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3-02-08 23:0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 导语】高中语文高考的时候主要的考点就是平常背诵的古诗和阅读、作文等,只要同学们认真的背诵喝长积累知识点,就能掌握好语文,©文档大全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三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 篇一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高三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 篇二


  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3.高三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 篇三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32、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37、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空虚。

  38、尸位素餐:空站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40、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高三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 篇四


  生:同“性”资质,禀赋。名词。“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动词。“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标志,记号。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食:同“饲”;喂。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粪便。名词。“然与

  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动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词。“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说高兴,愉快。形容词。“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说:同“悦;高兴。形容词。:“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说:同“悦”;愉快。高兴。形容词。“而民说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词。“死者太半。”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猎。动词。“今王田猎于此。”

  帖:同“贴”;用标签标出。动词。“不用,则以纸帖之。”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涂:同“途”,道路。名词。“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涂:同“途”;道路。名词。道路。名词。

  土:同“仕”作官。动词。“重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

  橐:通“托”;托付,委托。动词。“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顽:同“玩”;开玩笑。动词。“我又不同你顽。”

  亡:同“无”;不,副词“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亡:同“无”;不。副词。“亡何国变,宁南死。”

  亡:同“无”;没有。副词。“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亡:同“无”,没有。副词。“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副词。“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罔:同“网”;罗网。名词。例句中作动词,即张开罗网掳捉。“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惟:通“唯”;应答声。象声词。“伏惟启阿母,今若道此妇,终老不复取!”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先生乐游。”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文:同“纹”纹理。名词。“其中多斑文小鱼。”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无:通“毋”;不要。副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希:同“稀”稀疏,少,罕见。形容词。有志乎古者希矣。”

  希:同“稀”;稀少。形容词。“鼓瑟希,铿尔。”

  熙:同“嬉”;欢乐,快乐。形容词。“其余则熙熙而乐。”

5.高三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 篇五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

  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

  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

  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

  12.卒起不意(通“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Xiq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