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的日记三百字,关于高考的日记三篇

时间:2024-06-14 02:23: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日记# 导语】日记就是每天或经常把发生的事、处理的事务或观察的东西写下来的记录,尤指个人活动、思考或感觉的每日记录。©文档大全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欢迎借鉴。

篇一
  又到一年高考

  炎热的六月,又是一年的高考时节。

  蓦然回首,二十多年前,我还是一名高考考生,正在积极地为理想和未来而奋力拼搏、努力奋斗。时光荏苒,今天,我虽然是一个普通老师,却仍然在茫茫的学海中继续求索。时隔二十多年,岁月冲淡了一些回忆,而那段对于高考的记忆却仍旧刻骨铭心。逆着时光的箭,回首那段求学历程,心酸犹存,感动犹在,感恩长存。从小到大,我的学习从没有让家长或老师操心过。

  如今,曾经所有的欢乐与烦恼,所有的成功与失败的感受,都可能在我的一生中成为一种回忆,将不可复制,永远地存放在我人生记忆的后花园里。

  高考是什么?对于有切身体会的我来说,是希望,是奋斗,是一段值得珍藏的财富,是让人永远挥之不去的遗憾。而经过考前几个月的冲刺,有的人在高考中成为“黑马”,有的人却“落马”了。是什么原因成就了“黑马”,又是什么原因使成绩不错的人“落马”了呢?我认为:原来排第一的不是基础知识、能力,而是考试中的心理状态,只有调整好心态,以百倍的信心、十足的干劲才能成为高考中的“黑马”。

  也许,我是个恋旧的人,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我都会不知不觉地想起当年,回忆那段紧张火热的时光。

  考前的失眠:第二天就要高考了,可晚上就是辗转难眠,思绪很乱,嘴上却念叨着:数着天花板,一、二、三……心理催促自己快点睡。

  考中的失忆:考场上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准考证,文具,答案卡等,有时让你拿了这个忘了那个。无形之中形成压力,妨碍你临场正常发挥。或者是太紧张,让你晕倒,这叫惧场(谎场)。

  考后的恐惧:几个同学围在一块,讨论答案的对错,心中自然欣慰中夹杂着恐惧,生怕错的多,对的少。毕竟这关系到考分的高低啊!又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啊。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刻骨铭心已成为我人生长河中的一种回忆。只是当年的升学如同“鲤鱼跃龙门”般的难上。自1999年开始,国家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其大学升学如同普通的升级般容易。但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比我们当年!难怪说现在有的大学生连普通的信件都不会写。这就应了“两弹元勋”钱学森院士的那句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真正去想的问题。

  高考,一个多么美丽动人的字眼,可在这美丽的背后,有多少人为之欢笑,又有多少人为之流过泪。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高考自始至终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与未来。
篇二
  相信所有的考生都对高考感情复杂,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高考有它公平的一面,使得很多贫寒学子有了改变命运的出路。但同时,它只提供了一个选拔标准,而且“一考定终身”,引起不少考生抱怨。还有的发牢*说应该改名叫“高烤”,它就像一个炼丹炉,所有进炉的人都要历尽磨难才能脱胎换骨。有的大学毕业生总结说,人生最辉煌的时期是高考前六个月,这时你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神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而现在,除了玩手机,基本废人一个。

  如果大学毕业后成了废人一个,就不能不说这是高考制度的缺陷所致。它不考虑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在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人才面前,只设计了一个选拔的框框。龚自珍打一百多年前就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么多年过去了,选拔人才的标准还止步在“一格”上。

  当然也不是一点进步都没有。比方说几所重点中学有保送名额,比方说几所校长有推荐权,比方说允许几所重点大学有一定限额的自主招生,高校出题可以自由发挥,但往往引起“吐槽”。据报道,今年“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的语文试题又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其中一道题是用“北大、清华、高考、状元”四个词编一段150个字的笑话,被网友吐槽为“神题”。

  倒是有考生回忆,有一年北大自主招生出的一道语文题有点意思:写一个四字成语,每个字的偏旁部首要求都一样。该考生第一反应是“魑魅魍魉”,可惜一个字都不会写,憋了很久之后写了一排:“玩玻璃球”“涂润滑油”“膀胱肿胀”“痔疮疼痛”“没法洗澡”……

