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教案及知识点

副标题: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教案及知识点

时间:2021-08-22 13:21:5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导语】《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一职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能够背诵课文;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 世。

  二、问题思考

  1、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也是对滕子京的赞颂,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

  2、第2段如何写景?"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

  5、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6、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况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三、写作手法: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大量使用骈句,兼以散句,语言凝练优美,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

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知识点

  一、生字

  浩浩汤汤(shāng shāng) *(yín)雨霏霏(fēi fēi) 樯(qiáng)倾楫(jí)摧 岸芷(zhǐ)汀兰

  二、重点实词

  1.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结尾“时六年”,指庆历六年(1046)。

  2.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1045)。

  4.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5.胜状:胜景,好景色。

  6.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

  7.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

  8.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

  9.大观:雄伟景象。观,景象。

  10.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极,尽。

  11.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2.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3.*雨:连绵的雨。

  14.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5.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连月不开)

  16.排空:冲向天空。

  17.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

  18.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19.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0.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去,离开。谗,说别人的坏话。

  22.景:日光。

  23.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24.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25.锦鳞:美丽的鱼。

  26.岸芷汀兰: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芷,香草的一种。

  27.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28.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29.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0.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璧,圆形的玉。

  31.何极:哪有穷尽。

  32.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

  33.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就是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34.求:探求。

  35.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36.庙堂:指朝廷。庙,宗庙。堂,殿堂。

  三、重点虚词

  1.嗟夫:感叹词,相当于“唉”。

  2.耶: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呢”。(然则何时而乐耶)

  3.至若:用在一段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于“至于”“又如”。(至若春和景明)

  4.而:连词,相当于“一直到”。(感极而悲者矣)

  5.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议论之词,近似“像那”。(若夫*雨霏霏)

  6.乃:副词,于是,就。(乃重修岳阳楼)

  7.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8.微:无、没有。(微斯人)

  四、通假字

  1.具:通“俱”,都,全,皆。(百废具兴)

  2.属:通“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五、古今异义

  1.夫

  古义: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今义:丈夫,夫人。

  2.横

  古义:广远。(横无际涯)

  今义:与“竖”相对。

  3.观

  古义: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今义:看。

  4.宠

  古义:恩宠荣誉。(宠辱偕忘)

  今义:偏爱。

  5.排空

  古义:冲向天空。(浊浪排空)

  今义:全部去除掉。

  6.南极

  古义:向南面到达。(南极潇湘)

  今义:地轴的南端。

  7.进

  古义:在朝廷。(进亦忧,退亦忧)

  今义:与“退”相对。

  8.退

  古义:隐居乡野。(进亦忧,退亦忧)

  今义:向后移动等义。

  9.明年

  古义:第二年。(越明年)

  今义:相对于“今年”。

  10.作文

  古义:写一篇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

  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11.去

  古义:离开。(去国怀乡)

  今义:前往。

  12.国

  古义:国都。(去国怀乡)

  今义:国家。

  13.集

  古义:鸟停在树上。(沙鸥翔集)

  今义:泛指聚集。

  六、一词多义

  1.以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因为。(不以物喜)

  2.或

  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或许、也许。(或异二者之为)

  3.则

  判断词,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词,那么。(然则北通巫峡)

  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其

  代词,岳阳楼。(增其旧制于其上)

  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

  代词,他,他们。(其必曰)

  代词,他的。(忧其君忧其民)

  5.极

  尽,直通。(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穷尽。(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极点。(感极而悲者矣)

  6.观

  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和

  和乐。(政通人和)

  和煦。(春和景明)

  8.空

  空中,天空。(浊浪排空)

  消散。(而或长烟一空)

  9.通

  通顺,通畅。(政通人和)

  直通。(北通巫峡)

  10.一

  副词,全,都。(而或长烟一空)

  数词,一(片)。(一碧万顷)

  11.之

  代词,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

  起连接主谓作用,可不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助词,的。(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古仁人之心)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岳阳楼记》教案及知识点.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H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