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究调研报告模板

时间:2023-08-08 03:1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报告# 导语】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技术研究调研报告模板,欢迎阅读!

1.技术研究调研报告模板 篇一


  开展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促进储藏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主要理念,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作为食品和饲料重要原料的粮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粮油储藏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绿色储粮技术概述

  绿色储粮技术,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储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药剂,以调控储粮生态因子为主要手段,从而达到保护环境,避免储粮污染,确保储粮安全,使人们吃到新鲜营养可口无毒的放心粮的技术,主要包括低温或准低温、气调、非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技术。我国地域广阔,要根据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气候特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储粮技术。

  二、开展稻谷准低温储粮技术试验

  为适应居民口粮消费中大米比重增大的情况,市政府从开始增加稻谷储备数量,目前库存规模达几十万吨。

  北京属于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1月平均气温-7℃至-4℃,7月平均气温25℃-26℃。极端最低气温-27.4℃,极端43.5℃。优质粳稻谷储藏品质变化快、保鲜困难、不易度夏,随着北京地区优质粳稻谷储存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保持储存品质成为突出难题。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稻谷在北京地区环境条件下的安全储存技术,指导北京市稻谷科学储存,确保稻谷在储存年限内品质良好。

  (一)稻谷准低温储粮大规模生产性试验历时3年,取得成功

  为解决北京地区稻谷度夏难题,市粮食局在北京储备粮库中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稻谷准低温储藏的大规模生产试验。

  从到,对北京市房山粮贸总公司等4个储粮单位的9栋仓房,总量5万吨的黑龙江产粳稻谷进行了储备稻谷安全储存生产性试验。各承储单位根据北京地区的储粮生态特点,采用以准低温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综合科学保管措施,确保了市储备稻谷安全储存三年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析华北干热储粮生态区特点和影响储粮安全的生态因素,提出了针对北京地区的安全储粮优化方案,包括适合的储粮仓型及其性能要求以及适用的储粮技术。通过延长稻谷储存年限的生产性试验,探索出实现低成本、高效益、全年免药剂熏蒸保管的绿色储粮之路,为首都粮食宏观调控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

  (二)稻谷准低温安全储粮试验结果分析

  1.北京地区稻谷储存的仓房条件

  通过试验可以认为,适合北京地区稻谷安全储存的仓型是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高大平房仓。同时采用聚乙烯泡沫板封堵向阳面门窗,隔断环流熏蒸管道等仓房保温隔热措施,提高仓房的隔热性能。以此在冬季通过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降低粮堆温度,可以形成高大平房仓粮堆的巨大冷心。又因粮堆导热性不良,所以在整个度夏期间都可保持冷心。目前北京地区储存市储备稻谷的仓房全部采用高大平房仓。

  2.控制粮堆表层粮温上升的措施

  在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下,通过各种措施将高大平房仓仓温控制在26℃以下即具备了稻谷安全储藏的基础。北京北部地区承储单位充分利用储粮生态环境的优势,在不配备制冷设备的条件下,采取各种对策,合理控制仓温粮温,为稻谷安全度夏创造有利条件;平原地区承储单位采用机械制冷降低仓房上层粮温的方法则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目前北京平原地区储存市储备稻谷的高大平房仓全部采用机械制冷方式降低仓温。

  3.实现稻谷储存年限延长到三年的目标

  以储粮生态理论为指导,以绿色储粮技术为主要手段,对试验高大平房仓保温隔热改造,并采用多种科学保粮措施,做好粮情监视和稻谷品质跟踪,延缓稻谷存储期间品质变化,使稻谷安全度夏,指标全部在宜存范围内,品质保持良好。目前北京市80%的储备稻谷储存年限由规定的二年延长到三年,为北京市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很好的决策支持。

