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2-09-16 08:3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能力训练# 导语】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的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下面是©文档大全网分享的孝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1.孝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文中的“争”同“诤”

  这一章书,是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说明谏诤之重要性。列为十五章。

  译文:

  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孝道,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请问为人子的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以说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古时候,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天子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天下;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诸侯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国;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大夫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家;士人若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则自己不会失掉美好的名声;如果父母有能够坚持真理、劝谏父母改过的儿女,父母就不会做出不道义的行为。假如父母有不义的行为,儿女不能够不劝谏。如果一味顺从,这是陷父母于不义。如果父母、领导、朋友有不道义的行为、不正确的观念,我们就要劝谏。一味盲从父母的号令,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感悟:

  假如父母、领导、朋友有不道义的行为、不正确的观念,我们就要劝谏。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领导、朋友如果有不正确的观念,我们要及时给予纠正。但这种纠正我们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用对方能接受的语言沟通。

  沟通的方式很重要,想想我们平时跟孩子的沟通,为什么我们感觉都是为了孩子好的语言,孩子不愿意听呢,以至于关系搞得很僵;为什么我们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孩子却感受不到呢?

  想想我们的沟通方式吧,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而不是我们以为的。

  生活就是大炼厂,在生活中修 炼,跟身边人修 炼,把理论落地,当双方沟通都很舒服的时候,我们修 炼的层次也就上升了。

2.孝经著作介绍

  《孝经》,以孝为中心,为历代儒客尊崇,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 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3.《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4.《孝经》中的10句至理名言

  1、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

  出自《孝经·六本》载孔子语。下人,居于人之后,谦让。如果富贵了还能尊敬别人,什么人还会不尊敬他呢;如果富贵了还能关爱别人,什么人还会不和他亲近呢!

  2、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出自《孝经·圣治章》。天地万物,人最为珍贵。人类的活动,没有什么比孝更重要的了。

  3、父子之道,天性也。

  出自《孝经·圣治章》。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是人类出自上天的本性。

  4、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出自《孝经·圣治章》。悖:违背。不去尊爱自己的父母,而去尊爱别人,这种行为就叫违背伦 理道德;不敬爱自己的父母,而去敬爱别人的父母,这种行为就叫做违背礼法。

  5、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出自《孝经·纪孝行章》。孝顺的子女,侍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会对竭尽全力的对父母恭敬;在饮食方面侍奉父母,会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奉养。父母生病了,会忧心忡忡地去照顾,;父母去世了,会带着悲哀的心情去料理后事;对已经身故的父母祭拜,要保持着端庄严肃。

  6、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的出发点啊。

  7、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人的身体,毛发与皮肤,都是父母给与的,不敢轻易的损毁伤残,这样做,就是实行孝道的开始啊。

  8、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人活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在后世扬名,从而使得父母显赫荣耀,这就是孝道最终的目标。

  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出自《孝经·天子章》。能够亲近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能够尊敬自父母的热,就不会怠慢别人。

  10、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出自《孝经·谏诤章》。争:同“诤”,直言诤劝。有志之士会之言劝谏他的朋友,自己的美名九不会消失;当父亲之言劝谏自己的子女,就不会是自己陷于不义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WA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