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什么由来故事?|清明节有什么由来故事

时间:2022-09-18 00:1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清明节# 导语】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们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清明节有什么由来故事,欢迎阅读!




1.清明节有什么由来故事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 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 亡出走。在流 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2.清明节常识

  一、清明节的讲究

  1.清理完坟前杂草后,要在先人墓地前点燃香烛,还需奉香给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护好墓地。

  2.需要注意的是要把香烛摆在供品外侧,盘数以奇数为宜。烧纸钱的时候记得一定要焚烧干净,不能被风吹出去,以免引起火灾隐患。

  3.供品中有素酒,因为要向先人奠酒的,食物方面准备祖先爱吃的就行。

  4.一些地区的人还会携带“包袱”,其实就是扫墓时,给逝者带去的要烧给先人们的吃穿用的东西,因为用白纸糊一大口袋而得名,每个地方的叫法可能会有差异。

  二、清明节的忌讳

  1.切勿穿花哨的服装,也不要化浓妆,这两者都是对先人的不敬。

  2.忌在黄昏过后上山扫墓,据说这时和人的气场不合。

  3.身体抱恙或气运低的人不宜参与祭祖,在家中祭拜也是可以的。

  4.孕妇和不超过三岁的小孩不要上坟祭祖,因为路途劳累,据说也对气运有不好的影响。

  5.不推荐请人代扫墓,一般来讲祖先会希望后辈本人能来,如果不方便前去,可在屋内摆上供品,朝先人的坟墓方向,点上香拜一拜,再虔诚地说一些话语。

  

3.清明节常见习俗

  1、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2、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4、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4.清明节缅怀先烈的作文

  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我们来到了墓前,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的英灵。

  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革命先烈们有的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

  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

  面对你们,我们怎能不敬佩呢?你们的丰功伟绩深深地刻在了史记上!你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正因为有了你们这无数的革命先烈,我们先在怎能过上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呢,怎能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呢?

  我们的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想革命烈士一样长大以后给祖国伟大的奉献!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共创美好的明天!

   

5.清明节缅怀先烈的作文


  作为祖国新生花朵的我们,象征着未来无限的希望,当我们在明亮的教室,宽广的草坪,一片一片欢歌笑语,鸟语花香的和平时代,是否忘记先烈们的贡献?

  中华民族在生死关头,重现拯救起这个濒危的国家。但是这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多少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为民捐躯。他们有的不顾自己的家人安危,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有的还只是孩子,就加入了拯救祖国人民的抗战队伍。

  是他们,用满腔的热血铺染了祖国的未来,使国家走向红光昌盛的阳光大道。

  此刻,我们应当铭记先祖们的训诫,“落后就要挨打”;传承先祖们的精神“不屈不挠,报效祖国”;传颂先祖们的事迹“奋勇杀敌,视死如归。”让他们的灵魂与我们同在,让他们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肩上。让我们扛起肩膀,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儿奋斗,将中华精神发扬光大,使中华民族雄立于世界,雄健于未来!

  “少年强则国强”,可见青少年的任务是多么任重道远,为了使我们的祖国伟大复兴梦尽早更好地实现,我们应从现在就惜寸阴,分阴,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吃苦耐劳。

  在这个春雨飘飘的清明,当清风拂过,细雨绵绵,让我们的心脱去俗世凡尘,悸动我们的青春 梦,中国梦!

清明节有什么由来故事.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Bk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