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
1.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 )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没有关系
D.不能确定
【答案】A
【解析】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成正比
2.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的货币指标是( )
A.流通中的现金
B.狭义货币供应量
C.广义货币供应量
D.货币乘数
【答案】C
【解析】流通中的现金与居民消费物价水平有密切关系,狭义货币供应量是反映企业资金松紧的重要货币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有助于分析当前经济运行的走势,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意义。
3. 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 )
A.货币供应过多
B.需求拉上
C.成本推动
D.结构因素
E.预期不当
【答案】A
【解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
4. 14.一般认为价格总水平连续( )负增长即为通货紧缩
A.6个月
B.一年
C.3个月
D.9个月
【答案】A
【解析】一般认为价格总水平连续6个月负增长即为通货紧缩
5. 采用直接标价法,当汇率的数值增加时,本国的货币( )
A.贬值
B.升值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A
【解析】直接标价法是用多少本国(地区)的货币来兑换他国(地区)一个单位的货币的表示方法。
6.我国从( )年,开始实行单一汇率
A.1983
B.1984
C.1985
D 1986
E.1987
【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的官方汇率曾实行双重汇率,即贸易汇率与非贸易汇率。1985年,将贸易汇率与非贸易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
7. 经济萧条时,应采取( )
A. 紧缩性货币政策
B. 扩张性货币政策
C. 中性货币政策
D.直接性货币政策
E.间接性货币政策
【答案】B
【解析】经济萧条时,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应放松银根,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
8. 我国现有的人民币汇率是( )
A. 单一盯住美元
B.单一盯住欧元
C.完全市场决定
D. 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答案】D
【解析】1994年之后,我国实行的管理浮动制是,人民币与美元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跟随美元上涨或下浮。2005年7月,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将单一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9.利率对投资建设起( )作用
A.正向
B.反向
C.不能确定
D.没有
【答案】B
【解析】利率对投资建设的贷款额存在着反方向作用,利率越低,投资贷款越多;利率越高,投资贷款越少
多项选择题
1、国债具有( )特征
A.偿还性
B.无偿性
C.自愿性
D.强制性
E.针对性
【答案】A、C
【解析】国债具有偿还性,是一种预期的财政支出,这一特点和无偿性的税收是不同的。国债还具有认购上的自愿性,除极少数强制国债外,人们是否认购、认购多少,完全由自己决定,这也与强制课征的税收明显不同
2、国债限度通常用( )衡量
A. 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
B.国债负担率
C.国债余额
D.当年到期需偿还的国债总额
E.国债总量占GDP的比重
【答案】A、B
【解析】国债限度通常用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即国债负担率来衡量
3、财政的基本特征是( )
A.公共性
B.强制性
C.无直接偿还性
D.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E.排他性
【答案】A.B.C.D
【解析】财政的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强制性和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4、税收是政府行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 )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A. 强制地
B. 无偿地
C.有偿地
D.公平地
E.固定地
【答案】A、B
【解析】税收是政府行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5、以下属于稳定和发展经济职能的财政措施有( )
A. 累进的所得税
B.减少税收和增加支出
C.加强基础产业、公共设施投入
D.加大对特定部门的政府投资
E.保证非经营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答案】A、B、C、E
【解析】加大对特定部门的政府投资属于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措施
6、我国现行财税体制,按管理权限如何分类( )
A.中央税三权归一
B.地方税的立法权基本归中央,征收管理权和收入使用权归地方
C.中央地方共享税的立法权和征收管理权归中央,收入使用权共同分享
D.地方税三权归一
【答案】A、B、C
【解析】按我国现行财税体制,中央税三权归一;地方税的立法权基本归中央,征收管理权和收入使用权归地方;中央地方共享税的立法权和征收管理权归中央,收入使用权共同分享。
7、按我国税制,税收一般分为( )
A.商品课税
B.所得课税
C.资源课税
D.劳务课税
E.财产课税
【答案】A.B.C. E
【解析】按我国税制,税收一般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
8、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价外税税收负担较为明显,能较好地满足价税合一的税收征管要求
B.价内税税收负担较为隐蔽,能适应价税分离的税收征管需要
C.消费税、营业税属于价内税
D.增值税属于价外税
E.凡税金独立于计税价格之外的,称为价外税
【答案】A、B
【解析】价外税税收负担较为明显,能较好地满足价税分离的税收征管要求,价内税税收负担较为隐蔽,能适应价税合一的税收征管需要
9、资源税的特点是( )
A.对所有资源征税
B.具有收益税性质
C.具有级差收入税的特点
D.实行从价定额征收
E.实行从量定额征收
【答案】B、C
【解析】资源税的特点:一是只对特定资源征税;二是具有收益税性质;三是具有级差收入税的特点;四是实行从量定额征收。
10、土地增值税的特点是( )
A.以转让房地产的价值为征税对象;
B.征税面比较广;
C.仅采用评估法计算增值额;
D.实行超率累进税率;
E.实行按次征收。
【答案】B、D、E
