜晚似乎来的比城市的要早,写到这里,抬头一看,天已披上了黑色的薄纱,一天又结束了。来这里的这段时间,除了会牵挂家里2岁多的儿子,我已习惯了这里的寂静。作为一名母亲,或许我是不称职的,但是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些“扶贫人”做的一点工作,能让这里更多的孩子在不久的将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好的教育和生活。

  我的扶贫日记

  12月21日 星期一 阴天有雨

  今天,我到大槽村去看精准扶贫工作分配给我包扶的3个贫困户,他们住在高桥乡大槽村的深山中,这里是高桥乡东部边缘,190户531人散居在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去年人平纯收入只有4686元,是省定特困村,车行近两个小时才到村里。

  在村党支部书记董蓓蕾的带领下,我首先来到李兴明家,他家有三间大瓦房和一排附属房,收拾得干净整洁。83岁的母亲长年瘫痪在床,两个女儿都外嫁且在外打工,妻子身体不好,家里种了2.6亩玉米、1亩油菜、6亩核桃,喂了4头猪。我楼上楼下转了一遍,发现储存了很多玉米,圈里还有2头年猪、1头母猪,可以看出是个勤劳之家,只是传统种植收益低,再加上母亲长年病,把这个家拖到了贫困线下。

  “村里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我问董蓓蕾。因为贫困户产业发展一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依靠合作社的带动,单打独斗是很难成气候的。

  “目前村里有药材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种植丹参、前胡的还比较多,收益都还可以。”董蓓蕾说。

  根据李兴明的情况,我们共同商定,决定2016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让他种植2亩丹参,兴建一个食用菌大棚,再把生猪养殖好。因为根据县里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对新发展食用菌的贫困户,将补助5000元建一个食用菌大棚,由合作社负责制袋、技术指导、产品收购,每袋有3元补助,最多可补贴3000袋。药材按“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每亩一次性扶持种苗费300元,肥料2包。这样一算账,光食用菌就可获得1.4万元的补贴,每袋只按5块钱收益,就有1.5万元收入,两亩药材也可收益5000元以上,仅这两项就有2万块钱的收入了。李兴明担心药材种植和食用菌技术,又怕劳动力不够,我将这些疑虑都一一为他化解后,他才放心。

  随后,我们来到姜学元家中,他今年61岁,因妻子刚刚离世,儿子在宜昌打工,他一人在家操持农活,家庭收入以种植的5亩多玉米和土豆为主。我向他宣传了县里出台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姜学元有很强的发展食用菌和药材的念头,我当即和他到田里共同选址,决定发展和李兴明同样的规模。

  而到村民刘立香家,我更多的是心酸,刘立香一家3口,老两口年老残疾又多病,根本没有劳动能力,40岁的儿子刘志平至今未婚。我鼓励刘立香一家要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就一定能战胜眼前的困难。我和村干部一起,为刘立香一家落实了2亩药材和一个食用菌大棚的计划,只需付出很少的劳动力,就会有较高的收益了。

  通过前几年全县实施的“五大惠民工程”,村里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是这些户因种种原因,没能脱贫致富,通过制订脱贫计划,我还是很有信心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脱贫。

  随后,我在村干部家召开了市县驻村工作队、乡、村主职干部碰头会,听取了乡、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了解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当了解种植前胡不仅管理简单,而且当年可以收益,亩平不低于2500元,比种丹参强,我当即要求董蓓蕾将3户药材品种调整为前胡。

  就汇报的情况看,我感觉到精准脱贫任重而道远,我要求参会的干部们必须怀着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去扶贫,在产业培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搬迁安置到户、政策兜底等重点工作环节上抓好落实,进一步细化方案措施。村组干部要摸清村情,根据困难户的不同发展意愿,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落实相关帮扶政策,扶持有能力的产业带头人带领贫困群众共同发展产业,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同步全面小康。

  会议结束时已是夜幕降临,浓雾锁深山,但道路依稀可见。我坚信这次县委、县政府本级财政投入2亿多元实施精准脱贫,一定能帮助这些农民兄弟摆脱贫困,奔向美好的明天。虽征途漫漫,但信心满怀。

我的扶贫日记范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0U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