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1.《春蚕》最初发表于1932年11月《现代》第2卷第1期,写的是清明节后所发生的事情——老通宝在这一个月时间里,经过“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好不容易获得了蚕茧大丰收,可是卖茧所得却还“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结果气得生了病。
2.《秋收》发表于1933年4月、5月的《申报月刊》第2卷第4期、第5期,主要写到六月底,“春蚕时期的幻想,又在老通宝的头脑里蓬勃发长”;他设法赊来豆饼施肥,全家没日没夜地车水灌溉。又经历了许多紧张和奋斗,到秋天,终于见到稻下垂,又获得了一个好收成,可是结果米价飞跌,又白辛苦了一阵子,又背了一身债。
3.《残冬》发表于1933年《文学(上海1933)》第1卷第1期。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他和六宝的哥哥陆福庆等人,在一个夜晚,摸进反动武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2.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2.《动摇》是茅盾作品《蚀》的三部曲之一,主要描述了湖北县城在政府蜕变以前的风波,通过展示各阶层人物在*背景下的所作所为,表达的是革命基础在动摇,左中右三方共同决策革命,愚昧、野性和私欲笼罩了一切。
作品向我们反映了那一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中各色人物的心理状态。其中描写的最成功的主人公是方罗兰,表面稳重、成熟、冷静,实质是一个摇摆不定,懦弱的伪君子。
3.《追求》描写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等一群青年,在革命热潮时有过积极的作为。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他们不肯与*同流合污,又看不到正确的道路,结果各自的追求都以失败而告终。
3.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