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重点知识归纳|初一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

副标题:初一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

时间:2024-01-14 22:02: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注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ɡ) 脑髓(suǐ) 陌生(mò)  秕谷(bǐ)
  斑蝥(máo) 珊瑚(shān hú) 攒成(cuán) 长(chánɡ)妈妈 敛(liǎn) 觅(mì)食 宿儒(sù)
  蝉蜕(tuì) 窦(dòu)  厥(jué) 倜傥(tì tǎnɡ) 叵(pǒ) 拗(ǎo) 盔甲(kuī) 锡箔(bó)
  二、词语
  确凿 轻捷 脊梁 纳凉 收敛 脑髓 鉴赏 秕谷 恭敬  菜畦 陌生 觅食
  和蔼 渊博 消释 宿儒 严厉 蝉蜕 倜傥 盔甲 绣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1.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一面是与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相比,而我美好快乐的童年在百草园中度过,百草园自然是我的乐园,给鲁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揣摩下面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说明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的失败。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事物,却在儿童的心中却完全不一样,认为那是十分有趣的。可见童心的可贵。
  (2)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作用:承上启下 直接抒发了“我”对百草园难分难舍的感情,表达 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表示了“我”遗憾的心情,“常”字用得十分准确。到三味书屋不是不能到百草园,而是不能经常到。
  (3)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从“只”中可知道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反感,它的失败。
  (4)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表现出了先生的正直,与前“先生是极正……”相照应。再说,先生 再狠,也不应该体罚学生。在此之中,我认为,鲁迅是将他的启蒙老师刻画的较好,与当时社会成反比。
  3.浏览课文,说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有那几件事情令我念念不忘,这几件事情表现了儿童的哪些特点。
  ①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2-8段写在百草园中的春夏秋三季的景色;阿长给“我”讲美女蛇的神奇传说;冬天的百草园;离别百草园。这一部分紧紧扣住“乐”字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②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10-11段,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
  12-24段,“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主要写了几件事:1、提问“怪哉”一虫的事;2、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去寻找乐趣;3、师生读书的场面;4、学生做戏、画画儿。
  ③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4.课文前半部分写百草园,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对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致有下边三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1).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统一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第2课 雪地贺卡】
  《雪地贺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着名的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其散文睿智典雅、细腻宁静,独具特色。
  ①《雪地贺卡》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记叙了自己偶然发现一个孩子给雪人送的贺卡、以雪人口吻回复贺卡、为呵护孩子纯真的心灵停止回复贺卡的经历,表现了童心的美好纯真和我精心呵护童心童趣的高尚情怀。
  ②《静默草原》是一篇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层层推进的对比,抒发了草原之子对草原深沉的爱,抒发了自己因对草原深沉的情感而形成对生命富有哲理新的感悟:要像草原一样有善忘(豁达坦然)的胸襟,要像草原一样静默,沉稳而不张扬。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珍惜纯真的童心。
  (2).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执着追求。
  2、为什么说“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
  与大人相比,儿童的心灵比较纯真,情感比较真实;心理上更为好奇,更趋于趣味和幻想,思维更简单,生活的经验更有限。因此,儿童们往往把神话、童话,乃至梦幻当作真实,把动物、植物乃至石头、桌椅都当作有人一样的生命感觉,乃至“也有爸爸妈妈”;喜欢沉浸在自己所感觉的美好的趣味盎然乃至奇异的世界里。其中自己感觉特别珍贵,或特别郑重其事,或特别神秘的东西还往往会把它当作自己心灵王国的秘密。这些孩子气感觉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它的纯真、美好,就是他往往把大人们视为微不足道的东西看得很有兴趣。随着逐渐长大成人,现实的、理性的、功利的东西在人身上会不断增加,在丧失孩子气感觉的同时,往往可能也流失了一部分纯真、美好和趣味。所以作者会说,相信神话、带有秘密的童年很幸福。
  3、小结: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对全文的总结,点明了主旨,同时也是对童心的赞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3课 山行】
