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高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4-07-05 19:3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二# 导语】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文档大全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祝祷(dǎo)鞭笞(chī)便利店(biàn)胜券在握(juàn)

  B.扒手(pá)吱声(zī)和稀泥(huó)步履蹒跚(pán)

  C.膏腴(yú)劲敌(jìn)矢志不渝(yú)斐然成章(fěi)

  D.黏膜(nián)囊括(náng)笃信(dǔ)同仇敌忾(kà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周立波,在2009年掀起了一股“海派清口”的旋风,他在舞台上嘻笑怒骂社会上各种人物,短短时间内就与郭德纲等笑星“排排坐”,演出门票甚至让黄牛也赚翻。

  B.春分,昼夜平分,春色与茶色平分。看,春染茶山,峰峦迭翠。听,山泉潺潺,鸟鸣蜂吟。沏上一杯春分茶,茶中绿意,幽若山林,茗香*,去浊扬清。

  C.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只有图书市场却没有文学界,这样的观点或许过于武断,但面对着秘史、耍酷文学的喧嚣,厚重原创作品的凋零,文学式微的呼喊已然绵亘多年。

  D.在这过程中,很可能是“奥迪男”过于趾高气扬,激怒了老实本份的清洁工;但也可能是清洁工看“奥迪男”不爽,因此不愿作出让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是口头检讨,又是书面检讨,还要登在媒体的头版上,这样的大“动作”,未免有些用力过猛,更像是权力意志之下的一种刻意表演。

  B.在天灾面前,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恐怕是最正确而有效的措施,只是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该采取的手段都应当毫不犹豫地采取。

  C.经过这一轮欧债危机的折腾,目前市场气氛低落,有的公司股价大幅下挫,直接影响其融资能力,未来欧美公司的裁员潮将不绝如缕。

  D.欧洲领导人达成的新的紧缩举措,将对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从而使得2012年的经济前景变得更具挑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夜已深,月光如水般倾泻在柏油路上,洒在哪儿,哪儿就是一地的思念,一地的温暖。

  B.稳定物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保增长、控通胀、稳民生之间寻找一条平衡途径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政府的智慧、耐心和持久的努力。

  C.唐人宋之问在近体诗的定型上有过重要的贡献,但其创作并未完全摆脱六朝绮糜诗风。

  D.在欧美一些国家,孩子们在教官的指挥下,顶着漫天冰雪进行*跑,这种“鹰爸”的教育方式在国外并不鲜见,日本甚至将训练的残酷当作学校一种常态教育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玩古玩的人喜欢拣漏,。

  ①什么是大漏,就是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还在拘泥于某种教条、观念、主义的时候,你超越之,看见一个时代普遍的审美价值看不见的东西

  ②一流的藏家拣的是大漏

  ③但许多大漏就在古玩店里摆着,便宜得惊人

  ④大漏其实是相当便宜的

  ⑤但普遍拣的都是小漏

  ⑥现在,青花瓷的价值举世都知道了,拣漏如骆驼过针眼

  A、②①⑥③④⑤B、⑤②①⑥③④

  C、⑤④①②③⑥D、⑥⑤②①④③

  6.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友谊”为话题,另写一段话。(3分)

  知识是云,落下霏霏细雨;知识是雨,聚成浩瀚的海;知识是海,托起梦想之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的材料对相声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50个字。(3分)

  相声是一种曲艺,由传统*发展而成。它吸取了民间讲故事、说笑话的手法和戏曲中的喜剧因素,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内容多为讽刺,也有用来歌颂新人新事的。根据表演人数的多少,可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三种,以对口相声为基本形式。

  相声是

  二、阅读题(4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18分)

  金翅雀

  [葡萄牙]米•托尔加

  一家三口人正在不声不晌地吃饭,孩子突然开口说:

  “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母亲抬起头,瞪大了黑黑的眼睛。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也许是为了回答母亲询问的目光,也许是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孩子又重复了一句:

  “我找到了一个鸟窝!”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

  孩子高兴了,指手画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着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权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灵魂吻着可爱的宝贝。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

  孩子没有在意,接着讲下去。他说,把羊拴在一棵金雀枝上,开始往松树上爬。

  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最后才停下来,四肢牢牢抓住坚硬的树皮。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不得不在结实的树权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

