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临江仙赏析,欧阳修的诗词《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赏析

副标题:欧阳修的诗词《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赏析

时间:2022-03-18 14:39: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词鉴赏# 导语】《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是北宋词人欧阳修的作品。此词写了夏日傍晚,阵雨已过、月亮升起后楼内的景象,描绘了闺情乐趣,几乎句句写景,而情尽寓其中。下面就和®文档大全网一起来欣赏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宋•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赏析】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两句,描写夏日突然下了一阵雨的情景。这雷声来自柳外,柳在何处,词人不曾交待,然而无论远近,隔柳之雷声,音量减小,故曰“轻雷”。这雨指的是“池上雨”,雨落到池中,池水雨水难分彼此,然而池中有荷叶,雨打荷叶声便代替了雷声,别有一番情趣。雨落在荷叶上,是一副十分有情味的景象,元好问说“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杨万里也说“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他们都是从视觉角度来写荷上雨,而欧阳修这两句则从听觉入手,不写荷上雨珠的跳动,只写雨打荷叶的声音——“雨声滴碎荷声”。这句的新奇之处,不在两个“声”字叠用,奇在雨声之外,又有荷声。荷声应指荷叶翻动之声,声音本就微弱,在雨声中就更显轻微了,因此为“碎”,“碎”字,细腻的表现出雨打荷叶的声音盖过了荷叶本身风中相撞发出的声音。这两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柳外池塘雨打荷叶的夏日风光图。





  扩展阅读:欧阳修的词作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贬谪,仕途不像晏殊那么顺利,对人生命运的变幻和官场的艰险有较深的体验。表现这类情感的词作虽然不太多,但毕竟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以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够用以抒发作者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有名的《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更展现出他潇洒旷达的风神个性。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用词来表现自我情怀的创作方式对后来的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


  欧阳修在政治生活中,刚劲正直,见义勇为,他的诗文和部分“雅词”表现出其性格中的这个侧面。而他的日常私生活,尤其是年轻时的生活,则颇风流放任。因而也写了一些带“世俗之气”的艳词,其中有的比较庸俗,另一些内容和情调则比较健康,如《南歌子》(凤髻金泥带)、《玉楼春》(夜来枕上争闲事)。此类词作,体现出一种与五代词追求语言富丽华美的贵族化倾向相异的审美趣味,而接近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欧阳修词朝通俗化方向开拓的另一表现是,他借鉴和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创作了两套分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鼓子词”,这对后来苏轼用联章组词的方式来抒情纪事颇有影响;而另外两首《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和“荷叶田田清照水”)词,分别写采莲女的浪漫欢乐和爱情苦恼,格调清新,也具有民歌风味。在宋代词,欧阳修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由此也造就了其词清新明畅的艺术风格,歌咏颍州西湖的《采桑子十首》就集中体现出这种风格特征。





  扩展阅读:欧阳修的评价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9]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


  


欧阳修的诗词《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赏析.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5i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