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导语】生命,需要我们去努力。年轻时,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经验。机会,需要我们去寻找。让我们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创造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文档大全网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暑假作业》,希望可以帮到你!
材料一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的一座巍峨丰碑,它有力地荡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习俗、旧观念,建立、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1)依据材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材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演进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第(1)问,从材料的“遗礼义”、“弃仁恩”、“秦俗日败”、“其乱至矣”等有效信息来归纳。第(2)问,“丰碑”主要是从其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的角度来阐述。从其政治角度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角度发展封建小农经济来展开论述。
答案(1)遗弃礼义传统,废止仁德政策;导致社会风气败坏,世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秦朝统治。
(2)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4)材料四中的“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的再认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懂材料,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及题后设问综合作答。注意:组织答案时语句要通畅,言简意赅。
答案(1)完全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认为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这一观点不正确。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持否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4)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各小题,每小题4分,计52分。
1.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以下是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①增加了就业渠道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经济发展④体现了国家减少干预经济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传统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A.造成了货币制度的变化
B.促成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C.促进了城镇集市的发展
D.促进了雇佣劳动关系的产生
4.中国很多知名汽车企业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关键技术依赖欧美日韩企业。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B.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C.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D.中国汽车企业被外企吞并
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B.主要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
C.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水平
D.畅销海内外,备受青睐
6.斯塔夫里阿诺斯说:“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里的五年计划指的是
A.苏联“一五”计划B.苏联“四五”计划
C.中国“一五”计划D.韩国“五年”计划
7.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位后决心致力于铁路建设:“……中国物产无不丰富,惟待开发而已。……故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者,莫如铁路之建筑。因铁路能使人民交接日密,祛除省见,消弭一切地方观念之相嫉妒与反对,使不复阻碍吾人之共同进步,以达到吾人之最终目的。”孙中山认为
A.铁路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工具
B.铁路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各地联系
C.中国还没有掌握铁路建设的技术
D.铁路运输费用低、运力大、速度快
8.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指
A.美洲新大陆的发现B.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C.工业革命兴起D.促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9.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
C.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10.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11.新航路开辟从本质上反映了()
A.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要求
B.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居世界地位
C.欧洲人比其他地区的人们更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
D.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加速
12.1945年7月,艾德礼政府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从1945年到1951年,约占国民经济部门的20%实现国有化。1974年3月,威尔逊工党政府在英国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到1979年,英国国有企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5%,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8.1%。然而,两次国有化导致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被世人称为“英国病”。“英国病”的主要病因是
A.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较少
B.二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C.英国实行国有化违背了历史潮流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作用减弱
13.陈东升在《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中说: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下列属于他所说的“天时”的是()
①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③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扩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①③
二、非选择题:共2道题目,第14题21分,第15题27分,共48分。
14.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常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朝·范镰
(1)材料中开袜店的商人和当地居民(合郡男妇)形成了什么关系?材料中哪句话可以说明?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社会现象。(6分)
材料二:“约自16世纪起,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鼓励资本原始积累,扶植为适应国外市场的工业生产。在同一时期,亚欧大陆东部几个发展水平即使不超过但也绝不低于西欧的国家,包括中国和日本却固步自封,限制甚至放弃海上活动,以闭关自守为国策,维护本国的农本经济。”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2)根据材料一,比较明清时期中国同西欧国家内外经济政策的差异并指出这种差异的经济根源。(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的内外经济政策是如何阻碍新经济形态在中国的发展的?(7分)
15.(2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材料三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简析其原因(4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7分)
⑶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1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各小题,每小题4分,计52分。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叙述,英国的规定有利于增加就业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此行业的规定可以看出是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所以④错误,①②③正确。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可知,限制机户规模的扩大,这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以本题选D。A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全面。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
3.【答案】D
【解析】A、C两项是商业发展自身的表现,B项与当时的实际情况不太符合,正确的因果关系应是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4.【答案】B
【解析】“中国很多知名汽车企业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关键技术依赖欧美日韩企业”,反映了技术的跨国流动,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A不够全面,D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消极影响,中国汽车行业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新一轮的资本扩张,C与题意无关,排除。
5.【答案】D
【解析】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其中官营手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制作水平较高,但一般不再市场上流通,不可能畅销海外,故选择D项。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可知,指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西方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故A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因铁路能使人民交接日密,祛除省见,消弭一切地方观念之相嫉妒与反对,使不复阻碍吾人之共同进步,以达到吾人之最终目的”可知铁路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各地联系;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选B。
8.【答案】D
【解析】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作者所说的“奇迹”主要是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故D项正确;AB项从属于D项,故AB项不如D项全面;C项与题干时间和题意不符,排除
9.【答案】D
【解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所以D项理解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建议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但并没有提出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A、C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B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10.【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迁移富户到南京等地是为了控制他们,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从而客观上,起到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故D,符合题意。但值得注意的是,迁移富户的措施,并没有动摇地主土地所有制,A错误,也不能够杜绝土地兼并,C错误。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从本质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BCD都是错误的;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新航路开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所以选A。
12.【答案】D
【解析】英国两次推行经济方面的国有化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的结果,而最终导致了经济上面的严重问题,恰恰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减弱,故选D。
13.【答案】D
【解析】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时间信息1979年,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两极格局结束之后,故②错误;二战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已经兴起和扩展,故④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以来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道题目,第14题21分,第15题27分,共48分。
14.【答案】
(1)雇佣关系(2分)“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2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
(2)中国:重农抑商、海禁(2分)西欧:重商主义、鼓励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2分)根源: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2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发展(2分)
(3)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的积累、国内市场的开拓、将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4分)“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国际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和学习。(3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史料解读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我国出现。(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实行的是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这些政策都是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西方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采取重商主义政策”,二者政策不同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3)此题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消极的影响。依据所学知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的积累、国内市场的开拓、将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国际市场的开拓,不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和学习。
15.【答案】
⑴世界市场不断扩大(2分);商业交换的品种增多(2分)。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4分)
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工业革命的首先在英国开始创造了政治前提。率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7分)
⑶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运河的修建和轮船的改进;跨洲铁路的修建;世界通讯网络的形成。(12分)
【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注意时间“18世纪后期”,再联系所学及材料“……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归纳总结“变化”。联系所学分析原因,主要从新航路开辟及其殖民扩张的角度分析。第(2)问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暑假作业.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