  (三)稻谷准低温安全储粮试验的主要技术创新点

  1.制冷方式优化集成。根据四季气候特点和稻谷粮堆特性,北京平原地区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在冬季利用自然低温作为冷源降低粮堆温度;夏季采用制冷空调机产生的冷量抵消仓房外部传入仓内粮堆上部空间的热量,从而控制粮堆表层粮温的'上升。北京北部地区则利用昼夜温差采用风机排除空间积热,利用自然低温和多种降温方式的优化组合,低成本高效益实现稻谷常年准低温储藏。高大平房仓稻谷粮堆常年保持准低温状态,在整个存储期间,不使用化学药剂熏蒸,不在粮堆施药,稻谷储存品质良好。

  2.稻谷仓房设施优化集成。北京地区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选用高大平房仓作为准低温长期储存的仓型。通过在仓房房顶喷涂反光隔热涂料,将仓房门窗与通风道口全部用聚乙烯泡沫板进行密闭,隔断封堵环流内、外熏蒸管道的连接等多种方式进行仓房隔热改造,提高仓房的保温隔热性能,保持高大平房仓稻谷粮堆巨大容积的冷心。通过这些对仓房设施的优化集成,为北京地区实现稻谷准低温储藏提供了很好的仓房条件。

  三、促进北京市储粮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

  (一)加大仓储设施投入,改善仓储条件

  仓储设施建设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多年来本市不断加大投入,重点建设了一批新型房式仓房,1998年到十年间,新建仓房数量达到184.4万吨,各单位为新建仓房配套购入了各种仓储设备和检化验设备,大大改善了本市仓储设施条件,为粮油安全储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新建仓房以隔热密闭性能良好、配套储粮设备先进、储粮新技术应用方便的高大平房仓为主,改变了过去房式仓比例偏低、多种仓型并存的仓型结构布局,使得房式仓占到了总仓容的76.3%。同时淘汰了大量隔热性能差、仓容小的落后仓型,包括土堤仓、钢板仓、简易仓等。

  (二)积极开展非化学药剂防虫技术试验

  在推广稻谷准低温储藏技术的同时,市粮食局还积极推进其它形式的非化学药剂防虫技术试验。

  储粮害虫防治工作是粮食保管的难题之一,通常采用磷化氢熏蒸防治储粮害虫,并辅以敌敌畏、马拉硫磷、书虱灵等各种化学防虫剂。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储粮害虫,不仅威胁操作人员身体健康,而且污染环境,还在粮食中有化学药剂残留。而惰性粉颗粒上存在着大量的微孔,具有很强的吸收水分和蜡质能力。当储粮害虫接触到惰性粉颗粒后,这些颗粒吸收害虫体壁表层防水结构蜡质层上的蜡质,破坏害虫体壁保持水分蒸发的功能,导致害虫失水死亡。

  平谷北杨桥、山东庄粮食收储库和西南郊粮食收储库分别在惰性粉防虫技术方面开展了试验。惰性粉一次施用,在粮食正常储存期内(2~5年)常年有效。相比“双低”储藏可节约费用,并减少或免除了化学药剂熏蒸,避免了药剂污染和残留,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化学药剂使用量逐年减少,粮食储存品质逐年提高

  应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及其它化学药剂害虫防治技术后,本市储粮单位化学药剂使用量逐年减少。初步估计,如果应用稻谷准低温储粮技术后将减少50%磷化铝用药量,全市稻谷熏蒸药剂每年减少约500kg磷化铝使用量。

  多年来经过开展绿色储粮技术推广应用,特别是推广准低温储粮技术,有效延缓了储粮品质劣变,延长了储存年限,实现了粮食保质保鲜。比如,稻谷储存品质在未采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储存之前,两年后其储存品质判定指标脂肪酸值接近不宜存,而采用准低温储粮技术后,经过三年储存稻谷脂肪酸值仍在宜存范围内。准低温储藏技术在本市的全面推广,大大提升了本市粮食的宜存率,目前市储备粮已实现连续两年100%宜存率。

