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的名言有哪些]【孔子的名言】有关孔子的古代名言有哪些?

副标题:【孔子的名言】有关孔子的古代名言有哪些?

时间:2024-08-25 19:0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励志名言# 导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文档大全网整理“孔子的名言与故事”,以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篇一:关于孔子的名言,以及准确的解释和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割鸡焉用牛刀?解释: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解释: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朝闻道,夕死可矣。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解释: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道不同,不相为谋。解释: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小不忍,则乱大谋。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解释: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解释: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篇二:孔子名言名句大全20句(带解释)


  1、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3、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6、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7、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8、有教无类


  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9、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1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11、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1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1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17、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19、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篇三:关于孔子的名言和传说故事


  (一)百姓的安危与个人尊严哪个更重要?


  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听孔子的话,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见。


  孔子的*子路说:“我听夫子说过:‘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礼仪来询问就不做任何举动。’现在您去拜见担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频繁了一些?”


  孔子说:“鲁国人凭借人多势众而互相欺凌,凭借着兵器而相互残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然而负责的官员却不加以治理,你认为鲁国百姓的安危与按照礼仪来问我,这两方面相比较,哪一方面更重要呢?”


  于是,鲁国人听说孔子这个说法以后,说:“圣人将要治理国家了,我们怎能不先自己根据法令处罚自己的过错呢?”


  从此以后,国内没有了互相争夺的事。


  孔子对*说:“距离山头十里路,仍然能够听到蝼蛄的叫声,从政治国,没有比顺应百姓的心意更好的办法。”


  (二)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杀掉他们。”


  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季康子说:“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可因此而杀掉军兵;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上级官员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仁义已经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使民不会迷心性。’当初,君子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三)史记中关于孔子的一个故事


  孔子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其父叔梁纥是在66岁时才娶到20岁的妙龄女子颜徵在并野合而生孔子。孔子3岁时,叔梁纥就去世了,其母颜徵在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幼小的孔子身上,竭尽全力去抚养和教导他。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即是说孔子小时候就不像一般的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这种礼仪于现在当然是不可思议的,而在当时却是很自然的。孔子从小学习和喜欢练习礼仪,这除了社会的耳濡目染外,还与颜徵在的家庭教育分不开。颜徵在很希望儿子将来能回到贵族行列中去,故让他学习礼仪以作为阶梯。孔子果然不负母望。年少好礼:得到公认。


  孔子在十六七岁时,其母颜徵在又不幸去世。这对孔子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由于他自幼受到严格的母教,已经懂得一些“礼”和“为人外世”的道理,所以在含悲处理母亲的丧事中,并不慌乱,努力使其符合当时的习俗和礼仪。


  孔子的父亲生前是陬邑大夫,按礼仪其母要与之合葬。可是叔梁纥去世时,孔子只有3岁,根本不知父亲墓穴确址。而其母当时则是少年寡妇,按习俗要避嫌,不能相从送葬,因而也不知墓在何处,更不可能在生前告诉孔子父墓所在处。为了打听父墓以便将父母合葬,孔子只得把母亲的棺柩停放在路口,借以引人注意,好问父墓处。后来有一位与颜徵在很合得来的邻居知道了,就将叔梁纥的墓处告诉了孔子,这才使孔子得以将父母合葬于一个叫作防的地方。


  孤儿孔子合葬父母的这一举动及其过程,非常符合当时十分崇尚的“礼”的要求,故受到时人的称赞。


  (四)无众如何守?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想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防守,国力强大的时候就向外攻占扩大,有什么办法呢?”


  孔子说:“如果朝廷有礼义,上下能够相互亲近,国内的民众都是您的百姓,您将要攻占谁的地方呢?”如果朝廷没有礼义,上下之间不相亲近,国内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仇敌,您将跟谁来防守呢?”


  (五)后悔莫及


  高墙上面厚而下面薄,不一定会坍塌(tan1ta1),但是,下起大雨的时候,大水冲击的时候,却必然会先坍塌。


  草木的根扎得浅,平时不一定就会歪倒,但是,在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却必然会先被连根拔起。


  君子在国家之中,不崇尚仁义、尊重贤臣以处理各种事务,不一定会亡国,但是,一旦有了特殊的事变,遇到诸侯互相争战的时候,人忙着逃跑,车子飞奔,祸患突然降临,才开始产生忧愁,以至于喊得口干舌燥,仰天长叹,希望着获得安宁,岂不是太晚了吗?


  孔子说:“事前不谨慎小心,而过后悔恨,唉!即使悔恨也已经来不及了。”


  (六)进善关键在于任贤


  齐国国君向晏子问道:“成立政事最令人忧患的是什么?”


  晏子回答道:“最令人忧患的是善恶不分。”


  齐国国君道:“怎么样分别是善还是恶?”


  晏子回答:“审慎地选择左右大臣。左右大臣能够善,那么,群臣同官就都能各自得到合适的人选,从而使善恶分明。”


  孔子听说之后说:“此话丝毫不错。善言能进入朝廷,那么,不善之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如果没有人进善言,那么,善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了。”


  (七)不尊贤、不远不肖都会怨


  子路向孔子询问道:“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在于对贤德的人尊敬,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


  子路说:“范中行氏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结果灭亡了呢?”


  孔子说:“范中行氏虽然好像是对贤德的人很尊敬,但是,他并不任用贤德的人;虽然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却不能让不肖的人远离自己。贤德的人因为范中行氏不任用自己而怨恨他,不肖得人因为范中行氏让他们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仇恨他。贤德的人怨恨他,不肖的人仇恨他,这种怨恨再加上仇恨,范中行氏如果想不灭亡,怎么可能呢?”


  (八)为君之道


  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遭遇了灾荒,大臣臧孙辰提议向齐国买米。


  孔子说:“君子治理国家,一定要准备下三年的积蓄。遇到灾荒的当年就向别的国家买粮食,这是国君的失职。”


  (《春秋繁露·王道》)


  孔子说:“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孔子说:“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恶而亡国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平时积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潜夫论·慎微》)


  (九)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十)颜回输冠


  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当时孔子和他的*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篇四:孔子的名言和意思(50句)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9、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过,则匆惮改。


  15、不迁怒,不二过。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1、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2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24、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2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2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2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2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3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32、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3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3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3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3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3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4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4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4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4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47、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48、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4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篇五:孔子的这些让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篇六:孔子劝学古代名言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3、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9、不学诗,无以言。


  20、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2、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3、有教无类。


  24、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篇七:孔子关于做人名言名句大全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过,则匆惮改。


  15、不迁怒,不二过。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5、巧言乱德。


  26、巧言令色,鲜矣仁。


  27、刚、毅、木、讷近仁。


  2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9、听其言而观其行。


  30、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1、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2、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5、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6、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7、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8、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39、礼之用,和为贵。


  40、放于利而行,多怨。



篇八:孔子人生名言:知者不惑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2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28、(“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2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0、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31、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篇九:关于孔子的名言


  1、其使民也义。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放于利而行,多怨。


  8、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2、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3、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4、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5、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1、贤哉,回也。


  2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3、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6、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7、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2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0、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31、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3、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34、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35、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36、其使民也义。


  3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42、放于利而行,多怨。


  43、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46、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孔子的名言】有关孔子的古代名言有哪些?.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2Nc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