  听到这里,父母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着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攀附树枝。①突然,两个人看见孩子身子一斜,从高处、从松树顶上栽下来,掉在硬邦邦的地上,看来是必死无疑了。

  但是,孩子无意中表明,他站在树巅,完全不曾意识到飘在空中、面临深渊的可怕,并且也没有掉下来。倒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②他拿起鸟蛋以后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吻了它一下。蛋壳得到了孩子嘴唇上的这点热气,突然从中间裂开了,里面露出一个还没有长羽毛的金翅雀。

  说这件怪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如同复述从邻居那里听来的《出埃及记》的故事一样。

  随后,他满怀怜爱地把小鸟放到毛茸茸的鸟巢里,从树上下来了。现在,他心境坦然,非常高兴——发现了一个鸟窝!

  晚饭吃完了,屋里气氛严肃,谁也没有开口。后来,一家人回到暖烘烘的壁炉旁边,看着里边燃烧的橄榄木时,父亲和母亲才交谈了几句。他们的话说得晦涩难懂,孩子没有猜透。何必要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呢?他只想把那只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小鸟的形象深深保存在记忆之中。

  8.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孩子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父亲的神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小说的主题,设想文末父母说了些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李斯论(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民,咥人凶。”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教孝公燔《诗》、《书》燔:焚烧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逆探:揣度试探

  C.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中:以……为中心

  D.灭三代法而尚督责尚:崇尚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塞源而欲流长也

  C.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秦之乱天下之法谨庠序之教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旨是论封建的为臣为君之道。文章一开头就针对“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一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秦国的“富强数世”,是因为孝公“得商鞅而任之”;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仍施行严刑峻法,那是习以为常的事,虽致天下大乱,并非“李斯以荀卿之学”而乱天下的。

  C.作者认为李斯是一个“趋时”者,他在秦未亡之前就已遭夷灭三族之祸,“卒于凶者”,

  在作者看来,那是咎由自取,是“小人之仕”的必然结果。

  D.本文主旨鲜明,立论新颖,对历已有定论的政治家李斯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逐层深入,是一篇“有物”“有序”、意蕴深厚、发人深省的力作。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17.把文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8、19题。(7分)

  送人之松江

  [宋]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18.第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简析其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19.全诗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是如何表现的。(4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尔来四万八千岁,。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

  (2)仰之弥高,。,忽焉在后。(《论语》)

  (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王勃《滕王阁序》)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5)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切切错杂弹,。(白居易《琵琶行》)

  四、作文题(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王维有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亦有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据说古代送别的时候,总在郊外的长亭里摆下筵席,赠以柳枝,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留别”。

  千百年来,悲欢聚散的诗行无不吟咏那或忧愁或憧憬的心绪。当今社会,交通便利,人们内心远行的渴望再难以隐藏。农民工勇闯天下,富二代亦追逐梦想,我们的眼光总在远方。但在一个张扬精神的时代,年轻人作别昨日的方式也不仅是决绝。他们在与人、与物、与昨日、与旧我的离别中,积极反思留下的痕迹。留别之际,感性或理性的思考加速了成长。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留别之际”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二、阅读题(43分)

  (一)(18分)

  8、文章讲述了孩子给父母讲述自己发现金翅雀窝最后放回孵出的金翅雀的经过。(3分)

  9、从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再到提心吊胆,最后以沉默结束,生动形象地表现父亲为孩子危险之旅的担忧、紧张,以及对孩子好奇心、探索精神、勇敢行为的保护,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爱。(过程1分,作用2分)

  10、第三人称叙述。(1分)①文章采取的叙事视角很独特,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写法,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1分)②较为自由的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1分)将孩子发现和寻找金翅雀的过程与父母和孩子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交替描写,双线并举,使主题更为丰满。(1分)

  11、①心理描写,写父母的想象,(1分)形象地写出父母如临其境时的惊慌失措,表现他们的紧张、担忧。(1分)

  ②动作描写,小孩对鸟蛋的一“吻”,(1分)怜惜之情尽在其中,表现他对生命的淳朴的爱。(1分)

  12、设想的内容在于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因此父母交流的内容不应该是对孩子的责骂,除了对孩子的担心外,还应有对孩子好奇心、探索欲和勇敢的的作为的呵护,对孩子爱心的肯定。(4分)