  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的社会效益

  通过多种优化组合技术手段实现稻谷准低温储粮,所应用的各种技术对环境、粮食和操作人员而言均为绿色环保,避免了传统应用化学药剂对环境和粮食安全的污染。

  (一)社会效益

  1.保护自然环境。改变了传统利用化学药剂杀灭和控制储粮害虫和微生物的做法,减少了化学药剂对空气、水等自然环境的污染。在保障社会安全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保护了人员健康。由于准低温技术本身是一种物理的杀虫和储藏技术,对于操作人员身体健康是安全的。该技术的应用替代了传统的化学技术,避免了化学药剂对施用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改善了操作人员的健康水平。

  3.增强了食品安全。有些化学药剂在粮食中有少量残留,对加工后成品粮的食用安全构成一定影响。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粮食在生产、储藏、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采用技术提出了更加绿色环保的要求,准低温储粮技术符合人们这一要求,为放心粮油在储藏环节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经济效益

  稻谷准低温储存项目的实施,使稻谷储存年限由原来的2年延长至3年,降低了粮食轮换相关费用,节约了市财政每年用于粮食的费用补贴资金。

  1.据初步测算:保管期限由2年延长至3年,则每年粮食轮换量就会相应减少17%,三年共计减少稻谷轮换数量22.95万吨,其中:6.8万吨,7.65万吨,8.5万吨。轮换数量减少相应地减少了轮换价差补贴和轮换费用补贴。

  2.经测算:储备稻谷采用准低温储存三年时间共计节约财政费用补贴资金5700万元,其中:节约费用1700万元,节约费用1900万元,节约费用2100万元。

  五、今后努力方向

  (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应用和创新人才。各承储单位的粮油保管员和粮油质量检验员参差不齐,个别单位的粮油保管员和粮油质量检验员年龄结构偏大,中高级职称比例较低。这些是提高本市科技储粮水平的制约因素。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高素质储粮科技人才队伍是做好储粮科技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工资待遇、技术培养等方面向工作在仓储一线的人员倾斜,激发和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投身于粮食科技创新事业。加强粮食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丰富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实施竞争激励机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储粮科技人才队伍。

  (二)继续改善仓储设施条件,适时提高粮油保管的费用标准。经过多年仓储设施建设,本市粮食仓储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承储单位仓储能力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但本市承储单位电子信息化水平不高,仍有部分单位仓储设施设备陈旧,缺少正规的低温仓和准低温仓,同时粮油保管的补贴费用标准多年没有改变。良好的储粮设施硬件条件和恰当的保管补贴费用标准是做好粮食储藏工作的重要保障。要继续维护和更新仓储设施设备,调整优化仓房仓型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各种仓房仓型优势,不断提升本市承储单位的电子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继续开展北京地区粮油绿色储藏试验和新技术推广应用。进行准低温储藏,在仓房改造、制冷设备和隔热材料购置、制冷设备夏季运行电费等方面的费用较大,惰性粉杀虫剂的费用支出也比磷化氢熏蒸所需的药剂费用高。通过绿色储藏技术保管的粮食,由于在销售环节尚未体现出准低温储藏粮油的价值,承储单位没有从该技术的应用中直接受益,影响他们推广的积极性。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为确保北京地区绿色储藏技术全面推广,应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科技立项、财政支持、相关建设项目配套等途径获得国家对储粮科技的投入。各个粮食承储企业也应建立储粮技术应用投入制度和储粮技术专项资金。

  环保、绿色、生态、节能是储粮科技发展的方向,稻谷准低温储粮技术在本市的成功应用符合储粮科技的发展方向。市粮食局将继续推广应用低成本、高效益的各类储粮新技术,促进市储粮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本市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水平。

