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导语】《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是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回忆自己年轻时代读大学时发生的事情。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文档大全网读后感频道!
【篇一】《挪威的森林》读后感500字范文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2点:
1、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篇二】《挪威的森林》读后感500字范文
1.如何看待生死?
日本年轻人为什么自杀?因为他们不想麻烦别人,也不想别人麻烦自己,或者说麻烦自己适应不喜欢的社会,做不喜欢的事情。与其麻烦别人、或者麻烦自己而活着,倒不如死去,其实是不愿面对生活,不愿成长。直子不想麻烦渡边君放弃本我而接纳有精神疾病的自己,玲子不想麻烦自己的丈夫跟有心理疾病而且有“坏名声”的自己在一起,初美没办法接受世界的冷漠、无情,不愿麻烦自己与这个丑陋的世界在一起,选择了或者选择过自杀。但渡边君,选择了坚强活下来,走出生活的阴霾。
本小说,教会了大家,“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如何理解,有的人理解为,“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人的存在,包含躯体,还有他的精神、灵魂对别人影响。好友的接连自杀,导致了渡边君的无尽的悲伤,但好友的死,也助成了选择活下来的渡边君的成长。
2.如何坚强的活下去?
生活中有各色各样的人。但谁会最能打动你?就是那种激活了你内心觉醒的东西。初美的什么东西震撼到主人公如燃烧般的憧憬?原来是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善良、责任;如何选择爱情,是绿子,让主人公感受到了心动。根据自己的内心,认识自我,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否则会进精神病院。
在过往的事情中学会成长,逐渐走出迷茫、忧郁及压抑。
【篇三】《挪威的森林》读后感500字范文
说起惭愧,考大学以前,给自己找理由说没有时间看书,所以读过的书数量不多而内容单一。看得最多的可能是《读者》之类的碎片文章,很少有完整的读一些书。日本的书也是从未涉及过。最近因一个朋友推荐了东野圭吾的书,便读了《恶意》和《白夜行》。看完之后觉得日本的书颇有魅力,让人看了放不下,便“废寝忘食”地读下去。而后我又联想到另一名知名作家村上春树,便想看看他的经典之作—《挪威的森林》。
读完这本书,我惊异于自己在日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果然都是东方的国家啊。我很尊敬和畏惧永泽,我当然希望能像永泽一样清醒的活着,努力取得想要的,毕竟以他的能力,他能获得。可我又很畏惧,因为他活得太清醒和真实了,会冷酷和清醒到不近人情。我对他没有厌恶,只是有一份畏惧。我在想,如果几年后的社会,如果人人都如此清醒,我会惧怕这个社会。毕竟我们都害怕愚蠢的自己会被周围的人一眼看穿。
在这个年纪读这类日本小说可以说真的会让人变得更成熟,无论是人性还是社会方面,因为他们用笔墨很真切地反映出来。我不确定我要是早点读的话,是否会有现在理解的透彻。
日本的文学作品同时渗透着当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问题—也许我们不自知,也许朋友不自知。因为我们自己披着羊皮,而朋友习惯了你表面的羊皮。但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评判一个主人公—正所谓旁观者清,主人公的心理就很容易的被读者分析。
【篇四】《挪威的森林》读后感500字范文
而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则是在看电视剧,我这么说不是指,村上的作品质量不高,而是想说,他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
渡边的故事就真真实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令我们无法分清现实与虚幻。这个作品在我看来及其真实,是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记忆。
看《包法利夫人》、看《简爱》、看《安娜》我都有一个明确的喜恶,谈及作品,我可以明确的说我喜欢那个人物,喜欢那种做法。可是对于《挪威的森林》。
我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对直子、对木月、对敢死队、对永泽、对绿子、对玲子,我都没有明确的喜恶。好像无论他们做什么,说什么,都就是应该那样的。
没有很喜爱,也没有很厌恶。那就是生活,真真实实的生活,都是自自然然发生的。村上,其实自己在文章中并没有那么多话,没有那么多故事描述。
可是整个作品又都在讲述他,我不知道怎么描述这种感觉,无需刻意描述,他就那样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故事展现在读者眼前。对于作者,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甚至是出色的倾听者。否则在没有永泽那样的魅力之下,还可以令直子,绿子,玲子都愿意对他袒露心声,更甚于爱上他。村上,就是村上,令渡边那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那么简简单单,无需任何花招,就那么轻而易举的打开直子,木月,玲子,绿子的心扉,也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
说回作品本身,所有的人物好像都有点精神问题,可是好像也不是,我觉得不仅是直子玲子这样进了精神病院的人、木月这个已经自杀的人,而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点问题。可是好像每个人也都没有,他们就应该是那样的,他们只能那样。看这部作品令我很纠结。《挪威的森林》他不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回忆,你可以到处看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样的哲学问题、哲学思考。作品中有很多这个样令人深思的哲理。看着被自己折的那么多的书角。
我只想说读一读吧!只有读过的人,才可以体会。日本的性格,同样也可以从文章中太现。对于真相、对于真理的执着,这要放在中国,一定会被大家说死脑经,较真,伤人伤己。可这种执着在每个日本人身上都可以看见,整个社会都被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包围。这样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篇五】《挪威的森林》读后感500字范文
直子一直喜欢着木月,直子在木月死后把渡边当成了木月的替代品。然后玲子是喜欢着直子,根据那个学钢琴的女孩的事儿,玲子或许是一个同性恋,直子也有可是那个女孩的替代品,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玲子要和渡边做那种事情。接着是绿子的父亲,绿子的父亲以为渡边是绿子的男朋友,所以想让渡边成为自己的替代品来照顾那个最不听话的小女儿绿子。或者倒过来可能说得通,绿子喜欢自己的父亲,所以才在父亲的遗照前脱衣服,然后让渡边穿父亲的睡衣,也许绿子心中渡边是父亲替代品。最后一组三人行也是渡边没有成为替代品的一组,就像永泽自己说的,大多数人都是庸俗。这里的庸俗可以说的是互为替代品的那种庸俗,永泽和所有人不一样,他即不是谁的替代品,也不把谁当成谁替代品,而初美也是一个所谓庸俗的人,后来结婚了可能那个男人也是永泽的替代品,这也就解释了她为何自杀的原因,她或许发现了,永泽是永泽而自己丈夫是自己丈夫。这样说来直子的死和初美的死是一样的,直子认清渡边不是木月的事实后也选择了自杀。
同样的渡边把玲子、绿子已经他高中的女友当成了直子的替代品,但最终他也跳出来替代品的循环,如果跳不出来的活他也会选择和初美与直子一样的结局。那跳出来就变成了什么呢?就变成了永泽这种人,永远不会因为爱情发愁,也不会认为谁是谁的替代品。有个小小的暗示不知大家看错了没有,永泽后来出国去的是德国,然而渡边在开篇的时候去的也是德国。文中永泽也认为渡边和其他人不一样,可能也因为这个原因。
或许渡边忘记不了直子,可能这样是最后的安排了,直子死了可以和木月永远的在一起,哪怕渡边也自杀那就和17岁那年一模一样,那可能一样的事情又会发生,或者看似最差的结局会是的结局。
正在阅读: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500字六年级:《挪威的森林》读后感500字范文09-26
怎样可以当空姐:吉祥航空招聘标准04-10
小学生田野的四季作文500字06-18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题12-16
新加坡留学最有发展前景的10个专业10-19
2021年福建税务师考试时间:11月13日至14日09-25
2022上半年福建英语六级口语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已开通】05-18
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04-02
西湖的绿作文350字10-30
2021五年级春季数学教学工作计划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