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导语】课件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化为准。好的课件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课件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由®文档大全网为大家带来初二《星星变奏曲》课件,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1.初二《星星变奏曲》课件
一、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作者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诗在诗歌技艺、创作手法和诗歌主题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语言清丽流畅,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2、揣摩语言,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策略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促进学生的理解。
2、学法: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的制作,朗读材料的准备,学案的制作,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自主学习。
六、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新课。
(二)课堂讲授
1、作者及朦胧诗介绍
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 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2、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诵磁带,自由朗诵,并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①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②两小节诗有什么特征?
诗节基本对称,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③诗中用哪些东西象征美好的世界?有用那些东西象征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样有什么好处?
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诗歌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
3、问题探究,交流合作。
①如何理解“变奏曲”?这首诗为什么以“星星变奏曲”为题?
明确: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究)
②“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句运用了什么什么修辞?颤抖一词在句中有何含义?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③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明确:“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④“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⑤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⑥“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4、拓展延伸
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模仿诗歌的语言,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学生借用诗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模仿诗歌语言,表达心中的各种祈盼。
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乐,谁还需要去搞笑,谁还会四处奔忙寻找遥远的妙方,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孩子像天使般快乐地在花丛中,走来走去。
5、课堂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6、布置作业: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朦胧
2.初二《星星变奏曲》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知识与技能)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过程与方法)
4、让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文 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开创朦胧诗派。这些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 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3.初二《星星变奏曲》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文朗读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
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 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 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二、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教师明确:《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三、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
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四、课堂小结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初二《星星变奏曲》课件【三篇】.doc正在阅读:
初二《星星变奏曲》课件【三篇】08-07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各分数段人数统计表-蒙授音乐(蒙授音乐统考成绩)12-25
2017年青海会计从业资格报名网站:青海会计信息服务平台10-06
梦里花落知多少作文01-31
猜猜他是谁的作文三年级上册300字06-14
2023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第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公告01-14
2018年6月大学英语六级仔细阅读练习题:CampusLife05-22
故事新编作文1000字05-14
2019政府办运动会解说词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