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感想20字]关于元宵节的感想【三篇】

副标题:关于元宵节的感想【三篇】

时间:2021-09-14 04:00: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得体会# 导语】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以下是由©文档大全网为您带来的《关于元宵节的感想【三篇】》,供您品鉴。

【篇一】关于元宵节的感想


  今天是元宵节,因为家里没有一滴水,所以儿子去了大姨家,老公去了婆婆那,唯有我一个人,半躺在床上,捂着胀痛的肚子,翻来覆去地看着新闻频道频频播出的节目。与其说是在看新闻,倒不如说是想冲淡点这寂寞的时光,所以看的内容除了智利地震和冬奥会什么也不记得了。

  元宵节是团圆节,因为昨天回娘家提前过了,再加上身体不舒服,就没去婆婆那过。在婆婆那我要当主厨,这身体实在坚持不住,便让老公给我告假,慢性阑尾炎发作了,不能和公婆一起过团圆节了望公婆见谅!

  躺在床上,想着昨天回家过节的情景,高兴之余眼角却流出了眼泪,那种滋味那种感觉搅得人心烦意乱。我想起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确如此吧!

  虽然不喜好热闹,但娘家那团聚的热闹场面我还是很喜欢的,在娘家我充分体验和感受着和睦大家庭的温馨欢乐的和谐气氛。

  走进家门,看到嫂子弟媳们在厨房忙碌的身影,看到父母脸上洋溢的笑容,看到晚辈们欢蹦乱跳的样子,心里总是滋生出浓浓的幸福感。我想,家里所有人都会和我一样感受并体会着,尤其是年过八旬的父母,这种子孙满堂,儿女绕膝的生活是他们最喜欢的也是最渴望的。

  特别喜欢吃大嫂炖的大锅肉了,那是在城里吃不到的滋味。我们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逢佳节或者父母生日,大家都要聚在一起吃饭。父亲早早就买好了排骨肉,在品尝嫂子们精湛厨艺的同时,享受着家人团聚的乐趣。这环境、这气氛、这场面真是羡煞了左邻右舍。时常听到隔壁人们这样的称赞声“看看人家这个大家庭多和睦啊,真是全村少有的!”

  我知道这是称赞我的父母,也是在夸奖儿媳们呢!母亲和众多的儿媳间那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令人赞叹不止,连我这个做小姑子的都赞不绝口。母亲常说:要想婆媳关系好,就得老敬小。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对待儿媳比对自己的亲生女儿还好。大嫂刚过门那年,我才12岁,从未见过大嫂和母亲红过脸,总是见她们和气的笑脸,这大概与母亲的宽宏大量是分不开的。所以她的五个儿媳一个比一个好,都是母亲眼里的好闺女。

  作为一个农村的家庭妇女,母亲的开朗和豁达是少有的。能做到这点也是不容易的,总结母亲和儿媳们相处的经验就是:对待儿媳宽容,处理问题公平,为人处世慷慨。

  每次回家我们买些新鲜食品,父母总是要叫家来哥嫂们一起分享。并时常说:家里的人们是最辛苦的,什么也舍不得吃,应该让他们先品尝。

  我在家里是享有特权的人,这个特权就是不用做饭。回家便依偎在母亲身旁,和母亲聊家常或者休息。而忙活饭的事情就交给了姐姐和嫂子及弟媳们,当然主厨的位置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那是非二哥莫属了。

  和往常一样,吃饱了饭,大家就凑成两桌打牌,我依旧是躺在母亲的热炕头上和母亲聊天,困了便呼呼大睡。无论人多么多,也不管声音多么嘈杂,躺下便睡着这是我的拿手绝活,让其他人羡慕的不得了。所以我在娘家是有名的傻吃捏睡的人,难怪当年老公第一次登门相亲的时候,我的侄子就悄悄告诉他:二姑是个又馋又懒的家伙。天知道这样一个家伙竟然做了他的老婆,那日子是怎么过的,并且过得还有滋有味的。

