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高考”落地上海、浙江 考生告别综合科目统考
2017年全国高考进入第二天,绝大多数考场门外又慢慢开始聚集殷切送考的家长,而在上海、浙江,这个上午静悄悄。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后的首批高中毕业生于今年参加高考。今年也因此被称为“新高考元年”。相比其他地区,上海、浙江的高考安排有何不同?新高考,“新”在何处?
高考第一天,语文,数学。第二天,文理综合,外语。这一份高考科目和时间安排,十多年来深入人心。在上海和浙江,新高考打破旧惯例。改革中最为朗朗上口的“3+3”,究竟是什么?前一个“3”,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全国高考期间,两地考生考的正是这三科。后一个“3”,则是三门选考科目,被归入高考前的学业水平考试。在上海市大同中学考点,告别综合科目统一考试的考生们,难掩轻松。
“跟原来的高考不一样了,模式什么的也都不一样了,昨晚也不像中考前还有失眠的情况。”
“以往有4门主科,但今年第一天两门考完后就剩英语考试,所以会稍微轻松一点。”
理科生考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生考历史、地理、政治,这是几代人熟知的高考科目组合。而在新高考的“3+3”中,“文科生”和“理科生”不再是颠扑不破的分类,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选考物理者,可以同时考历史;选地理的考生,也可以再选一门生物。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解释,横跨文理的选考,直接带来横跨文理的选专业。比如说,一个极端的例子,数学系和历史系,如果考生对这两个专业都喜欢,能读数学、如果不能读数学就读历史,这在传统报考志愿的时候做不到。现在新的这一轮里通过选课,就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在中学里,后面的小“3”里选一门物理、再选一门历史,甚至选化学和地理,这样两个专业都可以报。文理不分科,通过这样体现。
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学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学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新高考时代,“学文”还是“学理”的纠结成为过去时。浙江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表示,原来的教学都是统一进度、统一考试,现在是“小鬼当家”,他可以自设目标,自避其短。一旦发现自己有优势,比如说物理学科,或者是化学学科,他就会一马平川。
人生的成败何止在一场考试,这句箴言正被融入高考改革的血液中。对于两地考生,高考状元未必英雄,“两依据一参考”才最终决定高校录取结果。高考三科、学业水平考试选考三科,组成“两依据”,另外一个“参考”,则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浙江省教育厅原厅长刘希平说,综合素质的高低,光老师说了不算,老师和学生共同说了算。其中学生占权重70%,老师30%。
由此获得主动权的不仅是中学。刘希平强调,高校更是这一转变的受益者。学校可以提出,比如,我的专业要求体育必须A类,没有A类就不能报这个专业。
这是一张由“一考定终身”转向“多元评价”的宏大蓝图,要进入心仪大学,仅应付一场高考,显然已不能如愿。注意力分散的同时,新高考究竟能够给予孩子们多少选择?浙江方案给出的答案是,80个。新方案取消批次线,改为按比例分段填报志愿,采用“专业+学校”的录取模式,普通类高考考生可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表示,考生直接按专业填报志愿的结果是,今年只存在“考上”和“考不上”两种可能,“调剂”成为历史。虽然是80个志愿,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讲,真正用到的没有那么多。但是不用像过去那样调剂了,可能录取过程中,学生在专业上面更加能够得到一些满足。
改革无法一蹴而就。例如,浙江将考生排名后按20%、60%、90%的比例分段填报志愿,前20%的考生优先选择,被指是对原分批次录取的“换汤不换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冯成火坦言,这的确是为高考录取方案的平稳过渡做出的设置。社会对于新的招生录取办法,比较了解、理解,能够充分认识;经过几年的磨合,大家对自己的分数以及所在的位次以及对应相应的学校、专业,有个整体的把控情况下,不会出现重大失误情况下,可以取消分段了。
事实上,今天的高考考场,上海和浙江的孩子们并不陌生。高考前的3次选考,每一次都和今天一样,全力以赴。压力当然还有,但潜移默化间,高考两天被寄予的厚望正被一点点卸下、转移。
考生家长董艳觉得没有一种制度是最完善的,只有去适应这种制度,通过新高考可以看到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我之前也并不知道孩子喜欢地理,只有去选择了才知道你适不适合。”
选择里看清方向,摸索中继续尝试。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理解和宽容,也是改革关键一步落地后希望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