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导语】高考越来越近,很多同学都有危机感。但这不应该是放弃练习作文的理由,反而抽出一定的时间,在数理化题海中探出头来,写写文章,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会是紧张备考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对自己抱有信心勤加练习,写作水平会有所提高的。©文档大全网整理了高考作文素材三篇供大家鉴赏。
“量子波动速读”,又一种披着高科技外衣的骗局
何勇海
因为一段充满节奏感的“读书”视频,量子波动速读突然“走红”网络。培训机构宣称,只要掌握了量子波动速读方法,就能在10分钟内阅读一本10万字左右的读物,并准确复述80%以上内容,“直接以心灵感应的方式高速获取信息”。记者调查发现,杭州、驻马店、深圳等地均有类似机构开展相关培训,收费在6000元半年到26万“终身制”不等。
其实,“量子波动速读”完全没有科学依据。量子是表现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单元,“量子波动”只是物理学上量子的一种状态,培训机构的“量子波动速读”是想误导人们:孩子通过快递翻书产生出一种动态影像或者说一种波,进入大脑,会让他们产生阅读感受,获得阅读信息,这就达到了快速阅读、提升阅读数量的目的。实际上,文字是不能通过快速翻书形成波进入大脑的,更不要说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了。
“量子波动速读”也违反基本的阅读常识、教育常识。阅读是一个从视角到理解再到思维的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意识水平的综合反映。即便是低层次阅读,也要对阅读内容进行有效识别,仅仅依靠书中文字在快速翻动中产生的波状影像进入大脑就能完成阅读,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些年,针对孩子的所谓“超能力”培训,我们已见怪不怪:“超感心像力”课程提升孩子专注力,蒙着眼睛也能辨别物体颜色;“脑屏成像”课程增强孩子记忆力,对任何文章篇目过目不忘;“超感创作力”课程激发孩子创作力,1小时写20首古诗,再不愁背书和写作文……这些“超能力”培训都陆续被指披着“效果神奇”的外衣忽悠孩子和家长,比如,所谓的“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不过是通过偷看等作弊手段完成的“奇迹”。
形形色色的“超能力”培训,为何拥有市场?不排除个别家长科学素养欠缺,不具备最基本的辨别能力。不过,的问题在于,众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太过焦虑、急功近利,总想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总想让孩子获得超越同龄人的“超能力”,在培训机构天花乱坠的宣传攻势下,即使觉得有问题,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即使他们深知只是“花钱买心安”。一些伪培训、伪教育只不过是利用了家长们的焦虑、功利心态。
要让“量子波动速读”等骗局没有市场,家长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走火入魔”,保持基本的教育理性至关重要——别总想把孩子培养成“神童”。教育行政、市场监管部门对那些伪培训、伪教育也要加强监管。有些伪培训、伪教育早就被媒体揭露过,但几年后相似骗术依旧“换汤不换药”地重现,恐怕也与监管不力有关。
“量子速读”是个局,父母放下焦虑免掉坑
谢军
在一段热传的网络视频中,一群孩子坐在大房间中埋头快速翻书。这不是练习魔法,也不是搞笑演出,而是他们用“量子波动速读”方法学习。据央广网报道,近日,某教育机构组织6-10岁儿童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大赛及日常学习的视频,引发社会热议。该机构宣称,利用高感知力量进行量子波动速读,孩子能够在不到5分钟内阅读10万字;甚至眼睛被蒙起来,孩子也能阅读。培训费用少则一两万多则五六万。
如果快速翻书就能帮孩子汲取知识,那枕着书本入睡或者把电脑芯片煮汤喝岂不更便捷?相较于以往江湖术士“意念移物”“耳朵听字”的低级玩法,“量子波动阅读”不过是换个前沿科技概念的马甲,却在北京、杭州、广州、济南等城市大行其道。在骗子能够屡屡得逞的背后,与其说是高超的营销艺术,不如说是家长的教育焦虑与攀比心理。为孩子赢在起跑线,父母无所不用其极,如为没出生孩子做人生规划,为咿呀学语孩子报名各种学习班,为刚进大学的学生张罗相亲……而在不让孩子落后别人家孩子的心理驱动下,家长的冷静与理性被冲动与感性所取代,明知骗局也可能义无反顾,一茬又一茬家长就这样往骗局坑里跳,落入他人营销圈套,也不难理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是家长关爱孩子的生动写照。由于父母多为育儿焦虑与功利心理驱使,往往会将个人未了壮志寄托在孩子身上,家庭教育又回到上几代人走过的老路。即使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是鼓励与鞭策孩子奋发向上,但如果将孩子放错位置,既会埋没孩子才华,也会让其在精神压力的煎熬与摧残中对生活失去“远方与诗意”的憧憬。相较于成才,孩子的成长才最重要。孩子只有在人生成长中找到正确的自我位置,方能在未来的万类霜天中竞自由。
