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训练# 导语】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
竹石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
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篇二】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
墨梅
朝代:元朝|作者: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篇三】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
金陵图
朝代:唐朝|作者: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赏析/鉴赏
韦庄这首《金陵图》载于《全唐诗》卷六九七。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逸生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诗句,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韦庄想:真个是画不成么?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像针对高蟾反驳道:“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意思是说: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这篇《金陵图》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四】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
寒菊
朝代:宋朝|作者: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鉴赏
这首自题《寒菊》图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诗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诗歌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篇五】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
题葡萄图
朝代:明朝|作者: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赏析/鉴赏
徐渭有一副水《墨葡萄图》是他绘画的代表作之一。那副画水墨离主城至距上端1/3处漆笔支支叶叶向下翻批,吹的可以看出用,比如风雨之疾咒显现狂放的韵律。使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激动,痛苦和傲然不可及乐的精神。就在这副画的上端空白出。用了狼藉之也的字体体有上面所录的一首诗。
这幅画和题画诗的创作年代,大约是万历初徐渭的年纪是五十三四岁。在此之前,他走过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他虽有字又富有神童之名,长成之后却勉强才中了秀才,屡次映香是始终没有壮举。他那败落的官僚家庭的有限财产在他年轻时被乡里豪绅所侵占,他以热心于抗倭战争,应邀参加了东南军务总督胡宗宪的幕府。而胡宗宪在朝廷的权力倾轧中失败被捕之后,幕府中人缘无辜受到牵连,是他深感恐惧,他以精神病发作而自杀,虽未死成,却成重伤。同样饮狂病的缘故,他杀死了自己的继室被捕下狱。六七年牢,这时刚刚释放。首句半生落魄已成翁,就是概括了数十年来,灾难重重,九死一生的经历。这里不仅饱含着以往生活的辛酸,因为“已成翁”也包涵展望未来生活的辛酸。读书做官吧,但年龄已老,而且连秀才的功名也在下雨时被革去,根本就谈不上了,隐居山林吧,他又没有尺寸处土地一贫如洗,又哪里蹈的起来。
在常人,落到如此境地也许早就颓唐萎靡,然而徐渭依旧很倔强,不肯向压迫她的社会低头。独立书斋啸晚风。写出一派狂傲猖狂的气概。举两个实例,我们对这句诗会理解的更具体。在入狱之前。徐渭城在礼部尚书李春芳那里做门客,帮助处理完书。李春发,字是为尊纶高弹门客如奴,普又让徐慧带他写清词。皇帝用于道教斋黵的颂文徐卫一怒之下部经理是准许便拂袖而去。出狱之后,不仅和学位,又曾应翰林修撰张元汴之邀去北京帮他处理文字事物。张家与徐家原是世交。张元忭在徐伟下狱时还曾出力救援,但是当张元汴企图以封建礼教约束自由放浪的徐渭时,徐卫便怒不可遏,同张氏大骂一场,傲然而去。作为明中后期个性解放思潮的先驱,独立书斋啸晚风可以视为学位的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自我写照。
可以做的事情实在不多,画画是其中之一,既可自我排遣,也多少卖几文钱糊口。但这大就是大,不是正经行当,不是一个读书人的理想的寄托。后两句就把话中的葡萄语委明珠,这明珠又象征自己的超人才智,说世俗庸众既用不着他,那就任由他随便抛掷了。简单的说,这也是向来就有的怀才不遇的牢骚,但是这里丝毫没有可怜巴巴期待恩遇的情态,只有对待荒唐的社会的傲视与嘲弄。
题画诗不太容易写,弄得不好便成为对画面可有可无的说明,充其量多几分文雅意味。徐渭是绘画名家,他的诗,袁中郎赞为明代第一,所以画上题诗不但两臻奇妙,而且相得益彰。有了这首诗,画的内在情绪,被揭示出来了,有了这幅画,诗不但可以从文字上感受它,还能从线条上感受它。两者的统一,则在作者的人格。清代王夫之颇喜爱徐渭的诗,对他的七绝尤为欣赏,认为它自然宏放。在本篇中,我们能体会这一特点。
至于徐渭的笔底明珠,乃是后人非常珍视的东西,终究不是闲抛闲执了事。引郑板桥《贺新郎》词句,乃是“只有文章书画笔,无今无古独逞”如果徐渭的才智用在了其他地方,比如说做官,他未必能在后人心目中占据像现在这样重要的地位。
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doc正在阅读:
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10-13
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译文和注释08-22
2007年黑龙江佳木斯课改实验区中考数学真题及答案(Word版)05-17
2019年北京海淀中考数学答案(已公布)03-30
意大利移民可享受的福利政策06-06
2019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招生理工类录取信息表(7月22日)04-05
初中描写校园生活的作文三篇04-03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范文:语文园地四11-15
2017广东广州市民政局直属事业单位招聘准考证入口(已开通)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