  (二)(共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3、C(中:符合,投合)

  14、C(C虽,虽然;A以,用,介词/因为,介词;B而,表并列/表转折,但是;D之,取独/的,结构助词)

  15、A(没有论及为君之道)

  16、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3分,按高考阅卷标准)

  17、(1)明知他不讲道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于我的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或没有办法)的,而不会怪罪我。(“劝”“谅”,句式“不吾罪”,语句通顺,共3分。)

  (2)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策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们本来的心志吗!(3分,译对一句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二】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

  于洋

  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过去的交流是鱼腹鸿雁,千里传信;现代的交流是书信电话,片语真心;网络时代的交流是面对电脑一遍遍地刷屏,等待对方的回复。

  网络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社交网络的出现让网络的功能有了更大的扩展。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在动辄以万计数的好友和“粉丝”中,我们以为可以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全球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数接近9亿;我国当前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将超过2亿;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正在慢慢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粘到这张大网中。

  按照“六度空间”理论,我们最多通过6个人,便可以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在社交网络里,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只要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和一国总统成为“好友”。社交网络这种联络的作用让很多人觉得异常温暖,人类沟通的愿望也让社交网站承担了更多情感的使命。

  然而,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一个网名叫“走饭”的女孩在发表一条微博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后,人们知道她的名字叫马洁,是一个“90后”的南京高校学生。翻看她的微博,你会发现她一直在网上“求救”,只是没有人听到。

  我们不能把一个年轻生命的终结归罪于网络,但不得不怀疑,网络到底有没有让我们的关系变得亲密,我们对网络的情感期待是不是太高?

  在网络上,我们有很多好友,却没有几个见过面的;加入了很多圈子,却没有几个真正有兴趣的;每天都在线上碰到,却没有几个会打招呼的。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牛津大学进化人类学教授罗宾•邓巴有一个有趣的“邓巴数”理论,即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人的稳定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频繁交流的也就150人左右。

  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技术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扁平和肤浅。我们简化了社交的流程,不再需要各种繁文缛节。但这种简化的结果是,我们只希望让人们看到自己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

  提高人类的幸福感是技术的责任和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在使用社交网络沟通时也关注真实世界的交流,正确驾驭技术带来的变革,而不是让技术编织的网络掌控生活。

  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沟通便利不代表关系的亲密,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的进步。纸张比键盘更有热度,现实生活比虚拟社区更加阳光,真实的交流比数字的流动更温暖人心。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与人之间真诚和真实的交流有更重要的意义。

  1、下列关于“社交网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社交网络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交流形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

  B、全球的社交网站Facebook注册用户接近9个亿;我国当前的社交网站人人网的注

  册用户也超过2.5亿。

  C、在社交网络里,我们必定找得到多年不见的老友,也会被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关注;只要

  愿意,我们甚至可以和国家领导人成为“好友”。

  D、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不能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不能增加我们的亲密;

  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洁的死虽然不能归罪于网络,但看似熟络的社交网络,却经常让人感受到刺骨的寒冷,

  让人对网络的情感期待产生怀疑。

  B、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交群,结识数以万计的好友或为“粉丝”,最

  大的限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C、根据“邓巴数”理论可知,无论你在社交网络上有多少好友和“粉丝”,你最多能跟150

  人左右频繁的交流。

  D、人们在网络上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快乐天使,变成一个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虚拟人,是希望

  让人看到自己的一面、最幸福的瞬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渴望交流是人的本能,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的交流形式,现代的交流是书信和电话,网络

  时代则是电脑刷屏。

  B、网络连接不等于人际交往,技术发展不意味着思想进步,人们的幸福感并不来自社交的数

  量,也不来自沟通的频率。

  C、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承担着沟通使命及情感期待的社交网络得以出现和推广,因为技

  术的责任和价值在于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D、网络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给我们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便利,但我们不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因为真实生活的交流更加温暖人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节)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就:就职。

  B、赴调,知天长县。知:主持、管理。

  C、请悉以赋民。赋:征税。

  D、不伪辞色悦人悦:取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包拯“性峭直”的一组是(3分)()

  ①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②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