【解析】土地增值税的特点:一是以转让房地产取得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二是征税面比较广;三是采用扣除法和评估法计算增值额;四是实行超率累进税率;五是实行按次征收。
1、教育费附加的征税范围包括( )
A.缴纳增值税的单位和个人
B.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
C.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
D.外国企业
E.外商投资企业
【答案】A、B、C
【解析】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凡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缴纳教育费附加。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暂不缴纳教育费附加。
2、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税种有( )
A.资源税
B.营业税
C.企业所得税
D.增值税
E.城市维护建设税
F.消费税
【答案】A、B、D、F
【解析】资源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都是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
3、土地税包括( )
A. 耕地占用税
B.城镇土地使用税
C.土地增值税
D.契税
E.所得税
【答案】A、B、C、D
【解析】土地税包括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
4、可以减免耕地占用税的有( )
A. 军事设施用地
B.炸药库用地
C.幼儿园用地
D.医院用地
E.公路用地
【答案】A、B、C、D
【解析】属于下列情况的可以减免耕地占用税:军事设施用地;铁路线路、飞机场跑道和停机坪用地;炸药库用地;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医院用地
5、营业税的纳税人包括( )
A. 所有内资企业
B.外商投资企业
C.个体经营者
D.在我国境内有偿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E.转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
F.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答案】A、B、C、D、E、F
【解析】营业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偿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所有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
6、以下哪种情况可以享受关税减免( )
A.关税税额在人民币10元以下的一票货物;
B.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品和货样;
C.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的物资;
D.进出境运输工具装载的途中必需的燃料、物料和饮食用品。
E.在境外运输途中或者在起卸时,遭受损坏或者损失的;
F.起卸后海关放行前,因不可抗力遭受损坏或者损失的
【答案】A、B、C、D、E、F
7、按照征税的目的关税分为( )
A. 进口关税
B.出口关税
C.保护关税
D.报复性关税
E.反倾销关税
F.财政关税
【答案】C、D、E、F
解析: 按照征税的目的关税分为保护关税、报复性关税、反倾销关税、财政关税等
8、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是( )
A.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B.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
C.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D.增加财政收入 E.强化税收政策
【答案】A、B、C
【解析】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是:避免国际重复征税;保证国际竞争的公平性;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9、在经济繁荣时期,发行国债会( )
A. 带动利率上升
B.对民间投资发生“挤出效应”
C.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增长
D.推动经济的增长
E.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益
【答案】A、B、C
【解析】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资金供应紧张,发行国债会带动利率上升,可能对民间投资发生“挤出效应”,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增长;在经济萧条时期,实际上是把商业银行暂时闲置的资金转由财政使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弥补了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缺口,这样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益
10、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 )
A.增加政府支出
B.减少政府支出
C.增加政府税收
D.减少政府税收
【答案】A、D
【解析】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要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那么具体的措施就要增支和减税,因此应该是A和D。
1.货币供给的主体主要有( )。
A.中央政府
B.中央银行
C.商业银行
D.非银行金融机构
E.财政部
【答案】B、C
【解析】中央银行是基础货币的供给主体。商业银行是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
2.货币的职能有(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答案】A、B、C、D、E
【解析】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3.( )是货币的最主要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答案】A、B
【解析】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主要的两大职能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B.纸币具有价值
C.纸币是在流通过程中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价值符号
D.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金属货币必要量时,会导致通货膨胀
E. 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金属货币必要量时,会导致通货紧缩
