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读后感-从《二十四孝》解读“百善孝为先”

副标题:从《二十四孝》解读“百善孝为先”

时间:2024-09-10 02:48: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因为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亲爱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今天©文档大全网就给大家介绍下从《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去解读“百善孝为先”,欢迎阅读!





  一、孝的缘起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哺乳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愤读圣贤。衣帽鞋袜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愤,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妆奁。为儿为女把帐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


  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后来把老字的下半部省略了,就成了现在的孝字。《说文解字》上说,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可以理解为:孩子小时,父母在上面护着,怕风吹着、日晒着、雨淋着;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又背着父母。总之,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十分和谐。把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是25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孔子和孟子的功劳。孔子论孝,一是讲孝的意义。他认为,“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二是讲孝的内容,重点是三条: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敬就是要尊敬父母。如果光养不敬,孔子说,和饲养犬马有何别乎?最重要的,他又提出谏诤。《孝经》第十五章记载: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从前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天下。父亲有了谏诤之子,就不会陷自身於不义。所以,只要有不义之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又怎能说是孝呢?可见,孔子并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则在孔子提出的养、敬和谏诤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


  二、孝道的传承


  孝在夏商时期“由礼入法”,成为人人必须遵循的*规范。到了周朝,孝有了重大发展,确立了“以孝治家”和“以孝治国”的双重职能。《礼记?大学》中说:“治国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东周时,孔子和他的*作《孝经》,对孝这种人类纯洁美好的情感作了系统精辟的论述,把孝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孝道。


  汉朝是孝道昌盛时期。汉高祖刘邦认识到孝对稳定社会的极端重要性,他说:“父子之道,人道之极”,大力倡扬孝道。并将治国方针定为“以孝治天下”,把孝从家庭*观念扩展为社会道德规范,用“忠孝合一”去治国安民,从而使孝文化得到极大发展,成为汉代以后近两千年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汉以后的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把孝道放在极高的地位。很多皇帝亲自向群臣和皇子讲解《孝经》,有的亲自撰写解释《孝经》的文章,有的命人将《孝经》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唐玄宗不但两次亲自注释《孝经》,诏令天下,家家收藏,还亲自书写《孝经》,刻石立于太学。南宋时,宋高宗除将御书《孝经》赐给宠幸的臣子外,又将御书的《孝经》颁发给天下的州学。金元时,规定各级学校都要使用唐玄宗注释的《孝经》。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孝经》是帝王治天下的大经*,极力推行。清康熙皇帝时,刻出“满汉合璧”的《孝经》。雍正皇帝时又规定儒童考试要根据《孝经》出题。乾隆皇帝为敬老大摆“千叟宴”,规模达到三千人。为了倡行孝道,各朝又制订典章法律,对不孝的行为给予严厉惩处。《隋律》、《唐律》都把不孝列为“十恶”之中。清代规定,杀死父母的,不但处以斩刑,还要毁掉其全部财产,连此人的老师和地方官也要受到牵连。在大力提倡和严厉惩处的同时,各朝又进行了极其广泛的宣传活动。一方面是表彰孝子、孝女,对他们的孝行(包括愚忠愚孝)大加宣扬;另一方面是在各种启蒙读物中,普及孝的知识,向儿童、精通文墨者乃至不通文墨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市民宣传孝道。在识字教育的《百家姓》、《三字经》中,在道德教育的《名贤集》、《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中,在对儿童教育的《*规》、《神童诗》中,在对女子教育的《改良女儿经》、《闺训千字文》等读物中,处处渗透着孝道。至于元朝郭居敬编撰的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更是家喻户晓。


  辛亥革命*了封建统治,民国建立。孙中山先生曾说:“国家讲*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当代中国哲学家任继愈先生在《谈谈孝道》一文中说:“‘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是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纵观孝道传承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把孝道捧到天上或踩入地下,都是偏激的,孝道应当回归到公民道德教育的位置上来。万善德为本,而孝道又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从《二十四孝》解读“百善孝为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PrQu.html

微信扫码分享

下载全文
搜索大全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