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满分高考作文全国卷1-2017年高考作文全国卷I浅析

时间:2023-12-30 08:20: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前言:2017年高考作文揭晓,共有10道题目,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余7道则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笔者现针对全国卷I进行浅要解析,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总体概况
  今年全国卷I的高考作文题目为材料作文,材料中列举了12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词,并要求考生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关键词来向外国青年介绍你所认识的中国,从而使其能够了解中国、读懂中国。
  材料所列举的这12个关键词只是中国符号象征的冰山一角,但却限定于只能在这十二个关键词中选取两三个来进行写作,并且要彼此之间具备关联性,确定文体,题目自拟。
  这看似没有限制的限制,却是对考生的限制,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根据材料命题,写作围绕材料进行,不限定标题且又要求不能“跑题”。不得不说,作文题目还是相当有难度的,一时间不知如何下笔也情有可原。
  二、“关键词”
  或许,在论文写作中经常会遇见“关键词”,主要是指一篇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词汇或与文章中心主旨具有关联的用词,能够使读者在没有阅读文章前,就可以根据关键词粗略了解所写作的对象以及写作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内容。
  全国卷I给出的12个关键词,其实也就是中国符号的象征,对外展示着中国的品牌和形象,比如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项目工程、中国四川的“大熊猫”、中国大妈流行的“广场舞”、舌尖上的“中华美食”、世界第八大奇迹“万里长城”等,都反映了当前这个时代的潮流和主导文化,都可以作为中国品牌的代言或符号,起到很好的“指代”作用,使很多对中国缺乏了解或存在误解的人能更轻松地端正对中国的认识,无疑这些关键词是中国的缩影和标签。
  材料中所列举的关键词波及到多个领域和人群,比如中华美食涉及到东方饮食,美丽乡村关乎新型农村发展建设,京剧是中国艺术文化瑰宝,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反映了当前人民饮食和生活环境问题的令人担忧处境,高铁和移动支付折射出高新科技应用到日常生活,共享单车是绿色出行的先锋。诸如此类,其中不乏充满正能量的褒义词,也有亟待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更有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的象征和标志,所有的这些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也家喻户晓。那么,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就可以借助于这些简短的词汇,更好地走近中国生活、走近中国文化、走近中国艺术

三、正文写作
  在谈到具体的写作上,材料要求使用给定的2-3个关键词,且关键词之间具有关联性,像是设定了标签,给定范围让考生去介绍中国,看似一篇说明文,但因说明文自身所具有的枯燥无味、说理明情等特点,多年来都不受命题人和阅卷老师的青睐,所以切忌不能写成说明文,而更应该是一篇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就是要求考生要向外国青年简要的、清晰的、准确的介绍中国,使外国人能够接受中国而非仅仅只是停留在认知层面,当然这种接受更应该倾向于心理上的认同,也就能更好地吸引他(她)们到中国来旅游、留学、务工,间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带你认识中国”之类的题目便更倾向性地成为标题,“三个词看中国”也能反映出中国当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于是乎通过古今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写作。文体上建议采用议论文,三棱小标题当为首推使用,写成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关联性的方面,但不建议正反比照(比如一方面写中华美食,另一方面写食品安全),这样的文章存在的风险性较大,不易得高分。
  在这12个关键词中,相对比较接近生活的是“广场舞”、“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这也无形地折射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和艺术生活,极大地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倾向于走近基层、贴近生活的特点,让考生“看起来容易、写起来困难”,很可能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四、中心主旨
  全国卷I高考作文的题目旨在说教、推介、宣传中国的正面品牌和形象,使那些对中国缺乏了解和认知的人群更轻松地读懂中国,从而更愿意接近中国、接受中国,而非只是为了宣传而宣传。
  所以,作文的立意和深度在于积极的、正面的、简要的解说中国,由宏观落到微观的体现正好是这些足以能够代表中国元素的“关键词”,于是乎由小到大的描写即细节刻画则显得尤为重要,不可或缺。

2017年高考作文全国卷I浅析.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2R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