  我最喜欢听父母讲述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了,每次回家总是围着父母问这问那。

  一觉醒来,看到父母亲在聚精会神地戴着老花镜看厚厚的《求医不如求己》,并凑到跟前问父亲能否看懂这些书。

  父亲说不仅能看懂,还能跟着做呢。并经常指导母亲怎么解除腿抽筋的病痛,边说还边给我示范,按摩足三里穴位防止小腿抽筋。我又找母亲验证,母亲说:还真管用,每晚都按摩真的就不抽筋了。我暗暗赞叹父母的学习热情和这种追求高档次的生活模式,正像父亲说的那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要讲究生活质量了,要活的快乐,活的健康。难怪父母都84岁了还身体那么健康,这是与他们科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见我对他们学习很感兴趣,父亲又说:“我上学并不多,只是完小毕业,还上了2年私塾。能看懂这么深的书,主要归功于我不断看书学习的结果。”的确如此,每次回家都看到父亲看书,从历史书到故事书,从各种杂志到医学书,从未间断过学习。父亲的好学感染了母亲,母亲这个只上过三年学的人也看起了那些厚厚的外国人写的书,不懂之处就问父亲,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特别令人佩服。

【篇二】关于元宵节的感想


  春节刚刚过去,又逢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按照农历,正月又称之为元月,而宵,是夜里的意思,因此元宵节的含义就是新年里的第一个圆月之夜,要闹一闹的。这闹不是吵闹,而是大家热热闹闹地欢庆,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因为这天是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吉祥日子。

  元宵节起源于何时,已难考证,传说在汉文帝时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了。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又称为灯节,因为这天人们都张灯结彩。或说元宵赏灯是汉明帝信佛,闻僧侣有正月十五燃灯敬佛的习俗,因此下令这天夜晚在宫廷里也要燃灯,以光大佛法,这种做法逐渐流传到社会,才形成了一个民间的重大节日。不过那是佛者攀龙附凤的借托故事,不足信的。所以我们过元宵节,不必去追究这个节日的渊源,但知它源远流长就行了。

  我小时候正值文化*时期,元宵节冷冷清清的,什么彩灯彩球,烟花爆竹,一概没有的,连儿童玩的兔子灯也没有,因为这些东西全部属于“四旧”,不是无产阶级应该提倡的。无产阶级是砸烂旧的、创造新的阶级,所以,我小时候就没有兔子灯玩。我儿子小时候每逢元宵节,我都要给他买一盏兔子灯,带他到南京路去和其他小孩一起拉着玩,一直到他念小学为止。

  古代是非常重视元宵节的,就连皇帝老爷也要出来,坐在彩楼上,所谓“御楼观灯”,与民同乐,一起赏花灯。在唐朝,赏灯活动的规模就已经非常盛大,宫廷里,马路上,家家户户的门前窗下,到处燃着千姿百态的彩灯,甚至于摆上灯树,有钱人家还搭建了灯楼,烟花爆竹,烘托着天上一轮明月,绚丽多彩,热闹非凡,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据说唐玄宗开元盛世时,长安城的灯市规模之大,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五万盏之多;玄宗皇帝曾命工匠造了一座巨型的灯楼,高达一百五十尺,广二十间房间,璀璨夺目,蔚为壮观。我们可从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那首诗中领略一下唐代元宵节灯市的盛况: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许多地方在节日里还自发地表演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敲腰鼓等等,这些都已成了两千多年不变的传统民俗表演。如今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节日,不仅仅局限于海峡两岸盛行,就是在世界各国,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区,全都隆重地热闹欢度,可谓普天同庆。

  宋朝比唐朝还要重视元宵节,无论在灯会的规模上,还是在灯饰的花样美观上,都胜过唐代,而且赏灯活动更加趋于民间化,民俗特色愈发浓郁。我们可从两首宋词中去体验一下宋朝元宵节灯会的宏大规模。一首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词里风情万种,词曰: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另一首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是风流人物,词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历代的元宵灯会活动是不断发展而延长的。在汉朝时,赏灯活动是一天,到了唐朝延长为三天,到了宋朝又延长为五天,明朝是初八就开始闹,一直闹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下帷幕,整整十天。只是到了清朝,满族人当了皇上,就不在宫廷里举办灯会了,但是民间的赏灯会照常进行,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庆祝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一直风靡延续到今天,并伸展到全世界。

  元宵节最主要的节目有两个,一个是猜灯谜,一个是吃汤团,也就是吃圆宵。“猜灯谜”也叫“打灯谜”,据传始源于宋朝。开始时是一些好事的文人墨客将谜语写在纸上,然后贴挂在五颜六色的彩灯上,让赏灯的人去猜,纯是一种助兴之举。因为谜语能引起人们的好奇之心,激发人们的雅兴与情趣,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来。到了南宋,猜谜的已不局限于读书人,而是全社会各个层次的人都来参与了。

