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作文含羞草的秘密400字作文-四年级作文含羞草的秘密

时间:2021-11-04 05:34:3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生作文# 导语】羞羞答答含羞草,草如其名,独特的生理习性使它有着众多的别名和昵称,如见笑草、感应草、喝呼草、知羞草、怕丑草、怕羞草和夫妻草等。®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提供《四年级作文含羞草的秘密》,欢迎阅读。

【篇一】四年级作文含羞草的秘密


  五一那天,我和爸爸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片含羞草。我满怀好奇心走进了含羞草的世界里,仔细观察着,发现了含羞草的秘密!

  含羞草的叶子左右是对称的,如同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手拉着手,面对面的在谈天说地。一串一串的,看起来就像是一串串翡翠项链。仔细一看,发现它是由许许多多小叶片组成的。我用手轻轻一碰,含羞草的叶子就合拢了,犹如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红着脸,低下了头。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疑惑不解地问爸爸。爸爸耐心地回答道:“含羞草的叶柄基部和复叶都有一个膨大的部分,叫做叶枕。叶枕中心有一个维束管,周围有许多薄壁细胞。在平时,叶枕挺立,但一旦受到刺激,叶枕内的感应细胞就会流到细胞间隙,叶片也随之闭合下垂了。”我恍然大悟!

  可是,过了一会,我发现含羞草的叶子一动也不动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就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可是这次我不再向爸爸寻答案了,而是自己用手机上网查找。我发现原来含羞草的叶子连续被触碰,叶子内的感应细胞液就会流失,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叶子就会一动不动。

  没想到在一次爬山中,发现了含羞草的秘密!其实大自然中有很多奥秘,如果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篇二】四年级作文含羞草的秘密


  不久之前,妈妈买了一盆含羞草,买回来之后,我天天去“看望”它,我发现,只要一碰到含羞草的叶子,它就会把叶子合拢,我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呢?

  于是我便观察起含羞草来。我站在它的旁边,观察着,发现,不仅碰它会合拢,就连风吹过它的叶子也会合拢。看了一会儿,并没有找到答案。

  我就去上网查了资料。知道了,含羞草的叶子之所以会合拢,那是因为含羞草的叶子里有一个器官,叫叶枕。这个器官非常敏感,只要稍微有一点动静它就会把叶子合拢,经过1~2分钟就会把叶子舒展开来,其实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含羞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含羞草的原产地是在热带地区,那里常年狂风暴雨,含羞草出于保护自己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通过这次发现,世上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篇三】四年级作文含羞草的秘密


  说到特殊植物,你被选为含羞草。因为只要有一点麻烦,它就会小心翼翼地卷起树叶,像一个娇弱的女孩。

  含羞草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性格”,还在于它的“外表”:绿叶由小叶子组成,很像绿色橄榄球和双面梳子。许多树叶组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树叶像波浪一样飘动。花是一个紫色的球,由无数的胡须组成,从远处看就像一个紫色的水晶球,非常漂亮。

  含羞草还具有特殊的自卫能力,即滚动树叶。这是为什么?我立即使用超级计算机“银河1号”——我随身携带的大脑来寻找答案。原来含羞草的叶枕里装满了水。只要水受到刺激,它就会流到小叶子的顶端。没有水的支持,叶子会在自己叶子纤维的拉动下收缩,从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这真是太神奇了。

  植物似乎也很聪明,所以我们也应该爱护植物。


【篇四】四年级作文含羞草的秘密


  今天,我在阳台上玩,看到邻居姐姐种了一盆含羞草。我发现含羞草的茎上有刺。茎和叶片上都长满了茸毛,越往上茸毛就越多。我伸出手,用指尖轻轻点了一下,那片叶子就像我触动了机关一样,立刻合上了。含羞草的叶片完全合拢时,就像鱼身上整齐的鱼鳞,一片叠着一片,太有趣了。

  于是我把整棵害羞草上的叶子点了个遍。含羞草像一下子没了力气,耷拉着脑袋。点着点着,我忽然想起学校里的时候,有位同学也带来了一盆含羞草。一到下课,同学们就纷纷跑到植物角,你一下我一下去碰含羞草的叶子。没过多久,含羞草就死了。同学们议论纷纷,可能是没有浇水才死的吧,有的想应该是我们总是碰的缘故吧,因为我们总是“骚扰”它。

  为了含羞草不被烈日晒死,我把它搬到了有树荫的地方。搬的时候,我发现整株含羞草的叶子都合拢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明明没有去碰它呀?怀着好奇心,我上网查了含羞草的习性。原来这是含羞草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因为它原产地在热带,多狂风暴雨,当雨水滴落于小叶和暴风吹动小叶时它即能感应,立即把叶子闭合,保护自己柔弱的叶片免受暴风雨的摧折,植物学上把这种有趣的现象叫做感震运动。

  原来含羞草“害羞”是为了保护自己呀!

四年级作文含羞草的秘密.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3wJ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