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2017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汇总

副标题:2017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汇总

时间:2023-09-29 05:2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巨行星:木、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2)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1667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 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1)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2)某地昼长2 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H=90―∣(φ±λ)∣ 说明:φ为所求地纬度,λ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φ-λ;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φ+λ: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受热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
  2. 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
  ●海陆热力环流: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压线。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风向:高压低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二、气压带和风带
  1.形成:
  ●单圈环流:理想环流圈
  ●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注意: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气压中心(北半球):
  亚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季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3.气候类型: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比较重要的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2)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温带大陆西岸;以西欧最典型,其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端及新西兰等地。
  (3)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其余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区和非洲南部的开普敦地区。
  (4)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
  高原气候(青藏高原)

  三、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天气:
  ●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面。
  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
  ●锋:锋面和锋线。
  ●类型:
  (1)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
  (2)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后。
  (3)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2.高压低压天气:
  ●高压脊: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在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
  在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在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
  在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判断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是左手定则,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
  ●(1)台风是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
  (2)影响我国的气旋主要是: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常年受温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
  (3)影响我国的气旋主要是:夏季是来自热带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如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冬季受来自温带大陆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影响。
  四、全球气候变化:
  1.表现:
  ●事实:近百年,全球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自1860年以来,气温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减少、矿物燃料燃烧等
  2.气温升高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
  3.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技术、植树造林等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水体:
  ●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水体类型: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1)海水是主体 (2)冰川是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但利用不多
  ●人类主要利用的水体:陆地水中的淡水
  ●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如果湖泊水位高于河流,则湖泊补给给河流。反之。
  2.水循环:
  ●三大水循环类型:海陆间的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其中海陆间的循环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意义:
  (1)促进各种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平衡
  (2)调节各圈层之间的热量传输
  (3)改造地表形态
  (4)促进地球表层化学元素的迁移
  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洋流
  ●形成:盛行风是主要动力
  ●类型:
  (1)按成因:风海流(主要)、密度流、补偿流
  (2)按性质:暖流和寒流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刚好相反。
  ●分布规律:
  (1)冬季洋流的分布:图3.25;北半球中低纬度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时针。
  (2)西风漂流:在南半球高纬度海区,是的洋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风,所以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
  (3)北大西洋暖流:的暖流。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
  ●洋流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平衡全球热量。
  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2)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如,四大渔场的形成
  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北海道以及北海渔场。
  受离岸风影响:秘鲁渔场。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来自秘鲁附近的海区,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动,引起秘鲁沿岸水温升高。
  引起秘鲁、厄瓜多尔形成洪涝灾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旱灾。
  其大气环流图: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量的丰歉: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衡量。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水资源的分布:
  ●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亚洲。
  水资源最少的大洲:大洋州。
  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巴西。
  我国位于第六位。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北多南少,东多西少,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3.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影响经济活动、水资源利用历史的发展
  4.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危机
  ●用水措施:开源、节流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是主导
  2.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地、盆地
  ●地壳运动:
  (1)水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拉伸形成断裂带。
  (2)垂直运动: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势和海陆变迁。
  其中以水平运动为主。
  3.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留在原地)
  (2)侵蚀作用(产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如冰斗、角峰、风蚀柱)
  (3)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趋于平坦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二、山岳的形成
  1.褶皱山:
  ●褶皱: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变形产生一系列的弯曲就是褶皱。其基本单位是褶曲。
  ●褶曲
  (1)背斜:岩层向上,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
  (2)向斜:岩层向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可修水库。
  注意: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
  2.断块山:
  ●断层: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成因:
  (1)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2)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构造:由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
  在火山口积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国长白山天池(也叫白头山天池)。
  4.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在山岳地区一般先修公路再修铁路,主要考虑到对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问题。
  ●影响线路的分:布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三、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侵蚀作用:由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组成。
  ●侵蚀地貌:河谷。
  河谷初期,横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后成槽形。
  ●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凹岸可建码头,凸岸可淘金。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地貌类型,由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组成。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落分布
  聚落形状
  高原
  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
  明显的条带状
  山区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漫滩平原
  明显的条带状
  平原
  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
  带状、团状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理环境交换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示意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带:
  ●形成要素: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构成要素:热量、水分、土壤和植被
  ●分布特点: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主要自然带:
  (1)低纬度: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中纬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2.地域分异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
  自然带在东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基础)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普越完整。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

2017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汇总.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6l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