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月考试卷及答案_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一月考试卷

时间:2024-07-27 02:52: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真正的梦想,永远在实现之中,更在坚持之中。累了,就停一停,让手贴着手,温暖冷漠的岁月;苦了,就笑一笑,让心贴着心,体味至爱的抚摸;哭了,就让泪水尽情流淌,痛彻心菲也是精彩。选择一条道路,就选择一种人生一种无悔一种执着。阴霾终会荡尽,狞笑终是无聊,卑鄙终会沉寂。®文档大全网高一频道精心为你准备了以下内容,感谢你的阅读与分享!

  【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2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摭(zhí)拾召(zhāo)唤骸(hái)骨依偎(wēi)

  B.眷(juàn)属搭讪(shàn)发酵(jiào)迷惘(wǎng)

  C.静谧(mì)慰藉(jì)挣(zhèng)脱刹(chà)那

  D.方遒(qiú)抹煞(shà)怪癖(pǐ)啮噬(shì)

  2.选出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

  A.廖廓奇诡慈详恪尽职守B.灰烬摇拽斑斓金璧辉煌

  C.商榷沉缅急躁察颜观色D.跋涉妥帖蒙蔽怨天尤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

  C.这是一家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A.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已经明确地认识到,通讯的畅通与否,是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

  B.没有一个人不承认今年农村形式这样好,是落实了党的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的结果。

  C.国庆长假期间,为了确保将旅客送达目的地,我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的200多辆汽车、300多名工作人员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D.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很多民营以及西部边远地区招不到需要的工作人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大学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B.“我国平民本来就没有什么脸可讲,”林语堂先生幽默地说:“还是请贵人自动丢脸吧,以促法制之实现,而跻国家于太平。”

  C.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许多学生写成“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D.诗人说:“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这正可引来描述我突然想起你已是十八岁的心情。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或师焉,或否焉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师不必贤于*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古之学者必有师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选出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师说”中的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类似于现代的议论文,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议论和论证,阐述自己的观点。

  B.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春秋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其门人著有《荀子》。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作有《韩昌黎集》。

  10.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沁园春•长沙》一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下片均侧重写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抒发了诗人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

  B.《劝学》一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以提取靛青色、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C.张洁在《我的四季》中将人生的阅历浓缩在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道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D.《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②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③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④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的生气。

  ⑤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⑥空中还飘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层湿漉漉、静悄悄青黛色雾霭。

  A.③①⑤⑥②④B.③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⑥②⑤④D.①③⑤②⑥④

  二、阅读《师说》语段,回答11-14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皆出于此乎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彼童子之师

  C.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吾未见其明也

  14.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作《师说》以贻之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选段中“其可怪也欤!”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彩,显示出韩愈对他所批判的“士大夫之族”的鄙夷和蔑视。

  B.选文第一段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其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C.选文第二段是在选文第一段“破”的基础上的“立”,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说服力极强。

  D.选文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

  三、句子翻译及诗歌鉴赏(10分)

  16.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分)

  ⑵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分)

  17.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⑴说说诗人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2分)

  ⑵全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18-20题(共8分)

  “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孩子,我希望我们不致有这么令人不愉快的关系。其实,在这“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你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你如何指责这一类的行为,你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在“两代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大家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东东,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你可以在我的书架上找到),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孩子,我从小丧父,没有享受过父爱,也没有机会服从或反抗父亲。但是,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后悔莫及!

  孩子,我可能有许多错误,你也可能有许多错误,可是,希望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我,当你踏进“反抗”的年龄时,能够对你们“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属于你的时代。

  孩子,我真希望你们兄妹,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让我们共享你们的喜乐,分担你们的烦恼。

  18.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把“成熟”、“独立”这两个词加上了引号?(2分)

  19.从所选语段来看,“两代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4分)

  20.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改变“两代的矛盾”?(2分)

  (二)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21-23题(共10分)

  青春之门

  赵东

  ①我是一个喜欢在人家门前徘徊的孩子,无意间看见的小花猫或蓝风铃什么的,都会引逗得我在人家门口默默地望上半天。我的一双眼睛以外永远是一扇门,把自己内心世界与外面的大世界隔绝开来,于是心中就总是酝酿着孩提时代的那种*,于是眼睛就总是贪婪地向门外张望。

