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教案范例

时间:2022-11-27 19:12: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今天®文档大全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历史教案范例》,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4 (7).jpg

1.高一年级历史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水利设施修建的重要意义,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修建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和治黄的措施。

  【难点】

  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视片段,提问学生:视频当中,大禹治理的是哪个地方?

  学生回答:黄河。

  教师引导: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在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还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设施

  教师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教师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

2.高一年级历史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据学情,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剧表演对康有为上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2)通过名片介绍、记者采访、共同讨论,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知识预习、历史短剧、资料收集

3.高一年级历史教案范例


  一、教科书对于学生发展的功用

  (一)知识构建功能

  本册书从内容编排上看,主要以时间顺序,以章节体形式编写;从线索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1、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确立——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重要的国际关系

  (1)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争夺世界霸权斗争)

  3、民族解放斗争

  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战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4、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从每课的内容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构建,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各线索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整掌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能力培养功能

  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来培养学生能力,包括知识构建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操作功能

  教材设置活动课,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找资料,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查阅资料,利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自编自演的历史剧,虽尚显稚嫩,但在过程中,挖掘历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态和语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又有了新的进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历史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在学习过程中,从历史人物的坎坷悲壮,从历史发展的曲折反复,学生能够获得一个心理感受: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从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从世界史的发展中还学习到许多为科学献身、为国家捐躯、为真理求索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成功和失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册书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从中我们受到的启发是:一要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的进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否则将被历史淘汰;二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知耻而后勇,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意识到当代青年肩上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奋斗。

  二、教科书的课程价值达成度

  (一)从内容选取上看课程价值达成度

  本书内容包含从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直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集中叙述了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

  本册书按时间顺序、以章节体的体例叙述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变迁。本书的主要线索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与之相关的线索还有:三次殖民XX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与冲突。主干知识与支干知识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构筑成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从内容的选取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广阔画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再掌握历史发展的各时期的特点,从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内容。

  (二)从内容组织上看课程达成度

  本册书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改变了以往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编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以前的历史往往以政治史为主线索,学生从书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较僵化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书从内容选取上,增加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全貌,学生又可以从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掌握那个时代,迎合了高中学生知识的个性多样性和知识的综合化需要。

4.高一年级历史教案范例

  教学方法

  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探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设疑讨论,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要的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5.高一年级历史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理解其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选官、用官制度的时代性,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唐的科举制及其影响。

  【难点】

  选官、用官制度发展的趋势。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情境式导入法。

  教师创设情境,提出假设: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如果你想有份稳定的工作,如果你想让家人过得更好,如果你是个读书人……你会选择什么?同学的回答可能是做官,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汉朝——察举制

  教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并提出问题:在西汉之前,我国古代社会是如何来选拔人才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先秦时代主要还是以“世卿世禄制”为主,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秦朝时,各级官员都由皇帝亲自任命,官职不得世袭。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时代都是在曲折向前发展的,到了汉朝,又采用了哪种选官制度呢?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开始实行察举制,是一种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制度。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不下十几种。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问学生: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考查标准是什么?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选官的标准是人的品行道德,不看门第和出身。

  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展示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选官制度相比于之前,有什么优点?

  学生交流后总结得出: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

  (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学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九品中正制,还是以德行为考查标准。

  教师安排学生,结合课本自主理解九品中正制,并简单介绍: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地方设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教师多媒体播放关于九品中正制的视频简介,并提问学生:看完视频后,大家思考一下,九品中正制后来造成了什么不良影响?

  学生回答: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而且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

  (三)隋唐时期——首创并完善科举制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并提问:诗中所反映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反映的是科举制,展示的是中举后的欣喜之情。

  教师提问:有同学了解科举制吗?科举制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得出:士族地主势力渐趋衰落,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统治者为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考查才学的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

  教师强调重要的易混知识点: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促进科举制发展历程的人物图,包括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总结得出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科举制的流程以及相关名称,增强学生理解:

  教师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用五分钟时间,思考并讨论:科举制在当时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从察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的趋势?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使选士和育士相结合,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XX官吏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选拔人才更加公平和公正;形成刻苦勤奋读书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但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以“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成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工具;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脉络,并总结其趋势:选官的基础在不断扩大,从贵族门阀扩大到庶族平民;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考查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作业:请学生思考从今天的角度观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哪些值得借鉴?哪些应该抛弃?

高一年级历史教案范例.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LS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