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副标题: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时间:2022-05-19 08:32: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 导语】 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今天©文档大全网高一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1.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重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学习重点】力的概念、重力产生原因

  【知识回顾】

  一、力

  1.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点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1)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2.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0时,E2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能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会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

  (三)会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四)会设计表格并用表格处理数据。

  (五)会用v-t图像处理数据,表示运动规律

  (六)掌握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语音描述运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一)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某种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经历实验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调整。

  (三)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体会实验的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培养根据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探究目的:

  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猜想】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有几种可能:

  变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变化等。可结合速度图象描述猜想。

  【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提示如何测量出不同时刻的物体运动速度;最后确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学生活动】实验过程:

  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过程与方法

  (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

5.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要描述物体的运动,首先要对实际物体建立一个最简单的物理模型——质点模型。由于运动的相对性,描述质点运动时必须明确所选择的参考系。为了准确的、定量的描述质点的运动,还要建立坐标系。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知识,教材中逐步展开这些内容,最后介绍XX。本节介绍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不仅是这一章学习的基础知识,也是以后力学各章学习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有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了参考系的概念,但理解不够深入。对于坐标系只是在数学中进行了学习,还没有被应用到物理问题的解决中。初中学习了的概念:参照物、机械运动。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条件,知道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运动是相对的。

  (3)知道在描述运动时建立坐标系的重要性,并能根据物体运动情况建立合适的坐标系。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学研究的理想化方法。

  (2)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学会灵活选取参考系。

  (3)学习用坐标精确描述物体的运动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静止是相对的。

  (2)初步认识物理研究的基本思想,明确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点

  质点概念的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和坐标系的建立。

  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五、教学难点

  理想化模型——质点的建立,及相应的思想方法

  教学策略:通过问题的讨论,在原有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拓宽,达到认知的螺旋上升,攻克难点。

  六、教学方法

  1、教具

  两端带小球的木棒、CAI课件

  2、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启发、讨论、讲解、练习并辅以多媒体等综合教学法

高一物理上册教案范例.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XJ9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