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电磁感应知识点总结]高三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5-26 03:0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 导语】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文档大全网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

1.高三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1、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

  (2)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稳定电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的电场。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随时间不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

  (3)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关系着,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2、电磁波

  (1)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互相转化,互相激励,交替产生,由发生区域向周围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

  (2)电磁波是横波

  (3)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介质,频率不变、波速和波长均发生变化,电磁波传播速度v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即v=λf,任何频率的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c=3.00×108m/s。

2.高三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电流:串联电路中电流强度处处相等:I=I1=I2=I3。

  二、电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导体两端的电压之和。

  U=U1+U2+U3。

  三、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R=R1+R2+R3。

  四、分压原理:串联电路中的电阻起分压作用,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U1∶U2∶U3=IR1∶IR2∶IR3=R1∶R2∶R3

  五、电功率、电功:串联电路中的电功率、电功与电阻成正比。

  P1∶P2∶P3=I2R1∶I2R2∶I2R3=R1∶R2∶R3

  W1∶W2∶W3=I2R1t∶I2R2t∶I2R3t=R1∶R2∶R3

  (1)电路的总电流等于流过各电阻的分电流之和。

  (2)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电阻两端的电压。

  (3)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4)电路中流过各电阻的电流与电阻的阻值成反比,即阻值大的电阻流过的电流小,阻值小的电阻流过的电流大,这种关系称为分流关系。

  (5)电路中各个电阻消耗的功率与阻值成反比,表明阻值大的电阻消耗的功率少,阻值小的电阻消耗的功率多。

  (6)电路中消耗的总功率等于各电阻消耗功率之和。

3.高三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向心力

  1、向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2、向心力的方向指向圆心,总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3、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因果关系是,两者方向恒一致:总是与速度垂直、沿半径指向圆心。

  4、对于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作为向心力,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应是: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

  二、向心力公式

  1、由公式a=ω2r与a=v2/r可知,在角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质点的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在线速度一定的条件下,质点的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作为向心力,故物体所受合外力应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合外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根据公式,倘若物体所受合外力F大于在某圆轨道运动所需向心力,物体将速率不变地运动到半径减小的新圆轨道里(在那里,物体的角速度将增大),使物体所受合外力恰等于该轨道上所需向心力,可见物体在此时会做靠近圆心的运动;反之,倘若物体所受合外力小于在某圆轨道运动所需向心力,“向心力不足”,物体运动的轨道半径将增大,因而逐渐远离圆心.如果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将沿切线方向飞出,这就是离心运动。

  三、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公式求解圆周运动的动力学问题时应做到四确定:

  1、确定圆心与圆轨迹所在平面;

  2、确定向心力来源;

  3、以指向圆心方向为正,确定参与构成向心力的各分力的正、负;

  4、确定满足牛顿定律的动力学方程;

  做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同样遵从牛顿第二定律:Fn=man在列方程时,根据物体的受力分析,在方程左边写出外界给物体提供的合外力,右边写出物体需要的向心力(可选用等各种形式)。

4.高三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

  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

  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

  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

  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5.高三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

  ∑F=ma,∑F表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规定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为:使质量是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为1N,即1N=1kg·m/s2。

  牛顿第二定律的六个性质

  (1)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若不存在力,则没有加速度。

  (2)矢量性: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体加速度方向由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决定。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F=ma中,等号不仅表示左右两边数值相等,也表示方向一致,即物体加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外力方向相同。根据他的矢量性可以用正交分解法讲力合成或分解。

  (3)瞬时性:当物体(质量一定)所受外力发生突然变化时,作为由力决定的加速度的大小或方向也要同时发生突变;当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同时为零,加速度与合外力保持一一对应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瞬时对应的规律,表明了力的瞬间效应。

  (4)相对性: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坐标系,在这种坐标系中,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这样的坐标系叫惯性参照系。地面和相对于地面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看作是惯性参照系,牛顿定律只在惯性参照系中才成立。

  (5)独立性:物体所受各力产生的加速度,互不干扰,而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则是每一个力产生加速度的矢量和,分力和分加速度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关系,也遵循牛顿第二定律。

  (6)同一性:a与F与同一物体某一状态相对应。

  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出,当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力为0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是不能说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牛顿第一定律有其自身的物理意义和独立地位,如给出了力的定性概念,给出了惯性概念,是整个动力学的出发点等,定性的揭示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则进一步定量地揭示了加速度与力以及质量间的关系。

  常见错误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2)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3)合力减小,速度也会减小。

高三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17w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