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小学语文《舟过安仁》课件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文档大全网的后续更新吧!
【篇一】小学语文《舟过安仁》课件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读、会写本课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写儿童的诗。这首诗中描写了两个十分顽皮可爱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的顽皮可爱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2.教师范读,为学生正音划分节奏,便于更好的掌握诗词。
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解词中的大意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强调学生个性化解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童真童趣:
(1)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明确: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2)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明确: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3)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配乐读,代表读)
2.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
(1)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上呢?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
明确: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
(2)此刻诗人心中又会想些什么呢?又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他也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有趣的事。或许他会加入孩子的行列,使风行船,眼前此景激起诗人心中那颗不泯童心。他对俩小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俩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四)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束课堂。把《舟过安仁》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或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
【篇二】小学语文《舟过安仁》课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篇三】小学语文《舟过安仁》课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图画及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图画中两个小孩的聪慧、顽皮,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把古诗编成故事。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板书:小练笔要求及《稚子弄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牧童》,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顾。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过度:童年捕蝉的经历是那样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师对另一首描写儿童生活诗的回忆。教师背诵:《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伟大的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的有关儿童生活的诗作。是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童心不泯的诗人,他的诗以写田园生活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陆游、范成大。今天他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做了一首诗,是什么情景呢?我们一起看图画。
二、学习古诗
1、看图,说图意。
打开书,看到这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生自由汇报,教师梳理学生一两个关键问题,留在理解诗意时解决
2、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出示《舟过安仁》,要求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2个——男、女读——齐读重点指导“篙”、“棹”的读音及“遮”的写法
3、学习古诗: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1)自学,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
a、理解诗题、词语、诗句。
“舟”、“安仁”指什么、谁的舟?“一叶”、“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学生据诗句说——两个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撑船的竹竿和船浆,却坐在船的中央撑起了一把伞。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学生说不全不强求
b、演古诗,再现情境。
过度:当时杨万里乘舟路过安仁时,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的那叶小船上,你们同桌俩就是诗里的两个孩童,老师就是当年的杨万里,现在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境。要求:有对话、动作。
角色转换:学生用表演来再现诗句的意思。
(1)同桌扮演这首诗的那两个男孩,教师巡视。
(2)选择表演到位的一对同桌到全班表演。
师生配合表演。
老师:我是诗人杨万里。指上台表演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两个可爱的顽童,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学生用动作配合表演: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
老师: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总也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晴天撑着一把雨伞啊!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好两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学生评价表演的孩童:可爱、聪明
过度:如此有趣的一幕,诗人杨万里知道了原因后,为小孩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让我们带着对小孩的喜爱和聪慧的赞赏又一次走进诗里,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情感朗读:读出诗人对这种童年生活的向往。齐读
过度:诗有诗的境界,诗有诗的情感,如果我们带上节奏读,那么会更有诗的味道。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自己读,一边给诗画上节奏再读。
生自由练习读,画出节奏。指名读,抽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节奏
4、背诵: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三、改编故事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画里会有声音,也会有色彩,请同学们把这幅画画下来,不过不是用画笔,而是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看谁的故事写得更生动。
要求:1、写上小孩的动作、语言,能恰当地用上表现人物神态的词语就更好了。如:笑嘻嘻、着急、目不转睛等。
2、字数100字左右,5分钟。
正在阅读:
小学语文《舟过安仁》课件【三篇】06-21
2021浙商银行浙江杭州分行本部社会招聘公告【12月31日截止报名】08-31
2021大学生求职信范文500字【四篇】07-24
语文教研活动总结1000字09-03
村委会五年工作计划怎么写,村委会工作计划范文怎么写07-12
2021年下半年湖北武昌工学院英语六级考试报名时间、资格及入口【9月26日-10月12日】08-25
申请美国投资移民的常见问题06-24
2021年工会主席个人述职报告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