也要看到的是,在很多时候,面对家长的安排与督促,孩子敢怒不敢言,即使明知是皇帝新装的新变种,也往往迫于家长说教或者大棒压力,而不得不穿梭于欺骗的路上。事实上,在各种“为你好”的背后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舐犊情深,但如何为孩子提供撑起其梦想的美好才华外挂,也要家长与长辈明白自家孩子眼下的跬步与苟且。任何不顾自家孩子实际的外挂嫁接无异于揠苗助长,既形成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障碍性效应,也将摧残孩子的天性与兴趣。
孩子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帆舟,才能在追求美好人生中直挂云帆济沧海。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让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让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不能将自己的不成功强加给孩子,让他们来走我们未了的道路。而对于功利与焦虑的家长与长辈而言,要用自我身躯为孩子阻挡焦虑情绪洪水,让孩子在自我领地内驰骋与追求自我美好人生。须知道,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除了夜以继日的努力,没有捷径。不是骗子们太狡猾,也不是家长们太傻太天真,而是我们坐等天上掉大饼,为骗子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
面对培训机构、稚嫩孩童、家长焦虑等因素聚合的化学反应,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皇帝新衣式骗局。家长与长辈,不妨先放下焦虑,让骗子没有市场。
高校博物馆筹建要慎之又慎
张炳剑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日前,一篇名为《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的网络文章将刚开馆不久的重庆大学博物馆推上风口浪尖。该文作者在参观博物馆后发文质疑称,该馆所藏部分文物系赝品。目前,重庆大学已成立专门工作组,对该情况进行核查。
公开资料显示,重庆大学博物馆于10月7日开馆,馆藏的342件文物由该校教授吴应骑捐赠,类别包括玉器、青铜器、陶瓷器、佛造像、掐丝珐琅器、百宝镶嵌、竹雕笔筒、古代玻璃器等。早在2016年,吴应骑捐赠时就曾向媒体表示,这些文物都是经过相关专家鉴定的,非常珍贵的文物占到60%以上。
但打脸的是,这些吴教授口中非常珍贵的文物竟然被一个业余爱好者打破了“真身”,被详细、确切地指出了哪些展品是赝品,而这一“打假”也得到了不少业内权威人士的认可。之所以会如此,就在于这些赝品假得有些离谱,假得粗制滥造,比如其中就有一只“电镀金镶人工合成绿松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宝石的乌龟”,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就有网友调侃说,这只乌龟让中国的电镀技术向前推进了2000年历史。
对此,吴教授的家人表示委屈,认为该文所言并不属实,吴教授的女儿甚至喊屈“我们做好事没拿学校任何好处,清者自清”,情况到底如何,还在争议之中,只盼有关调查尽快得出结果,还网民以真相,还吴教授以清白。
高校办博物馆在国外很普遍,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这几年,国内高校建博物馆却闹出不少被曝光接收赝品的笑话。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接收来自香港实业家邱季端捐赠的6000件瓷器,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师大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但事后,这6000件所赠瓷器很快就被业内发现是赝品。2019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号称展出了张伯驹书画作品三十余件,却被张伯驹的后人打假,称展品中涉嫌存在大量赝品。
按理说,博物馆在接受民间捐赠时,必须要过文物鉴定的这一关。哪怕其中含有一些赝品,展出时也应当予以标明。高校博物馆更该如此,它关乎学生对历史人文的思想认知,不能丝毫“掺假”。如今却不断有高校博物馆被爆出受赠赝品的事情,当中难逃把关不严、急功近利之责。
再回到这起事件,相比于馆内赝品的争议,博物馆本身的很多蹊跷更值得人们深究。比如,这么一批连普通人都能看出端倪的疑似赝品是如何在该校博物馆“登堂入室”的?又比如,建设前后历时多年,该博物馆为何审批程序缺失?再比如,现任馆长是吴应骑之子,这是择贤而任还是另有蹊跷?这些问题不仅关乎博物馆的声誉,还可能牵涉一些见不得光的黑幕。
很显然,要平息对博物馆的这些质疑和争议,当务之急是成立专家调查组,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对藏品真伪进行鉴别,另一方面对博物馆筹建、运行管理是否规范调查,并将结果全面及时向社会公布。高校建博物馆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赝品”教学不但会带来恶劣的后果,还可能引发社会负面舆情,一定要慎之又慎,马虎不得,更不可使其成为附庸风雅的政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