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_沃勒斯坦《现代世界解释体系》读后感

副标题:沃勒斯坦《现代世界解释体系》读后感

时间:2024-06-28 06:2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后感# 导语】读书若水,川流不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文档大全网为您整理了多篇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文档大全网!欢迎您的阅读与关注!





  《现代世界解释体系》读后感篇一


  书中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一个不平等体系,现代世界体系从诞生的时刻起就已经通过劳动分工把各个国家固定在一条商品链上。在这条商品链中,国家被划分为中心、边缘、半边缘的三层结构,是一个不平等的体系;同时,这条商品链确保了剩余价值总是流向中心区,确保了三层结构国家发展的不平等,使不平等制度化。因此,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不平等体系。联系现实世界来说,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繁荣,无疑是中心区,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半边缘区,那么混乱落后的非洲以及一些南美国家则是边缘国家。


  以美国为例,作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是同时在生产,销售和金融三方面都由于其它国家的霸权国家,作为商品链的顶端,美国从半边缘区和边缘区获得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美国依靠本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加工其它国家无法生产的商品,从而谋取巨大的商业利益。例如美国的苹果公司,通过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及边缘国家的原料为其公司生产昂贵的苹果电脑和iPhone手机,但是美国始终掌握生产的核心技术,到头来半边缘和边缘国家牺牲了本国的环境却获得了商业链中极少的利润。通过这个不平等的体系,导致了剩余价值总是流向中心区,最终导致世界的贫富两级分化。


  中国作为后进的国家,应该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的人口素质,从而改变在商业链中的低端位置,从半边缘国家逐渐提升为中心国家。


  《现代世界解释体系》读后感篇二


  1中国在郑和之后何以没有大规模的继续扩张海上探险,如葡萄牙所作的那样?一种观点认为这与中国人的世界观有关,因为中国人认为自己就是世界(天下),而缺乏对蛮夷进行殖民的需求,只需万邦来朝即可。而儒家官僚对有生理缺陷的太监郑和的憎恨,也可能导致了郑和在初期探险取得巨大成功后,不能继续。而海外探险使国库吃紧的理由恐怕是站不住的,因为海外殖民可以获得大量的利益。而郑和事实上进行的贸易并不是亏损的施舍。


  另外的解释集中在外敌干扰上,例如蒙古游牧民族的威胁增加,1421年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也反映了对北方的重视。东面的倭寇也分散了朝廷的注意力。而穆斯林商人在印度洋上对中国的排挤也造成了郑和的压力,可能促成了中国未继续海上探险。


  这些因素都可能相互作用,但沃勒斯坦并不满足于这些解释。他提出中国由于农业生产发展,因此在实际上为了回应人口增长的压力,不断向内扩张,而广袤的土地恰能满足这种扩张。因此对海上探险的需求并不如葡萄牙这样的欧洲小国来得大。另外重要的是韦伯指出的俸禄制与封建制的不同,中国的世袭俸禄制实际上成为维系帝国的保守制度,成为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的障碍。这成了海上贸易的制度性障碍。因为俸禄制本质上是反探险型企业家阶级的兴起的,尤其是这些“企业家”还是在官僚系统中掌握很大权力的太监阶层时,这种反对就更甚了。


  而我则认为由于太监不能生育,也许在扩大自己的势力上更为激进,而无法顾及那种较长期的代际传承和转移,这也加速了儒家官僚对太监抢夺人才的不满。儒家官僚也试图培育自己的势力,或者说想既有权又有钱,但这种要有钱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化却与俸禄制格格不入,所以儒家官僚其实是希望能在自己的掌控下来实现“资本主义化”或现代化。但这却与太监集团的势力壮大之间起了冲突。于是他们利用王阳明带有个人主义色彩的理论,来攻击实际上贴近朱熹思想的太监。个人主义色彩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典型思想特征,而朱熹则被认为是正统的卫道士。而太监们借助学习朱熹实际上是为了提升知识和人力资本,然后净身入宫来获得权力。这一理论结合皇帝对郑和影响力的警惕,促使停止了郑和的冒险,是一种能够被人接受的合理猜想。


  2西欧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特征是经济决策面向世界经济体这个整体,而政治决策则主要是有世界经济体内有法律控制的国家(民族国家,城市国家,帝国)做出的。西欧的发展得益于劳动分工与农业的商业化。中心区的商业化程度与劳动分工程度都远远高于边缘区,而半边缘区则处在中间的连续状态,边缘区会趋于单一劳动,尽管并不全然是一种劳动力。关于商业化与劳动分工的思想与亚当•斯密如出一辙。


  3国家统制主义


  绝对王权在西欧的兴起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同时出现表明:一来王权及扩大的官僚国家机构得益于商业的扩张和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二来国家本身就是经济体里的“企业家”。至少从16世纪到18世纪,国家在欧洲世界经济体中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


  沃勒斯坦显然不同意熊彼特对国家在经济体中的作用的反驳。熊彼特并不认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了所谓企业家的角色,即便奢靡的宫廷生活不派生出诸多的需求,也会存在其他对农户产品的需求。但沃勒斯坦反问,为什么不从农户多生产剩余产品是为了应付纳税呢?因为毕竟在16世纪欧洲农民还不是全然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的。


  王权为了对抗贵族,出售官职,尽管短期内能获得好处,在长期要付给官员更多的好处。官僚会吃掉岁入,导致国家陷入财政赤字,欠下国债。因此王权便会运用手段,让官员可以“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成功维持这种制度。因为国家一旦没钱,就可能陷入王位更迭的问题。不过国家慢慢发展出通过国债来避免这个问题。而且如果官职可以卖,雇佣兵制度似乎也就不难理解。军队的商业化一旦开了头,相关的产业就会被极大扩展开来,例如军用食品供给就变成了很大的生意。