  ③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④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⑥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拯为人至孝,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知县官职,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B、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戒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他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耕种;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通商贸易。

  D、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5分)

  译文:

  (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8、简析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二字的妙处?(5分)

  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两句来表现自己寓居他乡和疾病缠身的状态。

  (2)李商隐《锦瑟》中“,”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景、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和迷惘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3)韩愈的《师说》开篇便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紧承论点,作者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师者,”。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

  ①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②船行似风,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③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④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⑤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⑥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⑦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⑧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⑩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⑪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文章有删减)

  (1)结合文本阅读,你认为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并不重要。这侧面表现了封

  建社会考试制度的不公正,真正有才华的张继却无法得到朝廷的赏识。

  B、本文语言忧思沉重,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对张继这一人物刻画描写,突出表现了www.xkb1.com

  作者对张继考场失意的同情。

  C、作者在对张继进行描写的时候,并不注重讲故事,他巧妙的将环境和事件紧紧的结合在一

  起,从而起到烘托人物的作用。

  D、文中引用了“枫桥夜泊”一诗,其作用一可以衬托出文章浓厚的诗意色彩,二可以交代张继之所以“不朽”的原因,点明文章的主题。

  E、张继之所以成为不朽,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对于文学而言,我们只需要记住失意的张继,以及他的那场不朽的失眠。

  (2)文章题为“不朽的失眠”,请结合全文,解释标题的含义,并说说标题的好处。(6分)

  (3)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选文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4)、文章最后一段说:“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请你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失意人生”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徽因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奇女子,文中多处提到她在建筑、学问、诗人、作家等方面的成就。这也是作者佩服欣赏林的主要原因。

  B、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运用细致的笔墨对林徽因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突出表现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C、“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意思是说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只是像花一样美丽,成长后的她才真正的能够像树一样的坚强面对生活。

  D、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林徽因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专家给林徽因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但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对生活的坚忍、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没有阴暗、卑微、鄙俗的生命境界。

  (2)文章题为“传奇女子——林徽因”,请您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其传奇之处?(6分)

  (3)根据选文第五段,说说描写张爱玲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6分)

  (4)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生?(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陈先生与他只谈了一个小时的话,就发现他才思敏捷,卓尔不群,当即决定让他免试入学。

  B、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的所思所盼,要不断增强工作能力,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记责任重于泰山。

  C、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倾注心血扶育我,我对父母的感激真是罄竹难书。

  D、犯罪团伙遭到严重打击后,仍然伺机企图死灰复燃,与政府作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经过中央采取一系列反腐措施,使一些昔日道貌岸然的贪官无所遁形,一个多月以来,已经有300多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B、学校的食堂自引进新的管理机制以来,浪费粮食的现象得到了普遍的遏制,学生的节约意识明显提高了。

  C、如果治疗及时,脑积水治疗效果会很好,一旦延误治疗,错失了治疗时机,不仅可能危及生命,甚至会导致孩子脑瘫。

  D、美德*学的方*原则之所以受到现当代学人的质疑,一个基本的原因是担心和不满其方*所隐藏的“道德谱系学”和道德相对主义造成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无论汉语曾有怎样的辉煌,,,,。。。我们的汉语在今天遭遇的正是这样的尴尬局面。

  ①汉语就只是一种死去的语言②汉语在东方就会失去地位

  ③如果我们不能激活这一语言④至多是一个小语种、一种方言

  ⑤人们不会再以汉语为思维血脉和精神指向⑥不能使这一语言温暖人、关怀人、洞明人生世界

  A、⑤②①④③⑥B、③⑥②④⑤①C、⑤②③⑥①④D、③⑥①④⑤②

  16、根据下面一段材料,概括诵读国学经典的五个意义。要求:每条不超过6个字。(5分)

  国学经典中蕴涵着传统美德,诵读经典的孩子,不仅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而且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孩子,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而且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甚至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其阅读兴趣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高出许多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答:诵读国学经典有益于,,,,。

  17、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五个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同。(6分)