  ②从前一直认为那扇门很大,大得连风雨都推不动。那时门里只有爸爸、妈妈、姐姐和玩具熊,一本旧旧的连环画早就翻烂了;一首催人入梦的童谣早就唱厌了;一段关于公主与巫婆的故事早就听腻了……可门却关得那么严,我出不去。只好经常站在窗前,夏天看窗外的白鹭在云里钻来钻去,心儿便也插上翅膀飞出大门;冬天在窗花上模仿各种野兽在雪地中的脚印,每一串脚印都跳到了门外……懂事的时候,我就试图接近那扇门,有时间就与它培养感情,跟它说话,给它唱歌,向它做鬼脸儿……可是不论我怎样讨好,它都不理我,它离我好远呵!

  ③后来,我可能是长大了,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扇门竟訇然地向我敞开了。我一下子仿佛置身于另一个清新的世界。跑呵跳呵,朋友也多起来,调皮的鸟,溢香的花,青翠的山,幽蓝的湖,还有伙伴的友情,对知识的求索,对异性那种神秘而*的爱慕……排山倒海地向我推来。穿越过一段时间的隧道,我终于跨过了这扇既陌生又熟悉的大门。

  ④由小男孩迅速长成个小伙子,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自己的慷慨。那扇绚丽芬芳的五彩门已经被丢在身后了,喜欢在门前徘徊的我,突然像失去了什么,周围是一片空蒙寂寥,于是便发现了自己的孤独。总想把甜密和痛苦都揉进梦里,让一个清丽修长的身影夜夜光着脚熨干我潮湿的情绪:总想把静谧和骚动都捏进指缝,让一个绵软的笑时时眯着眼流入我荒凉的田野。

  ⑤这就是我所踏上的青春的阶梯吗?这样的年龄悄悄地来了,这样的季节悄悄地来了,谁也无法拒绝,谁也无法回避。青春的门应该是属于诗的,它不仅奔流着执著的血浆,还燃烧着热情的生命。清晨,我在它的呼唤中醒来;夜晚,我在它的抚慰中睡去;仅仅是在短暂的瞬间,我便迎来了青春之门,我便告别了青春之门,向人生的又一新领域奋力攀登。仅仅是在短短的路途中,便留下了一生中最多最多的回忆……

  ⑥想停下来深情地沉浸一番,怎奈行驶的船却没有铁锚;想回过头去重温旧梦,怎奈身后早没有了归途。因为时间的钟摆一刻也不曾停顿过,所以使命便赋予我们将在汹涌的大潮之中不停地颠簸。

  ⑦生命不是一张永远旋转的唱片;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故事,从冬说到夏,从绿说到黄;步履是一个载着命运的轻舟,由南驶向北,又由近驶向远……你看到那阳光明媚,金色羽毛升起的地方,矗立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的不分明是一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么?

  ⑧人生就像是小姑娘跳方格格,无论愿不愿,都必须跨过这一扇又一扇庄严的大门。

  21.这篇抒情散文“青春之门”为题,却从孩提生活入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22.作者在抒发自己对青春的体悟时,紧扣“迎来”和“告别”两个阶段交替组织材料,抒发情感,结合③④两段,分析作者在这两个阶段中所抒发的主要感受是什么?(4分)

  23.在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青春也不是一张永远不老的容颜”,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个比喻的含义和用意。(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及名句默写(12分)

  24.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2分)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独立;;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踏实。

  25.请把后面的诗句分别填入语段中的空白处,做到前后语意一致。(4分)

  流浪天下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而归,以家*,“______”(1)。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______”(2)。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_____”(3)。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誓归田园,“_____”(4)。——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③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④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依次填入文中(1)—(4)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26.名言名句默写。(每句1分,共6分)

  ⑴指点江山,,。(*《沁园春•长沙》)

  ⑵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荀子《劝学》)

  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⑷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六、写作(30分)

  27.对手是什么?有人说,对手是要战胜的对象,要想尽办法击垮它;有人说,对手是竞争的伙伴,要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有人说,对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有人说,对手是论坛上的辩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会失去意义……如何寻找对手,如何对待对手,常常关系到人生的成败。

