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党史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其影响心得体会:党史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其影响心得体会【三篇】

副标题:党史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其影响心得体会【三篇】

时间:2021-09-25 02:31:0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心得体会# 导语】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以弱胜强的战争传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善战与伟大精神,树立起了敢打必胜的典范。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党史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其影响心得体会【三篇】,欢迎各位前来阅读。

【篇一】党史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其影响心得体会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xx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打响抗美援朝战争。两年零九个月,无数年轻的生命在战场上凋零;两年零九个月,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青山埋忠骨,绿水葬英魂。如今,烈士已长眠,但我们不能忘了他们,不能忘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不能忘了那场维护正义的战争。习总书记说,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身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始终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铭记历史,知道我们走过的过去。历史如镜,昭示未来。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作为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的同乡,我们都在英雄精神的感染下长大。英雄的故事耳熟能详,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毫不畏惧,喊出三个不相信宣言。在弹尽粮绝的时刻,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捍卫了铮铮誓言。英雄的事迹编织出战斗的历史,唯有铭记历史,才能把热爱转化成前进的强大动力。

  珍惜当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伟大胜利来之不易,当下所有必须珍惜。如今,国富民强,我们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没有理由懒散懈怠。做个有心人吧,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去锤炼,去提升。“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打铁需要耐心,需要刻苦,愿我们都能做到。

  奋勇前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习总书记说,“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我们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人翁,祖国的美好未来,需要人人都展现奋斗的姿态。勇于创新创造,努力做好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过硬本领,履职尽责,不懈奋斗,定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开更加美好的未来。

  xx年,斗转星移,我们对“最可爱的人”的敬仰与缅怀,从未改变;xx年,日新月异,我们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从未懈怠。一起努力吧,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篇二】党史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其影响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xx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前进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并就“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提出五项具体要求,指引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永葆斗争精神面貌,继续奋勇前进。

  举旗帜,挺脊梁,家国情怀成为照亮前进道路的“永恒坐标”。用生命诠释爱国誓言的“特级英雄”杨根思、一封家书知忠诚的“一级英雄”邱少云、“一寸不让、一秒不误”的通讯兵李继德......240万名抗美援朝战士在“大国”和“小家”间的坚定抉择,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得失”间的义无反顾,照亮了抵抗侵略前进路上的熠熠初心。百万条炸不断的电话线、一封封鲜血染红的家书、一道道用身躯筑就的“铜墙铁壁”......xx年前的英雄事迹汇聚成为敢于斗争、英勇拼搏的战斗奇迹,高擎保家卫国战斗大旗,续写民族复兴伟业篇章,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历史进程中,挺起民族脊梁,汲取前进力量。xx载春秋铸忠诚,xx载奋进浸热血,处于任何位置都要坚守职责使命,涵养英雄气概,不动摇、不偏向、不犹豫,经历关键时刻都要永葆乐观心态,英勇顽强拼搏,不畏难、不懈怠、不松劲。

  鉴往事,知来者,英雄精神成为进行伟大斗争的“坚实依靠”。“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凝聚了197653位抗美援朝烈士维护正义、勇往直前的宝贵财富,镌刻着30余万英雄模范人物战胜困难、团结奋进的时代印记。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成为保持攻坚态势战风雨的有力依靠,历经实战压不垮、打不倒、增才干的力量源泉。一方面,要在学习“四史”中积累破荆棘、过坎坷的斗争经验,在理论与现实、当下和长远的理性思辨中弘扬“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优良传统,继承先烈遗志,永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历史正确一边进行伟大斗争,书写斗争新篇章。另一方面,要从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向上向善力量,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义利观,在经风雨、见世面中科学研判形势,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中传递英雄“接力棒”,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英雄人生,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进军。

  谋和平,求发展,和合共生成为开展大国外交的“满分答卷”。从抗击疫情中率先召开新闻发布、研发疫苗集中攻关、驰援世界各地医疗队逆行出征到“中欧班列”推动复工复产......中国始终在“和合共生”道路上解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的制胜密码。只有在饱受侵略之害、数尝别离之苦后,更能够深深懂得和平安宁的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丰厚了世界东方的“宣言书”,赢得了大国外交的“加分项”。在全人类共同价值遵循下汇聚民族力量,激发民族智慧,共创综合国力“打头阵”,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争一流”,在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中,砥砺“亲仁善邻”转化共治的人间正道。

