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一历史必修一试卷-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点总结(下)

副标题: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点总结(下)

时间:2023-10-03 10:2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点总结(下)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第16课 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 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文化*”开始。
  “文化*”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国仍然大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点总结(下).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IK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