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管理师报考条件]2016投资项目管理师《宏观经济政策》基础讲义(2)

副标题:2016投资项目管理师《宏观经济政策》基础讲义(2)

时间:2023-08-08 17:4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2章 经济与社会发掌规划

  第四讲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一、内容提要

  1、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接上一讲内容)

  2、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和作用

  3、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

  二、重点、难点

  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

  三、内容讲解

  《大纲要求》:

  (一)、掌握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二)、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特点

  (三)、掌握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作用

  (四)、熟悉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

  (五)、掌握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以及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

  (六)、掌握规划的审批管理和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1.5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1)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

  1)按政府是否借用市场的力量划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直接调控企业等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直接配置资源。间接调控是指政府不直接干预各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和制定规划、发布信息以及法律手段,来引导和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决策和经营的方向,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也就是说,间接调控是政府通过间接方式来实现的宏观调控。

  2)按调控的目标划分为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

  总量调控是旨在谋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的调控;结构调控是谋求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等结构协调的调控。

  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结构协调是总量平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建立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总量平衡才是合理的和有效的;而总量平衡又是结构在动态中协调的条件,在总量平衡前提下,市场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新的结构协调。因此,总量调控必须与结构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不断协调结构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总量基本的平衡。

  3)按市场的平衡关系划分为供给调控和需求调控。

  从供给方面进行的调控称为供给调控,从需求方面进行的调控称为需求调控。一般来说,它们都是从经济总量入手进行的,所以被视为总量调控的手段。如果从产业、行业或产品供需方面进行调控,它们又是结构调控的手段。

  (2)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国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规划引导、政策调控、法律规范、信息导向和行政干预五个方面。

  1)规划(计划)引导。

  国家规划与计划经济时期的指令性计划不同,它以宏观经济为主要对象,主要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和重大问题,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强调规划总体上的指导性,对企业不再具有行政约束力。它是整个宏观调控机制的中枢和核心。

  2)政策调控。

  经济政策既是宏观调控的依据,也是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经济政策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流通政策、分配政策、价格政策等,其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影响投资的最主要政策。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遵循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原则。

  3)法律规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规则需要法制化。法律规范是宏观调控的法律依据。法律作为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的手段,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信息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引导各类经济主体行为的主要因素,往往对经济主体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及时而准确的信息无论是对实施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对被调控的各类经济主体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建立向全社会公开的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做好经济预测和预警工作,加强信息引导。

  5)行政干预。

  行政干预是政府机构运用行政权力对市场、企业和有关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超经济行政强制。行政干预是宏观调控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干预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但必须保留必要的行政干预。运用行政干预手段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

  第2章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2.1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特点和作用

  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谋划,是国家长远发展的纲领性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2.1.1(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性、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

  (1)规划的指导性

  (2)宏观性规划的宏观性有两点:一是以国家为主体,研究国家范围内的经济运行以及国外因素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做出全局性的判断和对策,维护国家利益和全局稳定,以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二是通过对有关国民经济的各种总量分析和预测,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综合平衡。

  体现规划的宏观性,要坚持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保持宏观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供给和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同时注重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指导市场,调控市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国家利益为主体,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四是为实施规划选择的政策是配套的宏观政策体系,并根据当时形势选择政策目标、政策手段的搭配和组合。

  (3)战略性

  发展战略决定了规划的出发点和依据,规划则是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具体体现为:

  一是发展规划的制定,应突出其发展战略的权威性;

  二是规划工作要研究战略,提出实施战略的建议;

  三是强化战略性手段和战略性标准对实施总体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指导作用;

  四是加强对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的跟踪研究,及时提出补充、替换和调整战略的对策。

  发展规划体现政策性,一是要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的政策取向,二是要加强规划与政策之间、政策体系内部的相互协调、搭配与组合,三是要提高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2.1.2(掌握)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作用

  (1)目标导向作用

  (2)平衡协调作用

  (3)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4)政策选择的作用

  (5)规范约束和激励的作用

  2.2 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

  2.2.1(熟悉)三级三类规划管理体系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三级三类的规划管理体系。

  (1) 按行政层级分为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

  规划,是指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规划,关系到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在制定规划时,应考虑到地方的实际,照顾到他们的利益。

  地方规划。分为两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级规划和市县级规划,是地方政府制定的本地区发展的规划。

2016投资项目管理师《宏观经济政策》基础讲义(2).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CP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