  要说自主招生考题,最容易的还得是“*”时期。*《决裂》讲的,就是那年月大学自主招生的故事:一个农民来考大学,大字不识一个,但是凭手上的老茧被录取了;一个女社员,名字都不会写,但会写“毛主席万岁”,也被录取了……相信现在的考生一定羡慕得眼都绿了。但是我告诉你:那个时代培养出的“大学生”,没有使我们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反倒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推动了国家的整体进步。所以说,高考制度虽然有缺陷,但它对今日之中国,功莫大焉。

  有功劳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改革,但是怎么改?自主考试姑且不论,首先一点,既然大家都觉得“一考定终身”不好,何不模仿美国的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来个“七考定终身”——每年举行七次测试,考生任意参加其中几次考试,将成绩的那一次作为报考大学的依据。

  十二年寒窗苦读,以高考宣告结束,有人深情地整理凌乱的过去:

  在十几年前的一个9月1号的早晨,我手舞足蹈眉开眼笑地背上小书包,*颠*颠地走进学校,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小时候,我认为8点是最晚的时间;到了初中,我发觉9:30该睡觉了;上了高中,每天晚上看下时间:切,才12点。语文考完了,我哭了;数学考完了,我发现我哭早了。考试就像得了病一样,考前是忧郁症,考时是健忘症,考后病情开始好转,拿回卷子时,心脏病发作了。突然想到一个很严肃的学术性问题,是谁把60分定为及格的?!
篇三
  当我们回顾历史,摇旗呐喊“举子的时代离我们而去”的时候,高考已出其不意地压的人喘不过气。

  将数十年劳苦付诸一纸试卷,这是中国大多数青年学生不可抗争的命运。历史继续上演着九小时改变人一生的戏剧。九小时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即短暂又漫长。短暂是十年磨一剑的短暂。漫长是心徨徨然似惊似喜似哀似悲的漫长。考生们是在用这九个小时做一场盛大而隆重的赌博,赌注是数十年的劳苦学习,他们希望的开盘结局是四年的安心以及四十年的安逸。而他们中又有几人能偿所愿?

  六月我们在高考,我们也在准备着*。

  当然有人会说:“金榜题名”为人生极致。然而在古代科举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的儒生境界,也早已被后世冷峻的史家揭露的体无完肤时,人们是否在考虑当今的高考制度有没有一种完善的文化体系,是不是有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支撑。回眸短暂的高考史,人们定然悚然而惊,我们在高考,而我们又不足以拿高考作为信仰,那我们的信仰何在?

  当代信仰危机时代的中国,高考似乎难以成为社会出纳的载体。高考制度和大学教育不接轨是人们不愿正视的问题,这正是一种不完善的文化系统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文化信仰,社会教育家们各施其职,但始终没能完善,不能结合成一种统一的文化体。要想使高考制度至善至美,当务之急是完备青年学生的文化信仰。

  在信仰危机的世道,考生们孜孜以求,除了可怜兮兮,苟且偷生的书生梦想之外,还有什么呢?千千万万读书人为了高考交付了自己本该斑驳陆离的青春。在高考的路上,我们没有听到壮阔的军号,只剩下了哀歌声声。但愿在新的文化制度下,我们不要见到新范进、孔乙己者流。

  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学生都是批量生产,似乎是在应试的模具中制造,然后交付给社会,个个都型号相同,不生任何枝节。而老师的处境也极为尴尬。老师本是园丁,是育才的有机质,今却成了应试教育下培养应试人才的工具。他们最了解高考,他们也最明白,我们是在高考,同时也在*。

  六月,高考来的太突然,但*已注定。七月又有几人能喜。成绩好,他们在感叹只让十年苦读成了今日欢笑一场的成本。成绩差,他们在哀叹十年苦读或成了今日的一枕黄梁。千千万万的考生抬起头,他们在说,高考结束了,而我们又是在哪里。

  无论成绩好坏,这注定是一场*。

关于高考日记三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1o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