  我小时候看书,见过好多处猜谜语的描述,心里很是痒痒,总想找机会猜一猜,显一显身手,但那时很少有这种活动。文化*结束后,民间渐渐地恢复了元宵节,广场、公园、商厦、文化宫等公共场所都挂有了彩灯,尤其是豫园的城隍庙,彩灯比别处集中,花样繁多,煞是好看,将夜色照得五颜六色,观者如潮。有些花灯上有谜语,猜的人很多,其中不乏猜谜高手。原本想显一显身手的我,一试之下,才知这玩意儿不好玩,不是聪颖的人是猜不出的,而且一定是要善于投机取巧的人才能获胜。我天生迟钝,智商低下,不会转弯抹角,更没有投机取巧的本能,面对这种刁钻促刻、讳莫如深的谜语是一筹莫展,屡战屡败,迄今为止,大小数百猜,没猜中过一次,一直到后来去城隍庙闹元宵要收五十元一张门票了,我才停止了打灯谜。

  至于元宵吃汤团,是为了讨个好的口彩,因为汤团又叫汤圆,汤团汤圆,略去汤字,就变成了团圆,所以也不叫吃元宵,而是叫吃圆宵,意思里是圆满,无非图个吉祥。但是不管人们用怎样的方式庆祝元宵节,其中都充满了亲人之间真纯的感情,还有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的期望。

  中国人吃汤团也有悠久的历史了,各地的汤团做法大同小异,有带馅的,有不带馅的,但都是用糯米粉做的。馅有很多种,黑洋酥、豆沙、鲜肉、枣泥、奶黄、莲蓉、果仁、菜肉、红糖、绿豆沙等等,一时也想不起来,反正荤素随意,各取所爱。吃法大致上有三种,汤水煮,油里煎,隔水蒸,不过用汤水煮的吃法,在比例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我是喜欢吃黑洋酥馅的,汤里加上合适的酒酿则更加美味可口。我小时候物质极端匮乏,芝麻在上海市场上是看不到的,所以很少有机会吃到黑洋酥汤团,也就是芝麻汤团,因此我还记得小时候去过的一家上海最有名的汤团店——xx点心店。它座落在陕西北路,靠近威海路,是一家老牌的点心店,年代很长了,至少蒋经国在离它两条横马路远的马勒别墅里的三青团总部办公时,它已经在营业了。我想蒋经国是宁波人,而美新点心店做的是正宗的宁波汤团,因此小蒋肯定不止一次地光顾过它。我记得延续到九十年代,这家店的汤团生意一直是红红火火的。堂吃从来就是座无虚席,你要堂吃得等上两个小时,也未必轮得到你上座。外卖也是如此,要排长队,夏天赏你个暴晒,冬天请你喝西北风,照样有人排着队等啊等的。那种吃汤团的精神真教你看了为之感动。

  庆贺元宵节还有其他许多含义,不过那是农村的风俗,我生活在城市里,接触得少,就不大熟悉了。总之,元宵节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民俗传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美好希望与良好的祝愿。如果这也算是非物质文化,那么这文化应该好好地保存,让它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篇三】关于元宵节的感想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春节过后,最热闹的节日就数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每家每户都走出家门,全家人一起来欣赏花灯、看花炮。我和爸爸妈妈自然也不例外。只瞧见街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到处是灯火通明,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而今天的主角——花灯,更是让人们“大饱眼福”。瞧,这盏花灯的造型真特别:它像是个拱形桥洞般,在远处看,霓红灯一闪一闪得发亮,一会儿红,一会儿蓝,让人眼花缭乱。走进了,看那上面盘延着的不正是四条威严无比的金龙吗?它们睁着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嘴边也不觉浮出一丝微笑呢!再到洞里面看,又是别有一番洞天。五彩的灯光照在人们身上,变幻莫测,一会儿是弯弯曲曲的优美线条,一会儿又成了多种颜色组成的花朵了,这真是奇妙无比,妙不可言呀!

  再看那边,一朵巨大的莲花映衬着夜幕绽放了。看那莹莹宝光洒向大地,再映衬着皎洁的圆月,呀!是多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仙子呀!看它那娇嫩的花瓣层层叠叠,花骨朵在内若隐若现,一开一合的,就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般惹人怜爱。可那高贵的气质却更动人三分。再看,那“宝塔”上的岁寒三友,亦真亦假,仿佛那松在漫雪尽下,唯它留一片青;好像那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好像那竹,青翠如它,生命如它。

  烟花放起来了,从一面,接着从两面,再接着从四面八方,它渲染着天空中的繁星,也渲染着人们心中的美好。

关于元宵节的感想【三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Ae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