  请以“对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二】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空灵之美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主要是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的影响。老庄厌恶人生,要求超脱尘世的纷扰,通过“虚"“静"的途径,回到那种没有纷争、喧闹的“人间世"。庄子“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可以说是产生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与空灵之美的那种琼澈晶莹的艺术境界,从表面上看,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而实际上,佛道两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空灵之美则恰恰相反,它根植于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奔雷逐电、慷慨悲歌的壮美,又有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优美,还有纤尘不染、玲珑剔透的空灵美。这种空灵美并非是老庄的“虚"“静",佛教的“空”“忘”那样引人飘然出世的“禅意”和“禅境",而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

  空灵美首先因其“空”,所以境界广阔廓大。如张孝祥词《念奴娇•过洞庭》所写,湖草青青,湖面无际,多么廓大的境地!其次,空灵美因其“灵”,所以境界闲淡、琼澈。再次,空灵美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致引起人的情绪的急剧波动,而只能使人感到闲散、飘逸,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第四,空灵美是虚与实、浓与淡的浑然统一。从表面上看,似乎“虚”“淡”与现实生活仿佛是“雾里看花,隔着一层",其实,它又蕴含着“实"的情调、“浓"的色彩,它以空灵的形式包孕着无限丰富的内容。

  空灵美既存在于艺术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南宋画家马远一反以前画家的那种“全境山水”构图,很有选择地从某一角度和局部对画面进行经营,在一角半边中集中画面的物象,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情调。如他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画面上的物象集中在边角,而大部分只是空白或远水平野,给人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空间感。比起郭熙、李唐等人的“满纸山水”来,马远的“残山剩水”具有更为隽永的艺术魅力。自然界的“空灵美”更是俯拾即是,当你漫步于海边,面对着无边的大海,你会觉得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进入一种忘我状态,空灵而超然。空灵可分为时间之空灵和空间之空灵。空间之空灵如前所述,令人觉得宇宙之大、个人之小。时间之空灵则是:岁月冉冉,年华易逝,稚子婴儿,转眼老之将至矣。你会觉得岁月之无穷,人生之有穷。

  由于空灵美具有境界廓大、琼澈的特征,所以,人们在欣赏时,总觉得它的内涵难于穷尽,难于理解。在审美活动中,虽然审美者的意念、思绪、情感注入对象之中,但物我之间的距离终不能全部消失,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只可接近,终难抵达。审美主体只能在大体上把握和感受这种带有朦胧色彩的空灵美,却无法大彻大悟。

  空灵美的审美过程,还是一个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过程。欣赏空灵美之初,人们还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游离于现实之外。随着境界的廓大和意蕴的深化,欣赏者不知不觉飘飘欲仙、超然物外。

  (摘编自《金苹果之谜》)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灵美是与壮美、优美相对的一种美,它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影响,但又明显区别于老庄的“虚”“静”与佛教的“禅境”。

  B.空灵美境界廓大,同时,又是闲淡、琼澈的,另外,它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会给欣赏者以情绪的急剧波动。

  C.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等与空灵之美的琼澈晶莹境界看来相似,实则相反,因为二者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完全不同。

  D.形成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要数老庄要求超脱尘世纷扰的思想和“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空灵美美感与审美主体个人情感体验关系非常密切。当你漫步海边,面对无边的大海,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岁月冉冉,年华易逝,都离不开主体的体验。

  B.在空灵美的审美过程中,审美者和审美对象之间会始终存在着一种距离感,这是由空灵美境界廓大、琼澈的的特征所决定的。

  C.马远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之所以比郭熙等人的“满纸山水”更有艺术魅力,是因为它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与情调。

  D.绘画中的空灵美是因为画家作画时更灵活,更少束缚,可以随意挥洒而产生的,如南宋画家马远只在画幅的一角半边集中画面物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欣赏空灵美的时候,最初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随着意蕴的深化,渐渐进入无我之境,这时,对空灵美就有了清晰的把握。

  B.空灵美虽说离不开“空”“灵",却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无论是时间之空灵,还是空间之空灵都不例外。

  C.空灵美的欣赏对象的内涵总是让人觉得难于穷尽,难于理解,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这就给空灵美带来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D.空灵美的形成是因为审美的对象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艺术美上的空灵美如此,自然界存在的空灵美同样如此。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竑,字公度。正统四年进士。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读弹文未起,王使出待命。众皆伏地哭,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