【答案】A、C、D
【解析】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价值符。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金属货币必要量时,会导致通货膨胀
5.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 )
A.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C.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
D.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E.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
【答案】A、B、C、D
【解析】按通货膨胀的原因可划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
6.通货膨胀的测定指标有( )
A.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B.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
C.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
D.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答案】A、B、C
【解析】通货膨胀的测定指标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或称缩减指数)
7. 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有( )
A.控制货币供应量
B.需求政策
C.收入政策
D.供给政策
E.结构调整
【答案】A、B、C、D、E
8.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不利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大
B.使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下降,不利于投资需求增长
C.使人们的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增大,社会矛盾突出
D.银行坏账增多,危及社会信用,加剧金融动荡
E.更多的资金会脱离实体经济体系转向投机性较强的虚拟经济,如证券的二级市场等
F.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各国出口竞争更加激烈,国际贸易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A、B、C、D、E、F
9. 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分为( )
A.官方利率
B.公定利率
C.市场利率
D.基准利率E.差别利率
【答案】A、B、C
【解析】按利率的决定方式可分为:官方利率、公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10.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名义利率是指价格总水平不变从而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B. 实际利率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C.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即为实际利率
D. 实际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即为名义利率
E.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差
【答案】A、B、D
【解析】实际利率是指价格总水平不变从而实际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通常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即为实际利率。
1.以下对有关利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利率将会上升
B.政府预算赤字减少,利率则会上升
C.借贷期限愈长、利率愈高
D.借贷期限愈短、利率愈低
E.净出口增加时,会导致利率下降
F.净出口减少时,会导致利率上升
【答案】A、C、D
【解析】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水平将会同方向运动,即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利率将会上升;政府预算赤字减少,利率则会下降。通常,借贷期限愈长、风险越大,利率愈高;反之,借贷期限愈短、风险越小,利率愈低。一般来说,净出口增加时,会导致利率上升;净出口减少时,会导致利率下降。
2.用一个单位的本国(地区)货币可以兑换多少他国(地区)的货币,这种表示方法是( )
A.间接标价法
B.应收标价法
C.直接标价法
D.应付标价法
E.标准标价法
【答案】A、B
3.实行固定汇率制( )
A.能够降低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
B. 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C.缺乏适应国际经济变化的能力
D.可能出现货币崩溃,国际信用丧失等问题
E.政府货币*便于管理
【答案】A、C、D、E
【解析】实行固定汇率制的优点是能够降低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政府货币*便于管理。但是,固定汇率制缺乏适应国际经济变化的能力,当一个国家无法维持这个汇率时,可能出现货币崩溃,爆发金融危机,资本外逃,外汇储备剧减,外债增加,国际信用丧失等问题。
4.实施浮动汇率制的好处主要表现( )
A.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B.可以帮助平滑外部的冲击
C.政府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
D.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
E.提供了“对冲的激励”,防范货币波动
【答案】A、B、C、D、E
5.货币政策构成要素包括( )
A.货币政策工具
B.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C.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D.货币政策导向
E.货币政策阶段目标
【答案】A、B、C
【解析】货币政策构成要素包括: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
6.货币政策的任务是( )
A.维持适度的货币供应,防止因货币过多或不足而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B.提供稳定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维持适度货币供应,促进经济发展。
C.进行反周期调节,抵销其他经济因素干扰,促进经济正常运行。