2.技术研究调研报告模板 篇二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两轮驱动”产业发展战略。局采取四项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抓规划,将高新技术产业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去年以来,局对全区现有的服务型高新技术产业楼宇以及北部新华、华丰、天堂三个园区的工业企业进行了全方位调查摸底,剔除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共排出约43万平方米可用于腾笼换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正在抓紧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xx-2012),根据这一规划,区高新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一园、四基地、四区块、十楼、百点”的结构。即以北部“创新创业新天地”为核心,积极发展**区(沈家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华园高新产业基地、天堂园高新产业基地、华丰高新产业基地四大高新产业基地。在中部和南部形成设计服务业产业区块、现代传媒业产业区块、信息服务产业区块和科技服务业产业区块。

  二是抓引导,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结合我区实际,一方面我区南部以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为龙头,积极发展设计服务业产业区块。以浙报集团、杭报集团、杭广电集团等媒体巨头为龙头,积极发展现代传媒产业区块。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讯服务业为龙头,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区块;另一方面我区北部以杭州市的“创新创业新天地”为核心,在北部形成四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分别为(沈家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华园高新产业基地、天堂园高新产业基地、华丰高新产业基地,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是抓载体,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强**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形象策划,通过电台、报纸、网络和户外广告等媒体,积极宣传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引导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开展优秀高新技术企业、优秀初创型企业、优秀孵化器等项目的评选,对推进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主动出击,组织赴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举办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交易会,推行网上招商、代理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以开辟大学生、研究生、留学人员与老师的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以及相关扶持政策措施为载体,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是抓合作,加强政府—大学—企业产学研结合。将浙工大的发展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确立在高新产业、科研技术、信息交流、创新创业、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拓宽**区政府、**工业大学、企业的合作领域,促进共同发展,并构建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时,鼓励支持**区重点骨干企业和在杭高校的有关院、所合办研究所、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形成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业、动漫游戏、服务外包等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群基地。

3.技术研究调研报告模板 篇三


  一、诸暨市香榧产业的现状分析

  (一)面积、产量均占全省一半

  诸暨是香榧(细榧)的原产地,细榧品种是由赵家镇的杜家坑、里宣等村的宣氏祖上选育出来后,通过嫁接繁育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不断向嵊州、绍兴、东阳等县市传授和扩散。xxxx年诸暨市攻克香榧落果难关,并在整个榧产区推广,使香榧获得前所未有的丰产丰收后,全省掀起了香榧大发展热潮,细榧良种已成为各地争相种植的主栽品种。目前全省香榧林面积3.9万亩,产量000吨左右,其中诸暨.95万亩,处于盛产期的香榧林面积0.54万亩,998年起平均年产量500吨以上,xxxx年达到687吨,创历史记录。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50%以上。

  (二)科技兴榧取得显著成效

  诸暨市历来重视香榧的科研。从xx年代的香榧人工授粉、圃地育苗、小苗嫁接,到七、八十年代成立林科所,专攻香榧科研,取得了种砧、根砧嫁接育苗、扦插繁育等科研成果,特别是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实施科技兴榧举措,进行科技攻关,并重点抓好成果推广、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使全市的香榧产量从推广香榧保果增产技术前的年均30吨猛增到500吨以上,发展香榧面积从原来的年不到300亩猛增到现在的3000亩,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县市的发展。香榧科研推动了整个香榧产业的发展。

  (三)加工企业注册商标快速增加

  随着香榧连年丰产丰收,产量翻番增加,诸暨市的香榧加工企业不断增加,且商标意识明显增强,注册商标连年递增,品牌大量增加。994年前全市香榧没有注册的商标品牌,都叫枫桥香榧。994年6月,赵家镇工贸实业总公司申报注册诸暨第一只“枫桥”牌香榧商标,开始进行小规模的加工生产。至xx年,全市已拥有注册商标46只,在市区开设专卖店的企业达到25家,年加工销售规模在00吨以上的企业有3家,涌现了“冠军”、“老何”等一批龙头企业。同时厂房、设备不断更新,加工方法也从传统的铁锅手工炒制发展到现在的用铜锅机器炒制,产品的花式品种不断增加,外观包装也越来越精美。