  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贲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节选自《明史》)

  [注]①狩:巡行、巡视②捽:揪,抓。③坌:聚积,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共击之,立毙立:马上。

  B.内官毛贵……请置诸法置:处置,用……来处置。

  C.王亦以是深重竑重:器重。

  D.从皆伏地哭,请族振族:召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3分)()

  ①竑愤怒,捽顺发呼曰②督毛福寿、高礼军

  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④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

  ⑤竑乃自劾专擅罪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来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竑正直无畏,对*势力毫不惧怕。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5分)

  译文:

  (2)“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辋川闲居

  王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①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寂莫於陵子②,桔槔方灌园。

  [注]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8.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5分)

  答: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孟子•告子上》)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戴望舒《雨巷》)

  (3),不仁;失其所与,;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

  侯德云

  新居比旧居敞亮多了,也雅致多了,这是我和妻子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瓦工和木工师傅们辛苦劳作的结果。住在里面,挺舒服。

  也有不太舒服的时候。每天进进出出,看见放在楼道拐角处的那条长凳,心里就有点不太舒服。

  那条长凳,现在名义上是属于我家的。它原先只是一块木板,木板不是我家的,而是附近一个建筑工地上的。

  这事我看还得从头说起,不然,大家都让我弄糊涂了。

  装修房子一开始,我请来了瓦工。瓦工笑嘻嘻对我说:“东家,你能不能弄块木板来,要厚一点,给我搭个桥,你看我施工不方便。”

  哪弄呢?我犯了愁。我又不是开木匠铺的。

  “喏”,瓦工指着窗外,“你到那儿看看,兴许能借一块来。”

  窗外是一个整天叮叮当当的建筑工地,一座大楼正拔地而起。

  我硬着头皮去了那里,心里惴惴不安。人家能借么?

  工地上有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插进人空中,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块厚木板。足有两米长,两寸厚,稍有点腐,不过载一两个人没问题。我挺高兴,走近一个正在筛沙子的人。

  “师傅,我家装修房子,想借块木板用用,行么?”

  那人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干活。

  我以为他不同意,急忙追了一句:“最多用两天,用完了就还。”

  这次他连头也没抬,仍然干着手中的活。

  我愣了半天,心想,这人是不是有毛病,不如换个人问问吧。

  这一换,就换了五六个人。怪了,没一个跟我搭话的。我有些茫然,这是怎么啦?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蹭了过来,压低了声音说:“小伙子,他们不会跟你搭话的。这活儿,是包工不包料,用多少原料跟他们无关,他们既不能说借你,也不能说不借。你要用什么,拿去就是了,跟谁也别打招呼。”

  我半信半疑,扛起木板,走几步,四处望望。我看见有几个人向我扫了一眼,却没有一个过来阻止的,就壮了胆,大步流星扛回了家。

  想不到麻烦事还在后头。两天后,我又去了工地,还那块木板。我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径直走到老地方,放下木板,对离我最近的一个人说了声:“师傅,这是我两天前借的,现在还给你。”

  那人扭过头,盯了我一会儿,突然放开嗓门喊起来:“我没借你木板,快扛走!”

  我顿时噎在那儿说不出话来。

  那个人的一嗓子,吸引来无数的目光。我看见一个披着工作服的人走了过来。

  “老胡,怎么回事?”披工作服的人声调很冲。

  那个被称作老胡的人就急了:“队长,这人说在工地上借了一块木板,来还。可我没借他,真的没借。不信,你问他!”

  队长就看着我。

  我嗑嗑巴巴半天,也没说出句囫囵话来。

  队长显然有点生气,回头朝那边的一群人嚷:“谁借给他的?”

  “没借。没借。”

  那边零零落落扬起了同一种声音。

  队长白了我一眼:“你是不是弄错了?”

  “我……”

  “扛走吧,扛走吧,别在这添乱。”众人催促我。

  我气呼呼地把木板又扛了回来。心里直骂,真见鬼!

