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道今,有多少诗仙、诗圣、名人志士赞颂过那深蓝天幕中的明月。的确,那明月确实值得人们提笔大作。因为它蒙着一层神秘面纱。它那皎洁的月光像一匹宝薄薄的纱衣。整个天空就属它最引人注目,惹人喜爱。
我记得我初学诗的时候就接触到了“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起初,我并不能理解这写的是什么,还说这篇课文写的“缺胳膊少腿”。直到后来在老师的解释下我才明白。原来这首诗讲的是月光照在地上,白白的,好像是地上的霜一样。老师还说,这就是诗的妙处,等我到了高年级就会明白。
时间一眨眼就过了。我接触的诗愈来愈多。描写“月”的诗也如潮水涌来。我装了一口又一口袋却还是装不完。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在一个寂静的森林深处,没有一个人,只有一轮明月陪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读到这,我不由自主的想到小时候的自己也是如此。还天真的以为月亮也有脚。还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句诗不得不让当时那万籁俱寂的情景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这句诗我也能理解,只是它描绘的是一幅难舍难分的画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这一句句诗写得是那么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虽然采用的是不同的格式,是在不同的时间里写的,但表现出来的都是同样的美。
诗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里,吸收诗中的“月”吧!
小学六年级优秀作文:诗中的“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