  (四)注重产品的保护和发展

  为利用枫桥香榧的优势,保护和发展香榧产业,市有关部门多次组织“枫桥香榧”参加国际国内农业博览会、名特优农产品质量评比等,并获得了金奖产品称号。近年又将“枫桥香榧”创建为浙江省农业产品、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产品和首批浙江省绿色农产品,枫桥香榧(细榧)基地获得了绍兴市级绿色农产品基地的称誉,冠军、老何、榧皇等品牌也相继通过了绍兴市级绿色农产品认证,并已申报省级绿色农产品和森林食品基地。

  诸暨市也先后获得了“中国香榧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香榧之乡”等称号,同时开展了《枫桥香榧原产地保护》的申报,建立了《枫桥香榧自然保护小区》,开展香榧古树名木的调查登记和保护、省级林业特色基地——《诸暨万亩枫桥香榧示范基地建设》、《香榧品种改良、技术改造》、香榧质量评比等工作,制订了一系列标准,规范了栽培与加工,使创牌、提质、扩产工作不断深入,促进了全市香榧生产的良性发展。

  二、香榧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低

  诸暨香榧基地的经营水平虽比周边县市高一些,但集约化经营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基地发展上偏重数量扩张,而忽视质量提高;在基地管理上大都是粗放管理,雄树不足,陡坡土薄的榧树不砌坎培土,只进行劈草抚育,盲目施肥施农药,乱授花粉人为形成大小年等,其结果是香榧的质量和效益相差悬殊。如去年好的村亩产高达06千克,而差的村亩产只有40千克,相差一倍多。

  (二)榧农的质量意识有待提高

  近几年应用保果技术后,香榧产量大幅度增加,但质量反而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家一户传统的小农经济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所造成的。一是摘青,因香榧多、劳力少,怕偷窃等原因而提早采摘;二是处理不及时,因采摘时间长,没及时剥壳处理,或堆放场地不足,堆放过厚导致发热腐烂而变质;三是为省时省力而单纯施化肥、不施有机土杂肥,使香榧的香气、鲜味、松脆度有所下降;四是长期用外地的劣质花粉授粉,导致香榧的外形和品质发生变化。

  (三)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大

  香榧虽然是高产出的干果树种,经济收益期长,但其产前生长期长,进入盛产期需5年以上,且苗木投入较大(香榧嫁接苗每亩需400元以上),管抚费用较高,因而一般农户难以承受。

  (四)宣传缺乏力度,科研经费短缺

  诸暨于997年8月获得当时全国的“中国香榧之乡”称号,**年3月获得“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香榧之乡”的荣誉称号,但至今未立一块香榧之乡的宣传广告牌。枫桥香榧多次荣获国内外优质农(林)产品金奖,**年评为浙江省农业产品,除当时诸暨报上有报道外,也未见有大的宣传动作。诸暨市林科所成立后,政府每年下拨的只有人头费,项目经费极少,近年来林科所很少添置过新的仪器设备。

  (五)品种选优改良工作落后

  由于长期的无性繁育、随意采穗和不同的栽培环境和管理,品种内已发生较大的分化,在结果习性与产量品质等方面产生较大差异。长期来又忽视香榧品种的改良,至今没有建立良种采穗圃和规模较大的良种壮苗繁育基地,良种化建设工作相对滞后,较大地影响了香榧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六)经营分散,品牌杂乱,产业化程度低

  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香榧树零星分散地分到一家一户经营,难以进行统一的集约化管理。同时,加工企业(农户)多、规模偏小,46只注册商标加上没有商标的杂牌,使销售市场鱼龙混杂,销售的香榧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标准。而作为行业管理的协会组织不够健全,缺少必要的活动经费,发挥不了产业协会的应有作用,也影响了产业化发展进程。

  三、香榧生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共性技术之一是科学施肥。香榧生产涉及千家万户,除榧农对科学施肥的认识有差异而没有做到合理施肥外,缺少对香榧树需肥情况和检测土壤、肥力情况的简易仪器,也是香榧难以实现科学施肥的重要原因。因香榧树的大小、结果的多少、立地条件的不同、生长的好坏等因素不同,香榧树的需肥情况也不同,使得榧农不知道香榧树缺什么肥、缺多少肥。