  请来的木工师傅倒乐了,梆梆梆,一阵敲敲打打,给木板钉上四条腿,把它变成一条长凳,派上了新的用场。

  于是这块不知来自哪座山哪棵树的木板,就以一条长凳的方式呆在我家里,直到装修结束。后来,我嫌它碍手碍脚,就搬到楼道的拐角处。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它的最终存在方式,至于它的最终方式是什么,我无法预料,也懒得预料。

  这件事我琢磨过好长时间,最后总算明白了点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

  我曾经把这事说给妻子听,她听完了,就狠狠地用手指点了一下我的脑门:“傻冒,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再借点别的东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冬之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要“我”去弄木板的瓦工,原本就知道到别的工地弄块木板是件很简单的事,所以才提出这个让“我”颇感为难的要求。

  B.这篇作品情节设计精当,有些看似无意的地方很具匠心,尤其是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头,在全篇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C.如果不是那满脸皱纹的老头提醒,“我”就不会遭遇还木板时的种种尴尬。本文实际是借一块木板的故事批评那老头。

  D.“我”去还木板时,老胡说没有借给“我”木板,还着力辩解,对此,队长有些生气,因为他认为老胡说的是假话。

  E.文章结尾说以凳的形式放在楼道里肯定不是这块木板的最终存在方式,意在表明“我”还在等待着把它还给人家的时机。

  (2)文章不以“我”借木板的经历开头,而是从住在新居中的矛盾心情说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我”最后“总算明白了"什么呢?为什么“明白了,就叹一口气”?(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x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规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份”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x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⑴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抓住传主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风貌。

  B.林则徐在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曾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

  C.文章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目的之一是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

  D.文章第三段说:“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目的是突出林则徐的这一功绩巨大。

  E.本文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读者。

  ⑵本文主要是从哪两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除标点不超过10个字)(6分)

  ⑶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⑷林则徐升任两广总督后,曾在总督府衙题写了这样一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告诫人们:只有拥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才能达到“壁立千仞”的境界。你是怎么认为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母亲大学学的是冶金专业,后来一直从事相关工作。陈宁宁从小耳濡目染,明白了钢铁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B.表演《天鹅湖》的演员们,动作娴熟,舞姿优美,对剧中人物的性格有深刻的理解,表演得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D.很高兴有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周末小聚,为了欢迎各位好友的光临,我们略备薄酒,借花献佛,希望各位开怀畅饮!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记者日前从相关会议上获悉,明年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将进一步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严打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B.我们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特点的互联网管理法律和法规,研究非法网站的特点和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的特点。

  C.虽然枸杞子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服用,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的人别吃。

  D.今年3月25日,因为叙利亚没有签署阿盟提出的和平调解协议,阿盟拟定了对叙利亚的一系列制裁办法,包括对叙利亚央行实施交易禁令。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一排精美的纱隔、挂落、飞罩将室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

  ,;中国旧俗,女眷不能在外客前露面,狭窄的北部就是专为女眷而辟。

  ①故布置十分讲究②并严格按制陈设③南部宽敞明亮

  ④家具用材均选名贵楠木及具有天然图案的瘿木

  ⑤供桌左右两把太师椅是上座,专为园主和上宾而设

  ⑥旧时为宴饮会客之处

  A.③⑥①④②⑤B.⑤④②③⑥①C.③①⑤⑥④②D.⑤②④①③⑥

  16.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九篇交流论文的题目,推断出“浙江省第四届长论坛”的主题。(要求:句式工整、对仗;不超15字)(5分)

  《打造强势品牌学校》《校不在老,有特色才行》《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创特色•树品牌•促发展》《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学校特色教育及其支点》《实施品牌战略,培养国际人才》《以新的教学理念创学校质量品牌》《特色就是品牌,品牌就是资源》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坚韧是大伞,助你抵挡挫折的风雨;

  坚韧是暖阳,助你融化困难的寒冰;

  坚韧是云梯,助你攻破失败的堡垒。

  仿写:

  六、作文(60分)

  18、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令人感慨迷惘。尽管世上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可胜数,但是我们的生活从来不缺少美,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会产生令人感动的人与事。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格》、杨绛的散文《老王》亦曾向我们展示了“底层人的光芒”。请你以“总有一种让人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品行”“细节”“情感”“美好”“善举”“操守”等,再写作。

  2.可选择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自主立意,不得抄袭与套作。

高一语文上册必修一月考试卷.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Uh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