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高考第一天,考试结束后,武汉市第十一中学考点考生陆续走出考场记者胡冬冬摄
“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2017年湖北高考作文题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7日,武汉市作协主席李修文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点赞“今年这道作文题我觉得是近几年的一次”。
李修文:
选关键词时可选对比更强的词
李修文认为,作文题既给出了关键词,对学生所要描写的事物给出了明确的提示,又没有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那些关键词,勾勒出一个越来越多元化的中国。他点评说,“一带一路”本质是强调中国经济和文化与世界的联结和沟通,那我们用什么样的东西联结和沟通世界?联结和沟通世界,我们不止有长城、京剧、大熊猫和中华美食等中华特有传统文化,更有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互联网新思维,还要建设更美丽的乡村,这些无一不跟“一带一路”直接关联在一起。一个好作文题,就是可以让人想起很多东西。
“如果我来写,我会选一些有对比的关键词,比如空气污染和美丽乡村,又比如长城和共享单车。在代表东方文明的长城城墙底下也许就停着一辆辆共享单车,体现出一个正在发生巨大改变的有悠久历史的国度。中国的文章讲究上天入地,讲究二元对比,要求既对立又统一,好的文章,它的结论不是非此即彼的,这既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考其思考的深入程度。”
张灿军:
表述要有“外国青年”的对象感
武汉外国语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武汉市学科带头人张灿军,对作文题的评价是“出新,也守正”。
他说,今年“自助餐式”非典型性材料作文——选拼关键词写作,就是典型的高考作文,总让你第一反应是“啊!”,然后是“哦”,总有意料之外的新意,又有情理之中的淡定。
他认为,题目本质上仍属于任务驱动作文,我们要注意题中任务指令的细节:外在看,可以选两个或三个关键词;内在看,是用这些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并帮助外国青年认识中国;所以考生选择的这些关键词要有代表性、全面性,比如,如果写作者刚好把“广场舞、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凑在一起,恐有失偏颇。另外,表述上要有“外国青年”的对象感,语气上宜有推介、解说、解释的味道,这比较适合书信体写作。
他说,12个词供组合,题目颇具开放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下笔,但要紧扣关键词、写出关联,也非易事。另外,所选择的词语之间关联太多太杂也不好,不要把什么热点都想装进作文中,内容充实不等于母题超载。考生应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训练思维、锤炼表达、夯实积累,并适度关注现实热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解析:
感性叙说,理性思辨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责编桂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