  共性技术之二是优选法授粉。人工盲目授粉是当前人为形成香榧大小年的主要原因。因香榧树高大、榧果细小而无法疏果,用授粉控制大小年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而目前我们缺少对香榧科学授粉,以防止香榧大小年技术的研究,其结果是香榧的效益和质量相差悬殊。

  关键技术是香榧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研究。目前除在传统的加工方法上略有改进外,产品种类单一,没有大的突破;对新产品的开发和加工机械的研制滞后;每年4000~5000吨的香榧假种皮没有较好利用,缺少对香榧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四、香榧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明确产业发展导向

  市委、市府要把香榧发展列入今后诸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增加资金投入,出台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高质量地建设好省级林业特色基地——万亩枫桥香榧示范基地,搞好香榧品种改良、技术改造试点工作,加快香榧发展速度,在xx年前保质保量地完成省下达给诸暨的8万亩香榧基地建设任务,使全市香榧总面积达到0万亩,年产量达到500吨。

  设立市香榧发展基金,每年切出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香榧科研、新产品开发、加工设备研制、《无公害香榧》标准推广应用、古树保护、质量评比、协会建设、扩大宣传,创立、实施奖励等方面。

  (二)加大科技兴榧力度

  一是要加强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项目这个载体,把研究责任落实到项目承担者。二是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开展诸如良种选育、遗传育种、密植速生丰产、香榧剥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和营林新技术,不断吸收、借鉴和应用其他产业的先进技术,促进全市香榧生产的发展。三是要加强林科所建设,建立“中国香榧研究所”,引进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为科技兴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市有关部门已先后制订了《枫桥香榧(细榧)技术条件》、《香榧良种与丰产栽培》、《无公害香榧》等系列标准,今后要大力宣传推广这些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来规范香榧产业。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和奖惩制度,使严格按标准生产加工的榧农和企业得到鼓励,不按标准生产的受到处罚,以提高香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加诸暨香榧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加强宣传,提高诸暨香榧知名度

  香榧虽然是中国特产,枫桥香榧的声誉也较大。但实际上,香榧的影响力主要在我国的上海、杭州、南京、广州、宁波等少数的南方城市,大多数北方人根本不知道香榧是什么东西,更不要说国外了。因此,要真正做大做强诸暨的香榧产业,除了提高质量、扩张数量、创立外,还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建议在把香榧作为诸暨市树的基础上,在市区设一条香榧路(街),两边种植香榧树。在因特网上设立诸暨香榧专业网站(中英文),并在其他较大的经济信息网站上网,向全国和世界宣传介绍诸暨的枫桥香榧。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上多层次开展香榧的宣传活动。在诸暨城市广场、火车站、杭金衢高速公路上设置“中国香榧之乡--诸暨”的巨幅广告牌。

  (五)加强香榧协会和合作社建设

  要加大对协会的投入,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协会与榧农、企业的联系,强化协会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促进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与协作。要鼓励企业自办基地和承包经营基地,还要鼓励和支持榧农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以解决香榧因分户带来的经营分散、规模偏小、管理不便等问题,培育有一定规模的香榧种植大户和高质量的香榧基地。同时要扶持、培养和发展几家集香榧种植、收购、加工制作、市场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走出一条以协会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4.技术研究调研报告模板 篇四


  任何工作的开展,语言沟通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社会在不断发展,首要是靠语言来推动,没有语言的沟通,就没办法进行感情交流。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权利”。县作为省重要的藏族聚居县,为推动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实,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实一支优秀的双语人才队伍非常有必要。

