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理论考什么|2017考研政治理论梯度实战训练题节选(9)

副标题:2017考研政治理论梯度实战训练题节选(9)

时间:2023-05-16 16:09: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相关推荐:

>>>2017年考研现场确认时间及地点汇总

>>>全国各地2017年考研报考点汇总

>>>2017年考研时间、研究生考试时间安排

>>>2017年考研大纲下载及解析汇总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专题

新东方网校推荐:2017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学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能力篇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本题难度系数为0.55)

  (1)司马迁指出历的不少重要著作,是“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原理来分析该说法给予我们的启示。

  (2)司马迁在文章中指出,《史记》的创作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以“成一家之言”。试从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合理之处。

  【答案要点】(1)在人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狭义的非理性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具有自发性、非逻辑性。它对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精神动力的作用。广义的非理性还包括人的灵感、顿悟、直觉和幻想等,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心理品质,其作用是借助少量事实,通过创造性联想而快速完成对问题的解答,使认识实践活动发生非逻辑的跳跃式上升。它对人的创造性活动具有直接的推动促进作用。

  司马迁的论述,指明了某些人可能在困难的条件和逆境中,激发出其积极的非理性因素。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强烈的使命感、直面困难的勇气,并通过勤奋的实践活动,创造出优秀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成果。这就启示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理性因素的作用,又要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来促进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发展。

  (2)司马迁历史著作创作具有“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以“成一家之言”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收集、整理、归纳,上升到对历史发展规律和本质的总结,这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和规律的辩证认识过程,具有合理性。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还强调了以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强调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和搞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的重要性,这也符合辩证法的观点。

  司马迁的这种做法也朴素地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实践是“成一家之言”认识成果的基础,而认识的结果和理论也指导着实践过程。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关系。

  这种做法也强调把各种关于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和经验,通过总结归纳,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以理性认识来指导收集历史事件的实践和感性经验,这符合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司马迁的这种做法朴素地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提示】本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考点有:非理性因素认识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的原理;辩证法的现象与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原理、全面看问题的观点;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

  本题采用古代典故文章内容来设计出题,这种情况在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分析题中多有出现,如03年第34题的“伯乐之子相马”,05年第31题的“许衡不摘道旁之梨”,06年第34题的“石兽逆流而上”,09年华佗的中医治疗方案。这种情况在今年的分析题中非常可能出现,考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下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内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几组材料:

  材料一:①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年6月)

  ②(有人)以为中国象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成功以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

  ——摘自****六届二中全会的政治问题报告(1929年6月)

  ③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

  ——摘自瞿秋白:《武装*的问题》(1927年12月)

  材料二:①不要城市就是否认******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摘自****中央致湖北省委信(1929年2月)

  ②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③现在就全国看来,农****动的发展比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着胜利。

  ——摘自****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④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摘自****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三: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1939年12月)

  请回答:(本题难度系数为0.5)

  (1)分析材料一,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

  【答案要点】(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2)在材料二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提示】第一问涉及材料一,要求考生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相对独立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便是近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极不平衡。资本主义的不发展,中国的长期封建割据状态。

  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实质。仔细阅读材料二就会发现,材料二中的①、④是城市中心论,②、③是乡村中心论。两者分歧的实质是如何对待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是教条主义还是从国情出发。

  第三问涉及三则材料,要求考生总结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及这一道路的基本点。首先要明确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一道路的客观依据是第一问的概括,即中心城市是敌人统治的重心,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一道路的基本点是将党的工作中心从城市转移乡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三曰惠商,四曰恤穷。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问题:(本题难度系数为0.6)

  (1)简析戊戌维新变法的意义。

  (2) “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1)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大声疾呼,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光绪皇帝赞同变法,也主要是因为面临列强侵逼的巨大压力,感到不变法自强,清朝的统治就不能维持,中国就没有任何出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制度。他们鼓吹民权并提出开议院的主张,也就是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2)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进一步发展了起来。

  【提示】(1)依据教材,从政治、思想启蒙、改变社会风气等方面来论述。

  (2)戊戌维新的失败说明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们向子弟兵致敬!面对急难险重,集结最快的从来都是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作为坚实可靠的救灾力量,他们训练有素,总是冲在最前面,始终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总是不畏艰险、甘于奉献、勇于牺牲,总是不怕疲劳、顽强拼搏、连续作战,成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成为人民永远可以信赖的坚强后盾。

  我们向白衣天使和专业救援队伍致敬!每当生死攸关,主动请缨的总是白衣天使,义不容辞的总是专业力量。对他们来说,救死扶伤,字字千钧;抢救挽救,十万火急。回天有术、拯救有方,在与死神抗争的激烈战场,医护人员和专业人员充分运用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使我们大大减少营救失误,大大提高挽救效率,使我们对于奇迹和转机有了更多的期待。

  我们向灾区各级干部和广大******员致敬!在民有难、国有忧的时候,灾区的党员干部首先想到的是肩上的责任;在大灾袭来、亲人遭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安危。他们做到了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的位置、用鲜血和生命抒写******人的大爱忠诚。“没有党组织,就没有我们的生命”、“党员干部是好样的”,这些朴实的话语,表达了灾区各族群众对各级干部和广大******员由衷的褒奖。

  我们还要向海内外所有向灾区伸出援手的同胞、向广大灾区群众、志愿者以及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致敬!他们在朴实无华中用真情、心血和劳动为灾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摘编 青海日报:《向所有玉树抗震救灾者致敬》

  回答问题:

  (1)玉树抗震救灾体现了什么样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体现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与原则?体现了“八荣八耻”的什么要求?

  (2)公民享有哪些社会经济权利?玉树抗震救灾主要体现了哪一项社会经济权利的精神? (本题难度系数为0.3)

  【答案要点】(1)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下优良道德传统: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精神,追求人际和谐;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先进人物身上的********道德。

  (2)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一是财产权;二是劳动权;三是休息权;四是物质帮助权。玉树抗震救灾主要体现了宪法规定的物质帮助权的精神。物质帮助权是公民因特定原因不能通过其他正当途径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手段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生活保障、享受社会福利的一种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地震并非宪法明确规定的享有物质帮助的情况,因此,玉树抗震救灾是延伸了物质帮助权的宪法精神。

  【提示】抗震救灾精神是近两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巨大成就,要引起重视。而且要把相关的法律知识融合进去。

2017考研政治理论梯度实战训练题节选(9).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J1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