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8点30分,陈敏尔和三名身边工作人员出发,随机选取了暗访路线,通过手机导航的引导,先后来到龙里县醒狮镇醒北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贵定县金南街道办事处桃花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暗访调研。(9月3日《贵州日报》)
提及暗访,它原本是指暗中调查以寻求有效信息,是媒体、组织、个人常用的一种调查手段,是为了掌握、了解更为真实的情况。然而,近年来在一些地方,部分领导下去基层视察,往往是“人马未动,电话先通”。被视察的地方都预先进行了周密部署,走预先设定的路线,听统一口径的汇报。为博得领导的欢心,更是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精心准备。把所谓的“亮点”“特色”都摆在领导途经的沿线,把“思想觉悟高”的群众安排在“偶遇点”上等候,接受领导的“调研”,致使本该“接地气”的检查变成滴水不漏的“花架子”,一片歌舞升平之感。为此,笔者以为,不打招呼的“暗访”值得一赞,它才是原生态工作检查。
其实,不打招呼的“暗访”,也称得上暗访中的“自选动作”。因为按照当前惯用的一些检查模式来看,一般是领导一来,从上至下的负责人便紧跟左右,前呼后拥,让你无法随心而动,整个检查期间,上报材料、现场答疑,乃至于说的话都“事先排练”,让真情难察如雾里看花。而不打招呼的“暗访”,至少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能看到实情、听到实话,得来的信息可信度高,能提高检查工作的效率。让民情及时传达,让民意得到尊重,让民难及时纾解。因此,作为地方管理者来说,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打招呼的“暗访”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应有的“必修课”。
当然,从表面上看,不打招呼的“暗访”比起安排的“检查”,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还可能遇到许多障碍和“意外的收获”,远远没有“一路陪同”来得快。但可以肯定的说,暗访得来的情况真实,为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避免了决策出偏差,拿出的办法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看清楚现实中,向上级汇报工作常常报喜不报忧,以示政绩好;相反,工作中一遇到困难或失误又往往判若两人,以求趋利避害。不过,话又说回来,在现代通讯科技与网络日臻成熟环境下,各级领导干部早已成为了基层干部、群众眼中的“熟面孔”,这也为不打招呼的“暗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让群众想讲的话也不敢讲,敢讲的没机会讲。
毋庸讳言,不打招呼的“暗访”能增进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它隐去了身份,双方可以平等交友,坦荡谈心,无拘无束。相对而言,每一次的真刀实枪“暗访”,都是对基层领导干部工作方式、贯彻制度的力度、解决群众困难、为官有为的一种“原生态”检验。因此它具有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这个可以有。也希望能成为领导干部员深入基层一线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但话又说回来,只寄希望于“暗访”的民情检查、工作调研,未必能从根本是解决一些“病症”。制度的有力贯彻、自上而下监督督查,让民情及时传达,让民意得到尊重,让民难及时纾解,才是治本之策,才是更值得欣慰。因为单靠“暗访”来查处的真问题,这已经不是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点小问题了。
一言以蔽之。不打招呼的“暗访”才是“原生态”,它给不作为干部敲响警钟。少了领导干部在群众眼里有点“居高临下、鹤立鸡群”有点难以接近之感。不打招呼的“暗访”更是彰显了推动地方工作的决心。但笔者愿,所有的领导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能检查时和平时一个样,少一些乱作为,多一些为民务实、清正廉洁。到那时就算暗访天天有,也无惧无防。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正在阅读:
2017年公务员时事热点:不打招呼的“暗访”才是“原生态”01-09
幼儿简短睡前童话小故事精选09-04
人生需要挑战作文600字12-16
2019年周年大事件_2019年考研时事政治:1月16日(国内外)07-08
2019大学生军训响亮的口号【三篇】04-06
关于赞美党的作文700字:沐浴党的光辉01-13
2017年优秀的军人入团申请书11-12
艺术展演作文500字10-12
我们的自信作文800字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