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作为全世界华人的期盼,连结起的是一段思乡情,一段全家的记忆,一段属于每个人的岁月时光。更重要的是,春晚建构了全球华人的一份“身份认同”。
而这种身份认同的载体是“晚会”。晚会,把情愫外化、呈现给我们。同时,我们反向支持起了晚会的存在——在身份认同的感召下,一碗饺子,一台晚会,伴着窗外或多或少的鞭炮声,“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晚的节目构成,也是一场“图像的盛宴”。当然,还包括“听觉的盛宴”。
最近一两年,虚拟现实的引入,让春晚气象更新。许多现场观众看不到的虚拟特效,在大荧幕上尽收眼底。在商业模式上,这样的对消费群体的划分,是科学而必要的。
我们为什么看春晚,或许正是因为“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知道,远方的“一家人”,可以在屏幕的媒介下相聚。换句话说,不在于晚会演了什么,而在于和谁一起看;或者说,不在于和谁一起看,而在于和谁同时“看到了”。这样的心理,可以参见深夜“点歌”节目的盛行机理。
今天单从图像的建构上谈谈春晚。
最近在看一部跳跃性思维极强的一部《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里面关于图像的意识形态建构的话题仅仅谈了几页纸。而我,作为“建构主义”的“年轻信徒”,愿意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首先,春晚尽管属于一种“实体”,但电视屏幕,无疑是“图像的”。
因此,如何通过图像等因素(合称多媒体及其他因素)影响受众,成为了春晚策划者、导演、现场转播人员的任务。
如何将“情怀”分解为图像与声音,以及各种形式的“互动”,成为了晚会策划的逻辑任务。或许导演可以不想这么细,但是把各种因素条分缕析,是提高节目质量的手段。这正是学者的任务。因此,额外扯一句,产学研结合,喊了这么久的口号,实在有实施的必要。
那么,建构起了良好的内容,是我们观看春晚的唯一理由吗?显然不是,这是由于这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造成的。额外扯一句,这种提问方式,在引导式采访当中,可以略微应用,效果出奇地好。
观看春晚,基于一种华人的“聚合性”,以及跨年的“仪式感”。
以前文章提到过,要专门讨论仪式感的问题。这里作一点简述。
仪式感的核心,在于“对改变的价值认同”。这是我当下思考得出的不成熟诠释。比如,毕业典礼、春晚这类“仪式”或“有仪式属性的”活动,都是基于一种时点为中心发散开来的“逻辑圆锥”的“价值认同”——重视与怀念。
这是看春晚的第二点理由——维持仪式带来的价值认同。
总结一下,看春晚,一方面是维持价值认同,另一方面是维护文化建构(文化纽带)。而“图像”,是春晚不可或缺的媒介话语。多媒体配合下的图像建构,构成了一种华人界的“强联系”。
让我们一起跨年吧。
诸位,提前预祝新春快乐。
正在阅读:
我们为什么看春晚作文01-30
2024年3月湖南ACCA报名时间:2023年11月7日开始10-18
(甘肃)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年6月英语六级报名时间及报名条件04-07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03-01
2018年5月贵州商务英语报名时间:1月15日-3月20日04-10
神奇的拍卖会作文500字05-28
辽宁2020年资产评估师考试成绩查询时间:10月26日10-21
典藏版儿童感恩故事大全【四则】06-06
广东广州市德慷电子2017招聘启事07-25
小学六年级英语手抄报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