  一、基本县情

  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位于省西北部和州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气温1.1℃,年绝对最低气温-33.7℃。幅员面积10620平方公里,最远的夺曲寨和雅尔寨远牧点距县城160公里。辖区内居住有藏、汉、回、羌、彝等12个民族,总人口7.8万人,其中,纯农牧户12603户6.6万人,藏族人口7.2万人、占92%。

  二、财政支持双语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在过去的五年中,县财政积极发挥职能,推进双语人才队伍建设。在本级财力极为有限的的情况下,分别在20xx年安排4万元,20xx年安排4万元,20xx年安排4万元,20xx年安排4万元,20xx年安排2万元工作经费给县少语委专项用于双语工作。

  三、双语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

  (一)双语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干部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各方面条件差,使得双语人才不愿到基层就业,原有的`一些优秀人才也大量流失。还有一些部门和一些领导同志不能够及时发现优秀双语人才,既使发现了人才,也不敢放手使用,这也是双语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二)缺乏兼通的少数民族干部及各类专业科技、技术人才。兼通的少数民族干部及各类专业科技、技术人才缺乏,是由于少数民族人才从小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和接受的基础教育不同而形成的。往往是精通藏语的汉语基础差,汉语基础好的干部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差,造成德才兼备、兼通,能够担当重任的民族干部及专业科技、技术人才数量不多。

  (三)干部双语教育培训不平衡。从整个县干部及各类专业科技、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看,党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干部参加双语培训机会较多,而基层干部的培训机会少。从培训效果看,由于民族地区干部双语培训内容陈旧,知识更新缓慢,客观上延缓了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学习应用双语新知识、新技能的时间,加之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紧缺,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也使干部的双语教育培训工作出现了有量乏质的现象。

  (四)双语培训缺乏统一教材,培训效果不明显。由于汉藏双语人才培训正在探索阶段,缺乏授课教材,授课教师一般都是当地藏语老师,但并不精通各部门业务知识,从而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从近几年的培训来看,培训人员不固定,在第一线与藏族群众直接打交道的乡镇工作人员和部门窗口工作人员最需要进行双语培训,但忙于业务工作,无法参与培训。

  (五)双语人才队伍建设资金缺乏。由于需要开展双语人才队伍建设的区域多为民族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地方财力有限,无力安排大规模的双语培训,加之双语人才队伍建设无上级专门的经费支持,导致双语培训工作规模较小,效果较差。

  四、加强双语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由民语部门与各地高等院校联合开办汉语民语双语技能培训的相关规定,按规定开办培训班,通过培训,双语技能合格者,发给证书。

  (二)建议国家民委与国家人社部等部门,在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人员编制方面出台规定,在工作人员配备方面,在现有力度上,进一步吸收当地少数民族的双语人才。

  (三)建议上级相关部门把双语人才培训列为在职培训范畴,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可以在本单位内挑选熟悉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工作人员,送到上级双语人才培训机构参加培训,通过培训,持合格证书回原单位服务。

  (四)建议上级相关部门把双语人才培训工作经费纳入预算,设立专门的经费,进一步强化双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支持。

5.技术研究调研报告模板 篇五


  一、专业开设市场分析

  (一)社会需求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企业的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会计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全国有一百万以上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在私立工业、企业、商业及公营事业、政府、学校中工作。其中有很多没有执照的会计管理人员,他们多数在企业、事业内部从事会计工作。但是也有很多人通过考试成为有执照的公共会计师。近年来会计行业的一个新变化是,会计将不仅仅具有记账算账报账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也要更多的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即逐渐具有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的职能。原因是由经济的日趋发展发展与制度日益完善,使得会计的作用日趋重要。财会专业的开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规范,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以后,金融体制的改革,各项新的会计制度的出台,一方面现代财务制度的建立,使会计业务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迅猛无比。所以,未来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具有敬业精神;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第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中国会计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会计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92年完成了我国会计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随后又发布并实施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标准体系;先后修改和制定了《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法规,使会计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会计环境变化调查分析

  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各个方面,它使我们所面临的会计环境发生下列变化:

  1.在过去会计的主要工作在于记账、规划、编制、定期使用报表等,会计人员的业务停留在账务处理、资产评估、资金调度等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会计将不仅仅停留在信息的提供上,而是更多的参与到管理中来。

  2.在新的世纪里,会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处理内容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问题是需要财务与市场、财务与管理各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和全面安排。

  3.会计职能也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帮助和参与经济决策。

  4.随着会计职能的拓展,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适应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将传统的教育目标从获取知识转到学习如何学习上,将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育方法改变为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中国会计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起现代化的会计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拥有一支1200万人的会计大军,可这些会计人员的特点是数量多、平均水平不高、素质低,在现存的会计人员中,受过中等以上专业训练的人不足一半,显然,目前的这种会计人员结构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考虑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层次性,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及非盈利组织由于其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如大的企业和单位,用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中专或成人教育层次的学生就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会计教育的培养重心就是要培养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1、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新的会计从业人员。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高于8%的比例增长,不但已经走出“低谷”,而且已经走过了“复苏”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供求关系不断改善,人才需求大量增加。随着入世后与国际经济相融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前景将更为看好。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向社会提供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而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载体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好。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等的逐渐发展壮大,会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该领域需要充实大量高级人才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强的基层会计从业人员。

  2、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的高级人才,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严重缺乏。另外,在企事业单位中(尤其是中小企业)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的人员基本素质较差,专科以下的从业人员比例接近半数,他们的知识难以迅速更新,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诸如会计电算化、基本的会计系统维护等。因此,在需要补充高端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我国更需要补充一批精强能干、微机操作能力强、知识更新快的中职层次的会计人员。

  二、专业开设论证报告

  (一)、专业设置的原则

  1、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专业方向。专业设置调整依据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建设情况和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才需求的情况,积极稳妥地设置、调整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

  2、专业设置以学校发展、面向市场为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树立现代化教育教学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内部各项改革、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

  3、专业设置是在教育部中职中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及有关行业制定的相关专业设置标准、业务范围的基础上,依据该专业在本校已经具有的软硬件条件等确定的。

  (二)、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兴安盟是一个中、小企业云集的地方,在未来拥有广阔持续的发展前景,而会计作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本地区在未来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是巨大的。目前,虽然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人数众多,甚至呈饱和状态,但有学历,有职称者比重偏低,特别是中高级会计人员比重较小,尤为短缺。显然,今后相当长的时间要逐步减少低学历乃至无学历会计人员的比例,提高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的比例,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我们开设会计专业,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方向正确,非常必要。

  (三)、专业设置的可行性

  1、师资力量

  我校有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教研成果丰硕。我校通过引进优秀毕业生,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员,建立了一支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会计专业专职教师3名,学历全部是大学本科以上。

  2、实验实训设施

  ①为了强化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专门建立了财会模拟实训室。主要设备及设施有:会计实训资料、流动式教学模板、高亮度投影仪、装订机等,能够全部满足本专业教学的要求。

  ②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建立了计算机中心,并投入巨资,建成了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规模大的校园网,并与社会联网,形成功能完善,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③为了使教学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实训活动,我们将与中国联通等单位建立长期的实训、培训协作关系,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拓宽实训渠道。另外,我们还将积极采取多形式的实习方式,如顶岗实习,自择实习,校内模拟实习等,从而有力地保障学生的实训质量。

  (四)、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思路

  1、我们附近地区的一些学校相关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为专业的开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2、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首先是有目的地、重点地、分批地提高师资水平;如选派青年教师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高校进修。其次是不断地完善实验设施,从而不断地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

  3、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办出专业特色,今后教学发展要面向工商业企业兼顾行政、事业单位办学,为社会培养中等层次的财会专业人才。

  4、不断深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在理论教学方面,要花大力气研究和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的规律,特别是要多调查研究,科学定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增加选修课,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坚持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的实训方针,加强校企.校社联系,广开实训渠道,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新思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Lfm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