  备选人物:沈从文鲁迅贝多芬徐志摩巴金

  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①

  ②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这是一道心理测试题:假如你一个人外出旅游,在一个峡谷深处发现了一个明显装有钞票的手提包。同时,你还发现在悬崖边有一个看上去很不牢固的树根,这个树根可以帮助你拿到这笔意外的财富,但你可能因此摔断脖子,你是选择靠近还是离开?结果显示:有3/5的人选择离开,1/5的人选择靠近,1/5的人不知所措。

  假如那个小提包换成失足掉落的小男孩,他正在呼救,此时,你如何选择?结果显示:有3/5的人选择靠近,1/5的人选择离开,1/5的人不知所措。

  阅读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体会?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A【解析】B、张冠李戴,原文表述为“我国当前的社交网站人人网今年注册用户将超过2亿;截止去年年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有2.5亿”。C、说法绝对,原文表述为“你可以找到你多年不见的老友,可能被一个你喜欢的明星关注”。D、说法绝对,应为“……未必给我们交流……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

  2、【答案】B【解析】B变主观为客观,原文表述为“我们以为可以程度地对抗孤单、抱团取暖”

  3、【答案】C【解析】C强加因果,前者说的是社交网络的联络作用与功能,后者说的则是技术与幸福感的关系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答案】C【解析】赋:动词。交给,给予。

  5、【答案】B【解析】②是“各道转运加按察使”所为,不是包拯,⑤是间接表现

  6、【答案】D【解析】不是担任监察御史时,而是“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

  7、【参考答案】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译文: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得分解析】:①缘,趁着,顺着;②率,皆、都;(六国互丧,率赂秦也。)③遗,赠送、给予;④才,仅仅、只;⑤语意通顺1分。

  (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译文: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刻之风(或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或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恶行(或虽然嫉恶如仇),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

  【得分解析】:①句式:“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状语后置;②恶,厌恶;③务,致力于,极力从事;④嫉,憎恨;⑤语意通顺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8、【参考答案】“残”,凋落,写出梅花之凋零,“细”,细嫩,写出了柳条之初生。(2分)交代了出行时间——初春时节。(1分)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浓浓的离别愁情(1分),为整首词奠定了凄楚动人感情基调(1分)。

  9、【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2分)把愁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2分)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行渐远的离愁别绪,画面生动,意境优美。(2分)

  【得分解析】:修辞手法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表达效果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答案】(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3)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每空1分,有错、漏、添字则该空不得分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参考答案】DE

  【解析】A文中未提到体现封建社会考试制度的不公正。B语言特点:环境渲染,笔法细腻。C不注重讲故事错误,冷静勾勒错误。

  (2)【参考答案及解析】

  含义:“不朽”原意是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文中张继因落榜失眠而写就了千古不朽的诗篇,故作者用“不朽”来修饰“失眠”。(2分)

  好处:①“不朽的失眠”体现了作者命题之妙,这样命题,易于引起读者的思考,从而激发其阅读的兴趣。②借肯定“失眠”来肯定张继的《枫桥夜泊》千古不朽,并以此与他的考场失意相对照,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如果没有失意的张继,也就没有了那次失眠之苦,没有了那次失眠,也便没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枫桥夜泊》。(4分,每点2分)

  (3)【参考答案及解析】

  ①从结构上说,此句由写张继京城落榜转而写他枫桥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过渡(承上启下)。②从内容上说,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为下文描写“不朽的失眠”做铺垫。③通过对路途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了张继落榜后急切离开京城,希望尽快摆脱令他羞愧沮丧的严酷现实,寻求精神超脱的急切心情。(每点2分)

  (4)【参考答案及解析】

  提出观点2分,结合文本2分,分析2分,“人生”理解2分。

  【参考示例】

  如:相信自己,相信明天。(观点2分)

  张继是一个落榜者,他痛苦无眠,于是用诗记下了这一段心情,没想到却因此而流芳百世。(联系文本2分)

  张继考场上的失败只是一时的,面对考场带来的失意,张继需要的不是沉沦。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谁也无法料到,张继的不朽正是因为这场人生的失意,而因为这场人生的失意,张继和他的诗歌终于成为了“不朽”。(分析2分)

  人生不如意十有*,关键是我们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一切困难只是我们创造属于自己不朽人生的垫脚石……(联系现实2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参考答案】DE

  【解析】A这仅仅只是原因之一,还应当包括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B运用细致的笔墨对林徽因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刻画错误。C文章当中并未特别强调少女时期林徽因的相貌美,花更多的是指她的才华。

