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20首

时间:2023-10-13 04:4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婴幼儿# #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20首#】唐诗三百首中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表现出新的艺术和思想特色。唐代诗歌,尤其是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强烈地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无比向往建功立业的不凡生活。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20首。欢迎阅读参考!



1.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一

  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2.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二

  赤壁

  杜牧〔唐代〕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女,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3.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三

  相思

  王维〔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4.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四

  八阵图

  杜甫〔唐代〕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不能制止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5.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五

  哥舒歌

  西鄙人〔唐代〕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译文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敢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注释

  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全唐诗》题下面注释:“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一部分。

  窥:窃伺。

  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指侵扰活动。

  临洮:今甘肃省洮河边的岷县。一说今甘肃省临潭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6.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六

  登乐游原

  李商隐〔唐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古原:指乐游原。

  近:快要。

7.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七

  送别

  王维〔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8.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八

  渡汉江

  宋之问〔唐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9.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九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唐代〕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空山一作:山空)

  译文

  在这秋夜我心中怀念着你,一边散步一边咏叹这初凉的天气。

  寂静的山中传来松子落地的声音,遥想你应该也还未入睡。

  注释

  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一作“邱二十二员外”。

  属:正值,适逢,恰好。

  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丘员外。

10.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十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裴迪〔唐代〕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译文

  归隐山林去到最深处,山峦沟壑要尽情地赏玩。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短暂地游了游就匆匆出去。

  注释

  崔九:即崔兴宗,尝与王维、裴迪同居辋川。

  南山:即辋川南边的终南山,故诗中说他“归山”。

  马上口号:在马背上顺口吟成诗句。《全唐诗》此诗题下面注释:一作“留别王维”。

  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劝友人隐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

11.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十一

  后宫词

  白居易〔唐代〕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湿一作:尽)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译文

  眼泪湿透罗巾难以入眠,深夜前殿合拍的歌声还响成一片。

  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注释

  宫词:此诗题又作《后宫词》。

  按歌声:依照歌声的韵律打拍子。

  红颜:此指宫女。

  恩:君恩。

  熏笼:覆罩香炉的竹笼。香炉用来熏衣被,为宫中用物。

12.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十二

  凉州词

  王翰〔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

  注释

  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13.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十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14.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十四

  金缕衣

  杜秋娘〔唐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一作:须取)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一作:有花)

  译文

  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时期。

  花开可以折取的时候就要尽管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注释

  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惜:珍惜。

  堪:可以,能够。

  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

  莫待:不要等到。

15.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十五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16.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十六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唐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一作:蓬莱)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注释

  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kān):探望。

17.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十七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代〕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准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田舍做客。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菊花。

  注释

  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

  具:准备,置办。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

  邀:邀请。至:到。

  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

  斜(xié):倾斜。另有古音念xiá。

  开:打开,开启。轩:窗户。面:面对。

  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

  话桑麻:闲谈农事。

  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还(huán):返,来。

  就菊花:赏菊的意思。就,靠近,指去做某事。

18.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十八

  山居秋暝

  王维〔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归来,莲叶轻摇知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花草消失,眼前的秋景足以让我流连久居。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笑语喧哗。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19.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十九

  汉江临泛

  王维〔唐代〕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江水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处的城郭好像在水面上飘动,波翻浪涌,辽远的天空也仿佛为之摇荡。

  襄阳的风景天气好,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注释

  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

  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这里指江西九江。

  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浦:水边。

  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20.唐诗三百首有注释带译文 篇二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

  少府:官名。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Lp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