  一、《山行》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803~约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二、《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赏析: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三、《苏幕遮》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思念家乡黯然销魂,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词别本题作《别恨》或《怀旧》,抒写作者秋天思乡怀人的感情。上片用多彩的画笔绘出绚丽、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碧叶天,黄叶地”为传诵名句。词的下片表达客思乡愁带给作者的困扰,极其缠绵婉曲。以夜不能寐、楼不能倚、酒不能消解三层刻画,反言愈切。煞拍酒化为泪,消愁之物反酿成悲戚之情,最为警策。前人颇诧异镇边帅臣“亦作此消魂语”。《左庵词话》解释说:“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此说可谓得之。
  【 第4课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介绍】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着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全文翻译】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考试范围】
  1、最能表现游子思乡这种朗两萧瑟之情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作者: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赏析】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着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着和谐的人生图画。
  天净沙 江上
  作者:张可九
  嗈嗈(yōng)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作者:张可久,(约1270-?),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市)人。曾为桐庐典史。昆山幕僚等官。生平好游,遍及江南。其曲辞藻清丽,华而不艳,善取前人诗词名句入曲,可谓词林宗匠。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5课 背影】
  一、字词
  交卸(xiè) 狼藉(jí) 簌(sù) 赋闲(fù) 迂(yū) 蹒跚(pán shān)
  游逛(guàng) 妥帖(tuǒ) 踌躇(chóu chú) 拣(jiǎn) 倾(qīng) 惦记(diàn)
  拭(shì) 惟(wéi) 箸(zhù) 晶莹(yíng) 颓唐(tuí) 琐屑(xiè)
  二、文章主旨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对几年前回乡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第三层(第6段),直接描写父亲买橘时的“背影”,通过对父亲亲自艰难地去买橘子的形象<行动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感情。
  这一段是全文的核心段落。课文开头说的“最不能忘记”的“背影”就在这一段中。买橘子的过程则更令人感动。先烘托父亲去买橘子的费事,一则“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则父亲是个胖子。接着写父亲的衣着,勾画出一个大体的外貌:“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再接着写父亲穿越铁道的情况和爬上月台的“背影”:“……(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蹒跚”是父亲平地走路的样子,可见他的肥胖体衰,步履艰难;“探”字就极准确地写出了弯身下去的过程--先两手撑地,把两脚伸出月台边,然后身子往外沿月台慢慢往下挪,直到脚踏到地;爬那边月台的“背影”写得比较详细,“攀”是写手的动作,显示了月台的高与陡;“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向左微倾”是写身子的动作,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这里连用“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父亲动作的困难。如此困难地去买,这就感人至深了。
  三、常见问题
  1、 “背影”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各有什么作用?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那个背影?
  答 “背影”在文中出现过四次。开头点出“背影”这个标题,并设置下悬念。接着追述往事,为“背影”的出现做渲染和铺垫,直至具体而细腻地描写“背影”,最后又通过“背影”再现,深化“背影”,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全文结构完整严谨。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是全文描写的重点,也是作者抒情的高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2、 勾画出下面选段中的父亲买橘子时的动词,并说出其作用。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答 动词:走<探<攀<缩<微倾。
  作用:这些动词表达出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以及他对儿子的深厚感情。
  【第6课 慈母情深】
  1、《慈母情深》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是梁晓声。
  ①梁晓声,当代着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雪城》、《年轮》、《泯灭》,散文《九三断想》、《丢失的香柚》等。
  《慈母情深》通过回忆儿时母亲为“我”向警察讨会被没收的小人书以及不顾家庭贫困、热心支持“我”买书、读书(我向母亲要钱买《青年近卫军》)两件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青年近卫军》是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描写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年轻一代进行反法西斯地下斗争的故事。
  2.课文主要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
  全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开头第一段总领全文。运用倒叙的手法。下文分写两件事表现慈母:一是讨回小人书;二是给钱让我买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3. 阅读课文,勾画文中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中,集中表现了慈母的深情,同时融入“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感激、崇敬与热爱母亲的情感,起到了抑扬错落的感情美,如文中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一双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4.描写母亲她们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场景,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什么作用?