【答案】A、B、C
【解析】货币政策的任务是:1)维持适度的货币供应,防止因货币过多或不足而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2)提供稳定而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维持适度货币供应,促进经济发展。3)进行反周期调节,抵销其他经济因素干扰,促进经济正常运行
7.通常认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选取要符合的标准是( )
A.可测性
B.可控性
C.相关性
D.准确性
【答案】A、B、C
【解析】通常认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选取要符合三个标准或兼备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可测性。二是可控性。三是相关性。
8.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 )
A.存款准备金政策
B.再贴现政策
C.优惠利率
D.信用配额
E.公开市场业务
【答案】A、B、E
【解析】一般性政策工具也称为“三大法宝”,即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9.准备金率提高,则( )
A. 货币乘数减少
B. 货币乘数增加
C. 紧缩经济
D. 扩张经济
E. 超额准备金增加
F. 超额准备金减少
【答案】A、C、F
【解析】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减少,银行存款创造信用的规模就减少,就会紧缩经济。反之,就会扩张经济。准备金率提高,超额准备金就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下降。反之,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能力提高。
10.对再贴现政策说法正确的是( )
A. 再贴现率提高时,商业银行收缩信用,货币供应量减少
B. 当再贴现率下降时,商业银行收缩信用,货币供应量减少
C. 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
D. 再贴现率上升时,预示社会公众减少未来对资金的需求
E. 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
【答案】A、C、D、E
【解析】当再贴现率提高时,商业银行收缩信用,货币供应量减少;当再贴现率下降时,商业银行扩张信用,货币供应量增加。再贴现率上升时,预示社会公众减少未来对资金的需求;再贴现率下降时,预示社会公众增加未来对资金的需求。
1、对财政政策目标提法正确的是( )
A.受政策作用范围和作用强度的制约
B.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
C.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与条件的限制
D.财政政策目标的确定是一个科学的、民主的选择和决策过程
E.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与条件的限
【答案】A、B、C、D
【解析】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首先,这个期望值,受政策作用范围和作用强度的制约。其次,这个期望值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要求。再次,政策目标作为一种期望值,它的取值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并且取决于民众的要求与政府的行为。因此,政策目标的确定是一个科学的、民主的选择和决策过程。
2、通常财政政策工具可分为哪三类( )
A.国家预算
B.财政收入
C.财政支出
D.税收
E.国债
【答案】A、B、C
【解析】通常把财政政策工具分为三类,即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3、国债调节经济主要体现为( )
A.挤出效应
B.货币效应
C.收入效应
D.财政效应
【答案】A、B、C
【解析】国债调节经济主要体现在挤出效应、货币效应、收入效应三个效应上
4、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 )
A.税收的自动稳定性
B.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C.国债的自动稳定性
D.金融的自动稳定性
E.经济的自动稳定性
【答案】A、B
【解析】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5、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 )
A.扩张性财政政策
B.紧缩性财政政策
C.中性财政政策
D.松的财政政策
E.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答案】A、B、C、D
【解析】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可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
6、 以下对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描述正确的是( )
A.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就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B.全面强化税收征管,使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C.坚持量入为出,控制支出总量
D.压缩财政赤字,控制债务规模
E.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答案】B、C、D、E
【解析】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不等于一般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具体措施是全面强化税收征管,使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适应;坚持量入为出,控制支出总量,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需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使财政支出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压缩财政赤字,控制债务规模;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7、产生“挤出效应”的大小和( )有关
A.经济中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B.货币供给是否相应增加
C.社会经济活动是否达到充分就业水平
【答案】A、B、C
【解析】产生“挤出效应”的条件:1)经济中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2)货币供给是否相应增加 3)社会经济活动是否达到充分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