  只是为了维持稳定和获取合法性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或许维持稳定的统治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妥协。


  从现代世界体系的经济部分来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承担不同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采用了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例如中心区更多是雇佣劳动和自雇农,而边缘区倾向于封建制和奴隶制,这些也造成了不同区域的获利是不均匀的。从政治部分来看,由于国家在世界经济体中扮演了重要的企业家角色,因此中心区的国家中央集权化程度,其国家能力也相对。这通过王权的绝对化而实现。售卖官僚、雇佣军、以及宗教上的君权神授,都成了王权绝对化自己的手段。而国家的统制则是通过强调“民族主义”来实现。


  4为什么西班牙边缘化了


  这样西班牙的衰落似乎也可以理解了,因为其官僚机构不强大,未能支持起强力国家机器有效参与经济。所以西班牙先成了一个半边缘国家,继而成为一个边缘国家。这样大致可以通过研究农业是否商业化、官僚机构效率高低、商业通过何种途径发展、以及宗教是否有利商业和民族主义来看待经济中心区域的转移。


  5日不落帝国的兴起


  巴林顿•摩尔,亨廷顿和沃勒斯坦对英国的分析基本一致,都是农民在农业商业化的过程中被剥削,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乡绅与贵族势力达成了倾向于一起对抗王权但又有内部竞争的平衡,最终引致民主政体,国王的权力则被严格限制在了一定范围,几乎没有实际的权力。资产阶级的兴盛推动了农业、工业和贸易的发展,最终使得英国成为了西北欧世界经济体的中心国家。而法国的资产阶级要略微软弱,按照沃勒斯坦的说法,没办法出一个克伦威尔,因此法国最后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现代化,都未能将法国带到世界经济体最中心的位置。


  6世界经济体系内外


  那么到底要怎么判断哪些区域是在世界经济体系内,而另外一些区域不算在内呢?并不是看贸易量大小而定,而是看是否属于整个劳动分工中的一部分。世界经济体中的边缘区主要生产低级商品,其劳动报酬也相对比较低,并且趋向于单一的劳动分工,而生产出来的商品多为日用必需品以供给给中心区和半边缘区。而世界经济体之外的区域与一个已知的世界经济体的交易,基本上是贵重物品的贸易。


  沃勒斯坦是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使用分工一词,例如还包括地理上的不同。如果按照斯密和李嘉图的看法,即便是贵重物品的贸易,也可能是出自分工的结果,同时反过来会加强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生产贵重物品,例如金银器,貂皮,以及优质丝绸制品,对于出口国而言,都加深了出口国的专业化分工程度。而且如果一个国家乐意生产和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至于是贵重物品还是日用必需品对加强分工程度的作用更大,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看法。只是相对而言,从事贵重物品生产和贸易的人数及行业所能带来的就业,可能不如日用必需品,因为前者并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7结论


  现代以前的世界经济体多半变成帝国,最后走向崩溃。之后进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这一体系却得以长久发展,理由是不存在统一的政治体,而是存在多个政治体系。因此,沃勒斯坦认为将资本主义看成政府或国家在其中不起作用的观点(意指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不成立的,资本主义只不过是意味着经济因素在比任何政治实体能完全控制的范围更大的领域内(比如说一个世界经济体)发挥作用。


  根据分工迂回程度、国家机器的实力以及文化的完整性等因素,世界经济体可以分成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半边缘区在世界经济体的功能上不可或缺,但其政治上可能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未能成为中心区。


  《现代世界解释体系》读后感篇三


  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对我们有这样一些启示:首先,按照依附理论论者所开的割断与发达国家联系、独自发展的药方是不行的,东亚各国及地区相对于作为“中心”的发达国家而言是处于“边缘”的,但它们毕竟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先后崛起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也证明了:按照沃勒斯坦所讲的道理,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后,虽然我国接受的是世界体系“中心”的不平等交换的结果,但是我国毕竟发展起来了。其次,每一历史时期的世界体系积累周期的对外扩张,划分为物质扩张和金融扩张两个阶段。对我国来讲,21世纪初,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级阶段。随后,就面临产能过剩问题,除了要重视科技创新之外,就要更重视金融资本的运作,而资本只有流动时才有价值。近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将秉承“开放的区域主义”,为持有股份的我国和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其三,在一个生产过剩的世界,过度积累产生过量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通过两种方式摆脱过剩的状况:一是通过跨国公司把资本输出,在边缘、半边缘的国家寻找廉价劳动力,达到进一步增殖的目的;二是资本流入军事工业,进行武器生产,用战争的方式度过生产过剩的危机。美国就是通过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开了全世界的贸易门户。我国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但是我们不能不加强国防建设。其四,世界体系的发展周期长波每40~50年重复一次,每一周期的停滞期都给世界体系中生产格局的重组提供机会和动力,并为下一周期的扩张做准备。周期性节律不仅使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发生相对的位置变动,而且也提供了世界体系长期发展趋势的基本动力。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永远不会称霸,但要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再度辉煌,就必须把握好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重视的是外部结构的作用,对每一个国家内部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鲜有研究。而且,它关注的是经济在世界体系中的作用,对政治、文化因素的作用比较忽视。所以,在参考借鉴他的理论的同时,我们更应学习、研究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中华文明建设,上下齐心,把我国自己的改革发展越搞越好,这样才能在世界体系中立于不败之地。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解释体系》读后感.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XD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