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10首

时间:2022-11-17 02:0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婴幼儿# 导语】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诗更是文化中的一绝,各类诗词不仅是诗人的生活经历,简短文字所赋予的内涵更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10首。欢迎阅读参考!



1.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

  咏雪

  清代/郑燮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译文

  飘飞的雪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 九十片。

  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飞入梅花丛中就消失不见。

  创作背景

  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之后在大雪纷飞的一日,郑板桥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二人,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懂作诗,便故意为难。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吟出了这首诗。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2.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

  小池

  朝代:宋朝|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诗简介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著 名诗篇。此诗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翻译/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

3.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

  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4.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

  咏鹅

  骆宾王〔唐代〕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鉴赏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5.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6.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

  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7.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

  所见

  朝代:清朝|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诗简介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翻译/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上。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7)立:站立

8.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简介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翻译/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显得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好,她总是美丽的。

  注释

  ①饮湖:在西湖上饮酒。湖,指杭州西湖。

  ②初晴:起初开始放晴。晴,一作“睛”。

  ③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方好:正显得美。

  ⑤空濛:形容细雨迷茫的样子。谢玄晖诗:“空濛如薄雾”。濛,一作“蒙”。

  ⑥奇:美妙,与诗中“好”同义。

  ⑦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⑧淡妆:淡雅朴素的妆饰。

  ⑨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⑩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9.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不及:不如。

10.学前儿童古诗必背简单

  江上渔者

  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古诗简介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翻译/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波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83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