  光明的篇章,不朽的丰碑,屹立于民族复兴强国之巅,领航于和平时代永续发展,在“战旗美如画”的历史进程中争当伟大复兴的搏击者、奉献者、力行者,沐浴在英雄模范的荣光下唱响“雄赳赳、气昂昂”的新时代赞歌。

【篇三】党史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其影响心得体会


  军队的“精气神”中,“神”为根本,表现为战略指挥艺术。人民志愿军是人民军队的优秀代表,秉承人民军队千锤百炼的强军胜战品质。在朝鲜战场上,这些优秀品质再经淬火加压,百炼成钢,为新时代人民军队强军打赢留下了宝贵财富。

  以弱胜强的战略自信。强军之强,强在精神气度。一支没有胜战意志和决心的军队,即使装备再先进,也撑不起强军的架子,打不出强军的底气。志愿军初上异国战场,没有坦克,没有飞机,重炮不多,军装粗陋,行军靠人扛马驮。当美军不顾新中国严正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后,曾放言如果中国出兵干涉,将会自取灭亡。最终,骄狂被现实击退,美军从鸭绿江边被一步步赶回三八线。美军看到的是自己武器装备上的巨大优势,而看不到志愿军长期在敌强我弱条件下作战锻造出的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之敌的过硬本领。这种战略自信,源于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同一切反动势力进行长期斗争较量的历史经验,人民军队敢于在战略上蔑视强敌、善于在战术上重视强敌,形成了时刻保持战略自信的优良传统。

  力挽狂澜的战略能力。强军之强,强在能打胜仗这一根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价值追求,高度凝结着人民军队的战略能力。不管担负什么样的战争任务,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作战对手,不管面临什么样的战场环境,人民军队始终具备不出手则已、出手则必须解决问题的战略能力,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言出必行、顶天立地的强大底气。志愿军出兵朝鲜之际,战场形势十分严峻。西线美军离中朝边境不过70公里,东线美军第7师兵锋已抵鸭绿江边。对敌人来说,大获全胜似乎就在眼前。然而,英勇的志愿军出手不凡,出兵仅仅7个月,就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随后,长期坚持轮番作战、坑道作战、“零敲牛皮糖”战法等,加上换装新式武器装备,志愿军越战越强,真正做到了“打必歼,攻必克、守必固”。

  制敌胜战的战略战术。强军之强,还体现在战略战术之优。“战争指导艺术的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种军事智慧与艺术,不是靠武器装备堆出来的,而是靠生死百战磨砺出来的,是靠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滋养生发的。志愿军是人民军队的优秀代表,传承了人民军队久经沙场历练出来的高超战争指导和作战指导艺术,其核心在于灵活机动,精髓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中华文明优秀基因滋养出这支军队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军事性格和注重谋略的军事传统。这种性格和传统,为人民军队创立因情制敌的战略战术提供了丰厚滋养。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闪耀着人民军队独特的军事智慧光芒,标志着人民军队战争经验与战略战术在现代战场上走上了新的高峰。第一次战役,抓住敌军分兵冒进、骄狂轻敌之机痛打之,显示出志愿军根据战场态势调整作战指导的高度灵活性;第二次战役,能而示之不能,诱敌深入,把敌军一步步地引入伏击战场,这是中国古代韬略在现代战争中的生动运用;第三次战役,克服困难,连续作战,乘势收复汉城,显示出十大军事原则的强大威力;第四次战役,坚守防御和战役反击相结合,运动战与阵地战有机结合,机动用兵实行横城反击作战,再次重创敌军;第五次战役,正面突击和迂回包围相结合,直插敌纵深,取得歼敌八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把战线重新稳定在三八线上,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要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忠实履行好新时代使命任务,人民军队必须始终牢铸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军魂,始终保持敢打必胜的精神风骨与红色基因,始终锻造强军打赢的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保证与战略支撑。

党史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其影响心得体会【三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GMh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