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精选10首)

时间:2023-05-30 04:44: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婴幼儿# 导语】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婴儿唐诗三百首则是专门为0-1岁的婴儿编写的一本唐诗集,这些唐诗语言简单,情感真挚,能够引起婴儿的兴趣,让他们在早期接触诗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感受能力。®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了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精选10首),让家长们可以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为他们打开中华文化的大门。



1.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 篇一

  相思

  王维〔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

  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相思:想念。

2.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 篇二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注释

  香炉:指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

  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一作“半天”。

3.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 篇三

  寻隐者不遇

  朝代:唐朝|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古诗简介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翻译/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4.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 篇四

  乌衣巷

  刘禹锡〔唐代〕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5.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 篇五

  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注释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6.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 篇六

  出塞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诗简介

  《出塞》,王昌龄的名篇,是边塞诗的著 名题目,被誉为“唐绝第一”,“唐绝压卷之作”。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诗中感悟到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慨叹;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蕴含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

  翻译/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

  1、沈德潜《《说诗晬语》》: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3、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7.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 篇七

  鹿柴

  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jǐng):日光。

  复:又。

8.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 篇八

  江南春

  杜牧〔唐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蒙胧烟雨之中。

  注释

  莺啼:即莺啼燕语。

  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

  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9.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 篇九

  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10.婴儿唐诗三百首0-1岁 篇十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RRK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