  (2)【参考答案及解析】

  三个方面:①她的光辉成就(1分),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描述1分)②她的巨大凝聚力(1分),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描述1分)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1分),结婚后的林徽因,和丈夫辗转各地,颠沛流离,在贫病交加典当度日之时,坚强的面对生活。(描述1分)

  (3)【参考答案及解析】

  ①运用的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张爱玲来反衬林徽因。②两人同样才华横溢,但张爱玲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③同时突出点明了林徽因作为女人的完整和完美,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

  (4)【参考答案及解析】

  提出观点2分,结合文本2分,分析2分,“人生”理解2分。

  如:病痛与乐观心态,贫困与自尊,坚强面对生活……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示例】

  如:以不屈的意志面对生命中的一切苦难。(观点2分)

  林徽因和梁思成虽然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能够以不屈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联系文本2分)

  林徽因之所以真实,不是她的美貌与才华,而是历经生活磨难的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对生活与梦想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分析2分)

  作为一个人,首先他必须是一个普通的人。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总会有许多曲折,但是曲折不是我们沉沦为平庸的理由。曲径通幽,以不屈意志,生命中苦难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真实。(联系现实2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答案】C罄竹难书: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是贬义,指罪恶极其多。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解析】A、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B、如履薄冰:好像踩在薄冰上,形容谨慎戒惧。

  D、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

  14、【答案】B

  【解析】A、介词位置不当导致主语残缺,“经过”“使”任删其一。

  C、语序不当,应将“不仅”和“甚至”后的内容互换。

  D、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杂糅,应删去“造成的”

  15、【答案】D

  【解析】无论汉语曾有怎样的辉煌,③如果我们不能激活这一语言,⑥不能使这一语言温暖人、关怀人、洞明人生世界,①汉语就仍只是一种死去的语言,④至多是一个小语种、一种方言。⑤人们不会再以汉语为思维血脉和精神指向。②汉语在东方就会失去地位。我们的汉语在今天遭遇的正是这样的尴尬局面。

  16、【参考示例】优化人格(或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专注力、提升记忆力、

  增强阅读兴趣、提升理解力

  【得分解析】一空得1分。在要求范围内,核心意思写对,其他措辞亦可。

  17、【参考示例】

  沈从文——生命就是一条盛满质朴之爱的渡船,只有耐心等候,才能到达幸福彼岸。

  贝多芬——生命就是一首*澎湃的交响曲,只有坚强乐观,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鲁迅——生命就是一支挥洒不辍的笔,只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才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

  徐志摩——生命就是一个星辉斑斓的梦,只有轻轻地来悄悄地走,才会让梦长留。

  巴金——生命就是一只在黑夜里追寻光明的小舟,只有以爱为浆,才能拥抱明天的太阳。

  【得分解析】每句话3分,两句共6分。句式框架应为“生命就是……只有……才……”1分;结合人物特征1分;句子通顺、句意完整1分。

  六、作文

  18、作文立意参考:选择离开还是靠近或者其他的方式,各有各的道理,不能强求一致,要学会尊重和理解。联系到现实生活,比如“年轻人对未来的选择的困惑”等等,可有以下几个参考立意。

  1、材料一切入:讨*名利禄与生命的选择。如:生命诚可贵,金钱却可抛等等相关立意皆可。

  2、从材料二切入:讨论他人利益与自己利益矛盾时的选择。如牺牲自我,保全他人。或者,在自己有能力时保护他人等等相关立意皆可。

  3、综合考虑切入:

  (1)、人生有许多不确定性,选择充满艰难。

  (2)、学会尊重理解每个人的选择

  (3)、每个人目标不同,选择也就不同。

  (4)、价值观不同,导致行为不同

  (5)、欣于所遇,取舍万殊。

  (6)、在关键时刻的二难选择,考量人们的智慧。

  (7)、既然是自己选择,就不后悔,哪怕是粉身碎骨。

  建议:切入分43分左右,一类卷53分左右(能从综合立意考虑,文笔好,从一类卷切入)。偏题33分左右,离题23分左右。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管理天长县。

  不久拜监察御史裹行,改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雨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言辞很急切。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高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hq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