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时间:2023-05-05 21:4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 导语】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文档大全网高三频道为你准备了《高三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1.高三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XX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XX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

2.高三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姓氏起源

  对于考究其来历,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的时候,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

  ①以国名为氏。如齐、鲁、晋、郑、卫、陈、蔡、曹、许等。

  ②以封地(采邑)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晋国大夫毕万于魏,其后世子孙以魏为氏。展禽(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柳下,其后便得柳姓。

  ③以官名为氏。晋国的荀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

  ⑤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郭、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点。

  ⑥以同周王或诸侯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称公子喜,其孙舍之称公孙舍之。

  ⑦以祖辈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祖父之字为其氏。如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周平王有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姓。

  ⑧直接承袭姓为氏;

  ⑨天子赐氏;

  ⑩以次第为氏;古代少数民族带来的姓氏;以谥号为氏;⒀因赐姓、避讳而改氏等。

3.高三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朝鲜

  汉高祖时,卫满朝鲜XX箕子朝鲜后,定都于王险,惠帝吕后时,为汉藩臣,双方平安无事数十。汉武帝时,卫满的孙子右渠在位,对汉的态度转为强势,武帝派杨仆、荀彘率军讨伐,费时一年方能平定,汉在其地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其中以乐浪为最重要。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汉朝撤除临屯、真番二郡,以其地合并到乐浪、玄菟。半岛上的民族,非常复杂。半岛北部,除了来自中国的朝鲜人外,尚有濊貉、沃沮等族。半岛南部,尚有辰韩、马韩、弁韩并立,通称三韩。

  西汉末年朝鲜半岛的形势,大致是西北部是汉乐浪郡辖区,东北大部为高句骊所据;新罗据东南部地,百济据西南部地。百济、新罗因居半岛南部,与汉朝没有什么关系,惟高句骊与汉接近,关系较密。它自建国后,对汉一直是称臣的。后来东汉之后,高句骊时叛时降,成为汉帝国的东北大患。

  日本

  汉代日本地区的国家,共有一百多个,皆是倭人建立的,汉人统称为倭国。自汉武帝于朝鲜设四郡后,中国文化开始影响诸倭,诸倭通使于汉者达三十余国,倭奴也于此时开始对汉作岁时的贡献,纳贡的地点大概在乐浪郡。

  光武初年,辽东太守祭肜威震北方,若干外族国家闻声朝献。建武中元二年(57年),当时正是日本的垂仁天皇时代,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汉赐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金印证明倭国是汉朝附属。该金印曾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在九州北部发现,是日本的国宝,但其真赝当无法确定。此时倭奴又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和献帝建安六年(201年)两度来朝。到三国时代,双方的交流更加密切。

  西域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丝绸之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张骞曾经到达大宛(今锡尔河上游)、大月氏(阿姆河中流)、康居(锡尔河下游)等国。张骞的副使还到达过大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等国。之后的汉使还到达奄蔡(黑海以北)、条支(今叙利亚),最远越过罗马帝国,到达犁轩(今埃及亚历山大城),这是汉朝到达的最远国家,亚欧诸国也派遣使者到西汉访问和通商。东汉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经条支、安息等国,到大秦西界望海而还。永宁元年(120年)掸(在今缅甸北部一带)国王遣使朝贺并献上乐工与幻人(即魔术师),幻人自诩来自海西大秦(即罗马)。延熹九年(166年),罗马皇帝安敦遣使造访中国。

4.高三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科举制的“利”和弊

  科举制度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

  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XX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5.高三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高三年级上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A1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