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赏析]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

副标题: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

时间:2022-03-31 21:54:5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


  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衰:弱。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应:响应。


  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备:准备。


  晨炊:早饭。


  夜久:夜深了。


  绝:断绝;停止。


  如:好像,仿佛。


  闻:听。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明:天亮之后。


  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独:唯独、只有。


  石壕: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扩展阅读:杜甫轶事


  杜甫小时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样的病,因为大夫说要躺在东边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东边只有一张床。所以他姑姑就让杜甫躺在那里,之后自己的儿子死了。这让杜甫深深感到,也为他日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92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