  (本文描写母亲她们的工作环境恶劣、艰苦,劳动场景忙碌、紧张,又脏、又累,可见母亲挣钱的艰辛,与下文母亲毫不犹豫给钱让我买书形成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慈祥,突出主题。)
  5.文章最后说,“我鼻子一酸,摸着钱跑了出去……”,这与朱自清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比较,你觉得哪一个更精彩,更动人?
  (选取自己认为更精彩、更动人的作一分析。如:我觉得本文的描述更精彩,更动人。我目睹了母亲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场景,深切感受到母亲挣钱的艰辛,却为了满足孩子强烈的读书愿望,给钱买书,实在令我感到辛酸、感动,更加感激、崇敬母亲。)
  6.“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为什么即使为母亲也不能买“任何别的东西”?
  (因为当时家境贫困,母亲挣钱不易,艰辛的挣钱只为维持家庭生活和满足孩子读书的强烈愿望,从来不考虑自己,正如文中所述“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我一顿”“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所以即使为母亲也不能再买“任何别的东西”。)
  7.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或“从来没有”,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其特殊意味。
  (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的那份儿喜悦。句中“第一次”蕴含着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从来没有”意在突出母亲第一次给我一元多钱,强调“一元多钱”是个非同小可的数字,可见生活的贫困,可见对“我”热爱读书的支持。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第7课 农夫和蛇】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2、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莛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3、《农夫和蛇》(两则)体裁是寓言,选自古希腊《伊索寓言》。
  ①《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所收录大多是动物故事,如《狼和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专横残暴虐害弱小的权贵及统治者,反映了平民与奴隶备受压迫的社会现实;《乌龟与兔》、《农夫和蛇》等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后来被德尔斐人杀害。
  ②《农夫和蛇》(两则)通过农夫的善良和蛇的残忍、凶狠(第一则)以及农夫对蛇的态度(第二则)相互对比,告诉人们:恶人的本性不能改变,不能对恶人心存侥幸,深仇大恨是难以和解的。
  (1)《农夫和蛇》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
  (2)《农夫和蛇》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参考答案:其寓意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望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3)《农夫和蛇》这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第8课 渔夫的故事】
  《渔夫的故事》(阿拉伯民间故事)选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主要反映中古时期阿拉伯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渔夫的故事》通过叙述渔夫机智地战胜魔鬼的故事,告诉我们: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对付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它。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的词语吗?
  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概括人物:渔夫--诚实、机智、勇敢、善良
  魔鬼--凶恶、愚蠢、狡猾
  3、渔夫是如何战胜魔鬼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能装在瓶子里,骗魔鬼重新进了瓶子。这说明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点整理 北师大
  一、生字词
  万籁俱寂( lài ) 值更( gēng ) 嗥 ( háo )叫  莴苣( jù ) 瘟神( wēn ) 自诩( xǔ )牛仔( zǎi )
  如诟如詈( gòu lì ) 跳踉( liáng ) 鼎 鼐( nài ) 邋遢( lā tā )鬈曲( quán ) 够呛( qiàng )
  殚智竭力( dān ) 膺惩( yīng ) 猱升( náo ) 缓颊( jiá ) 窗棂( líng ) 梆子( bāng ) 冷飕飕( sōu )
  二、文学常识
  梁实秋(1903---1987)着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本文选自《梁实秋雅舍全集》。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和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的小说结尾有一个
  【第7课 猫的故事】
  《猫的故事》(散文)讲述了一只冒着生命危险哺育自己的子女的故事,写出了“我”为没有查清事情真相就给猫妄加罪名、差点使小猫失去母亲的自责与愧疚之情,表达了我对猫的母性及伟大母爱的崇敬与赞颂。文章多运用比喻、反问、对比等手法,庄重的文言词语与接近口语的白话交错运用,语言谐趣幽默。作者是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清华大学毕业,散文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其语言流畅、诙谐、生动、风趣。
  1、文章的关键情节有哪些?
  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结尾处猫不顾一切回来喂奶,“我”内心引起的情感变化。
  2、文章最后的动人之处是什么?
  猫对子女的无私无畏的付出,我”由此产生的敬重生命的深刻感悟。

初一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人教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7ay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