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ppt_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三篇】

副标题: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三篇】

时间:2024-07-23 19:26: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件# 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地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天气》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件【三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GFW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