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导语】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求知欲,然而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下面是®文档大全网整理分享的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将相和》,欢迎阅读与借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和气生财”、“万事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后世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值得注意的是“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面;huo和药、和弄;hu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5-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历史背景展示:
1、战国是我国历的一个动荡不安,连年征战的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的一个。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记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时势造英雄。而我想要说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繁荣富强。正因为人们有了安稳过日子的想法,)“和”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我认为将相和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关于“和”文化的简单概括以及联系生活。
其实蕴含“和文化”的事例很多,比如(1)、战国后期,六国联盟合力攻秦;(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抛开成见,共同抗日。(3)、而在我们生活中,作为一名学生,能做到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爱护班集体的利益。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学生;回到家里,能和家人互相谅解,维护家庭和睦,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孩子。
2、畅所欲言(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爱国情深;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贪得无厌……)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点名回答,要求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不畏牺牲。(爱国情深)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秦王:阴险狡诈、言而无信、贪得无厌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看来同学们都对正面人物蔺相如情有独钟啊!(文章中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同学们似乎都不咋喜欢秦王啊,他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到底为何如此抗拒呢?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
想一想: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文臣武将处理大小事务,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生字词、成语查漏补缺
(1)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我们所学的成语中,有哪些是出自本文的?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1、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完璧归赵: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在文中是指廉颇向蔺相如请罪。
三、各抒己见,问题讨论(释疑环节):
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的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
如:廉颇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他会和蔺相如说些什么呢?
四、学有所悟: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即写法。(要求学会融会贯通,学会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1、人物描写方法:
(1)、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
(3)、神态描写:
2、修辞手法:对比
3、文章谋篇布局上:呼应题目,揭示主题。
五、总结
本篇课文,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同学们能把握住用典型事件刻画典型人物性格形象的方法,懂得把本课学习的写法运用到作文中,学以致用。同时能够牢记从中学习的“和”文化,做一名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六、教案反思与分析:
1、的不足是有了好的讲解思路(“和”文化)却不能够更好地上好“和”文化的主题,导致我的“和”文化主题理念有点虚,和文章联系不大,割裂了与文章的联系。此外由于“和”文化的知识底蕴不够扎实,不敢有效做出延伸,同时也怕没有把握好尺度,直接扯到空谈“和”文化的大道理那边去;2、上课过程中,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短路,语言表达不够连贯(这和我本人平时的聊天方式有很大的联系),造成知识点之间的唐突,给同学们带来理解上的麻烦。3、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力度不够。可能是因为我是男老师的原因吧,也可能与我平时的思考方式有关吧(认为高年级的学生不再需要经常性夸奖),我比较少、也不长于赞扬五年级的孩子。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班上的孩子问题有点多,真的比较难找到理由夸奖他们。4、毕竟是土生土长的粤西人,说起普通话,总是比较欠缺自信。更要命的是,很多时候说起普通话,喉咙声带会不自然,甚至隐隐作痛。硬伤啊!
感觉作为亮点的话,是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把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上去,尽量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
七、教案修正:
为了更高效把我的“和”文化主题融入到课文中去,应该直接从题目入手分析,紧扣“将相和”三个。理清以下两点即可:(1)、“将”和“相”分别指什么?尝试分析他们的典型性格特点;(2)、重点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和好?结合文章内容来浅谈“和”文化,从而突出我的主题。做到自始至终围绕“和”文化来谈,突显我的“和”文化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将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渑池之会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和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负荆请罪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结果:将相和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将相和》.doc正在阅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将相和》05-08
2018简短的党员书范文【三篇】06-06
中国卫生人才网:2017年江苏药学职称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01-30
2018年甘肃药学职称考试报名时间及入口【已公布】03-23
疯狂英语之口语突破句型(104)02-22
给朋友的春节微信祝福语02-12
2023年山西高职院校单独招生问答公布03-29
申请新加坡留学需要什么条件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