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怎么过才有仪式感,中秋节怎么过更有仪式感?

副标题:中秋节怎么过更有仪式感?

时间:2024-11-07 20:42: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秋节# 导语】我们说传统文化里的一些节日,不仅是有出处,而且还是有一定的教化的意义在里面,不信你可以仔细找找,很多传统文化节日里都是对人伦社会做的一次最为集中的教育。下面是®文档大全网整理发布的《中秋节怎么过更有仪式感?》,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文档大全网!

祭月


  皇家祭月编辑

  所谓“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击鼓奏乐,祭月迎寒的场面。《礼记·祭义》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阴阳关系,祭日于高台,祭月于坑穴。《史记·封禅书》还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即用牛祭日,用羊猪祭月。

  秦汉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继续传承。秦时,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东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专供天子于秋分设坛在夜晚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又曰:“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在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民间祭月编辑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也逐渐流传到中国民间。礼仪式的皇家祭神行为变成了大众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沿续下来。同时,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离秋分最近的满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习俗开始成为乞求月神赐福,男人求功名利禄,女人则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风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描述的是中秋节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而后焚毁月光纸,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动在民国期间仍然风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势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所以现代人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几年来又重新开始出现由官方或民间组织的祭月活动。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孔夫子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庭训。祭祀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在我国传统“五礼”首位的吉礼,就是祭祀天地神灵之礼。

  所以说,祭月活动重新受到重视应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祭祀礼仪是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年清明节祭祀黄帝陵、端午节祭祀屈原、中秋节祭月以及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动,将会成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礼仪。

  祭月仪式编辑

  明清时期祭月仪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祀活动,这也是唐朝后根据“中秋月圆”而发展出的以“家人团圆”为主题的民间祭月活动。

  祭月要持肃敬之心。《论语》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说,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边。祭月前要能够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案前高挂月神像(俗称月光纸),案上放置月饼、祭酒、西瓜(切成莲花状)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汉代又称经坐,即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拜礼,则需在案前铺设跪拜席位。

  家人中选主祭一位(明清逐渐有“男不祭月”的习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但现代祭月可以不考虑明清的这一习俗。另外,为了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主祭之职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担任。习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职责是代表并引领家人行使祭月的礼仪。另选赞礼一位,主导祭月的过程。

  现代中秋祭月,应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心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合。心智到处,却可不拘礼仪的细节。承古却不拘于古,这是现代人祭月应有的境界。

  祭月祝文编辑

  祭月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高声诵读祭文。

  祭文是祭奠和供奉先人神灵时诵读的文章。在传统的祭祀仪式上,一般都采用古体祭文,以延古风,继承古代礼乐制度。

  古体祭文的书写格式,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仅作发语词(可拖长音,示意“开始读祭文了”)。紧接着开篇明义,即言明祭祀时间及祭祀谁,谁来祭祀。

  祭文的主体必须简炼,简明扼要地表达对祭祀对象的缅怀之情,常以回忆祭祀对象的生平业绩为主,或加以感情的抒发。

  最常见的古体祭文是四言句。好的古体祭文,语言押韵。可—韵到底,也可中间变韵。

  祭文结尾用“尚飨(读享)”一词结尾。表示希望祭祀对象来享用祭祀的供品。

  我们为大家提供的祭月文,以古体写成,但求通俗易懂。祭文共分三段。首段歌颂自然界月神的丰功伟绩,以三皇五帝祭祀来显示月神的伟大;中段赞美月亮带给人们的各种文学情怀,其中包括对女性姣美的欣赏、对寂寞的哀怨、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游子思乡的情感,还特别突出了不朽的《诗经》和《离骚》对月亮的赞誉;末段则祈求月神给我们带来好运

篇二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和美中秋,人月两圆。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里,中秋,是一个劳作实践与诗意栖居、况味自然与敦化人伦完美融合的节日,是一个温柔漫溢得最不像农耕节日的节日。月饼里的香气也好、高速路的喧嚣也罢,人伦亲情才是这个节日“C位”上的正咖。美好生活的小确幸,家国两旺的大团圆,叫人眼里有光、让人心里生暖。

  这些年,伴随着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等契机,传统节日文化亦迎来热火朝天的“复活季”。涵养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便是水磨的点滴功夫。2018年的中秋来临之际,各地亦是举办了诸多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广西举办了第十届“我邀明月颂中华”爱国诗词诵读大赛决赛,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到来之际,为民众献上了一场诗词盛宴;比如山东景区在中秋节期间组织了拜月、赏秋、享半价等活动……从社区到学校,从农村到街头,浓浓的文化味、热辣的中国风,在线上线下的普天同乐中,营造出一个仪式感十足的“我们的节日”。

  有关中秋之说,始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亦有人说,“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因此中秋节或是古人“秋报”遗传下的习俗。总之,千百年来,传统的祭祀文化、悠久的农耕传统,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拜月娘、放天灯、纵情对歌、吃月饼等习俗中,承续着中华文明的“合和”之义。中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特别重要的节日,这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有家方有国——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浩荡家风、和睦家庭,是国家和民族的坚实基础。其二,春华秋实。奋斗的新时代,澎湃的新长征,总是先有春日的辛勤耕耘,后才有秋天的累累硕果。所谓“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诸事圆满的朴素愿望,而这,来自于坐享难成、奋斗得福的信仰。或因如此,自2018年起,每年农历秋分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也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篇三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这是中国人的节日,这是最圆满的时分。受中华文化影响,中秋甚至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两岸三地,大江南北,以月之盈圆兆人之团圆,思乡念亲、祭拜祈福,从仪式到内容,从民风民俗到文化遗产——中秋,就这么写满中国故事、传颂中国声音。

  中秋佳节,阖家欢聚。不如,就让我们过个有传统仪式感的中秋节吧。一路沿袭,一路传承,在仪轨仪式中感受赓续不绝的情怀、感念、文化,体验绵延千古的习俗、活动、历程。只是,我们还须记得:据2017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有2.44亿流动人口。他们打拼在外,他们背井离乡,团圆,或者还是个奢侈品。因此,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中秋不仅有月饼,让公共文化服务在节日里有更多作为上的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不能总是停留在网上、怀旧在虚拟空间。

  中秋,应该在实体的欢腾与惦念中,唤醒一代人内心的记忆与美好,完成仪式上的真正“交接”。

中秋节怎么过更有仪式感?.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UO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