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说课稿范文5篇

时间:2022-06-21 03:52:0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导语】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精选高中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序言”单元。《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很好的材料。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本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根据高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学生写作散文的实际,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习分析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

  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态度。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②通过分析“胡同文化”的典型意义,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三、教法分析

  1、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三个步骤。

  2、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课的学习以能力培养为主,为了集中紧凑、提高效率,未使用多媒体课件。

  3、具体操作:

  ①立足课文,点拨导思;

  ②重点内容,讨论演板;

  ③点评诵读,领会情感;

  ④延伸迁移,分组讨论。

  四、学法分析

  1、学生现状:

  高一学生具有阅读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 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学法指导:

  ①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

  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

  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内涵,品情感,养练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分析

  1、知识习得

  ①解题。

  分析“胡同”和“文化”的词义,理解“胡同文化”在课文中的具体含义。

  ②分析理解“胡同”的特点。

  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学生讨论归纳,明确:正、俗、多、静。

  ③概括胡同里的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学生阅读讨论,将结果演板,教师小结明确:安土重迁(居住心态);过往不多(人际关系);易于满足(生活态度);不管闲事(政治态度);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④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

  明确:封闭;忍。

  2、拓展延伸

  此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及思维的成果。

  ①“封闭”的实质:民族心理的反映。比如“长城”、中外文化上的差异。

  ②“忍”的实质:民族性格的缩影。比如:中国人的谦逊、一些俗语。

  ③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态度:批判中带有伤感。

  3、迁移训练

  课堂上讨论分析武汉“热干面”文化的内涵;课外写一篇关于广州“凉席”文化的作文

  六、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1、化繁为简,重点突出。教材的处理,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2、板书简洁,钩弦提要。

  胡同文化(汪曾祺)

  胡同市民文化

  正安土重迁(居住心态)

  俗过往不多(人际关系)封闭(民族心理)

  多易于满足(生活态度)

  静不管闲事(政治态度)忍(民族性格)

  安分守己(处世哲学

  3、培养能力,注重应用。

2.精选高中说课稿范文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 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习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作者简介。

  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进行结构上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本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作者与康桥的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较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诗中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筛选了以下几个将离愁写得黯然销 魂的诗句,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把握本诗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基调,以突破教学难点:

  课件展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七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配乐试背全诗,再次整体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第八步: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诗《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后作业: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四、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3.精选高中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是“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并存在着电离平衡。要求学生在已经学过化学平衡理论并了解电解质发生电离和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电离常数的知识,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学习这部分内容也为后续学习水的电离、溶液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奠定了知识基础。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一谈我所教授的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有关电解质、化学平衡的知识,为本节课认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一个可逆过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知识属于化学原理性知识,理论分析是研究、阐述理论问题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对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也很有帮助。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了解电离平衡常数,能用电离平衡常数解释有关离子浓度的问题。

  2.通过对电解质概念的学习,了解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理解化学平衡原理对电离平衡的指导作用,了解平衡的思想与方法。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物质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了解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关系。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培训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同时考虑到化学原理性的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我的课堂中,我还应用了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的三个环节来展开:分别是导入部分、新课讲授、小结作业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里我会结合学生必修中所学知识提问:什么是电解质,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从而引入本节课。

  这一导入方式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既能做到让学生回忆原来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对于新知识并不感到陌生,符合教学中“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原则。

  环节二:新课展开

  这一环节中包含有以下的几个知识点: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电离平衡常数。我会依次展开这几部分的教学。

  我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盐酸强,除了浓度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以下实验:测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的pH值,对比与镁条反应的现象有何不同。在学生进行了测定、观察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我会提问溶液的pH值的大小与溶液中的哪种离子浓度有关,镁条与酸反应实质是在与其中哪种离子发生反应。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即可发现,浓度相等的醋酸、盐酸中,H+浓度并不相同。在这里我会提出这是因为HCl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醋酸不完全电离,溶液中是分子、离子共存的,引出强弱电解质的的概念,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4.精选高中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分析

  《财政收入与支出》是第三单元财政的内容。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百姓生活保障,还是国家的政治活动,经济文化建设,都需要依靠国家提供的财力,因此,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国家收入的分配使用有什么作用?这是本课要向大家介绍的有关国家收入分配方面的知识。教材着重分析了三个问题:第一是财政收入与支出,属识记层次;第二实际财政的支出带来的作用,属理解层次;第三是财政收支关系,属分析,理解层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财政、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含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种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的、全面的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正确分析、观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三、说教学重点

  理解财政支出和财政的作用。把这两个内容作为重点的依据是:学生在正确认识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基础上,增强学生国家观念,培养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四、说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财政收支平衡问题。把这个内容确定为难点的依据是涉及的观点多,易混淆;涉及辩证联系多,难把握。对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来说,要很好理解和掌握这个内容无疑很难。

  五、说教学方法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教师启发、引导、讨论、练习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学生自学主要运用于内容较浅,学生容易读懂,《教学大刚》只要求识记的知识,力求用较短的时间快速达到学习要求,为重、难点教学留有余地。教师的“讲”对于把握概念、理清思路、弄清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抽象的理论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使其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有赖教师的“讲”。学生的“议”适用于对知识要求难以理解的问题。为达到检查教学效果的目标,及时巩固知识,有待学生的“练”。采用读、讲、议、练相结合的方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说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如下思路:1、自学思考问题的思路;2、辨证思考问题的思路;3、分析实例问题的思路;4、运用教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七、说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图表等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八、说教学内容及程序

  本框教学过程安排如下:出示图表,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学生自学;教师提问,反馈信息;重点讲授,寻求突破;课堂讨论,教学深化;学生总结,教师归纳;目标检测,矫正补救;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具体来说,如何实施教学呢?

  (一)导入新课:

  出示长沙地铁工程修建图片,地铁工程预计总投入是221亿元。地铁工程建设耗资巨大,只能由国家出资兴办,国家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收入,才能保证其各项职能的顺利实施。由此引入新课。什么是财政?政府的资金通过什么形式和渠道来进行筹集的?除此之外,政府还有哪些方面的支出呢?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学习了这个框题,就可以解答这些问题。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抓住了学生求知心理,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后面的课上来。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学目标(略)

  2、学生自学课文P135-142

  3、出示自学思考题(略)

  4、教学步骤:

  ①进入第一个教学内容:什么是财政?这部分内容知识深度较浅,可读性较强,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自学、阅读、归纳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含义,适当点拨,这样,很快达到目标,过渡到第二个教学内容。

  ②进入第二个教学内容:财政的收入。在讲授时,多媒体出示图表和材料、实例。采用讲解法,举例式、启发式、归纳式教学法进行归纳小结,从而使学生理解财政收入的四大渠道,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样就过渡到第三个教学内容。

  ③进入第三个教学内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这是教学难点。讲解时采用图表法,讨论式、归纳式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得到知识,学生接受容易,并学会了辨证的思维方法。由此过渡到第四个教学内容。

  ④进入第四个教学内容:财政的支出及支出所带来的作用。在讲授时,多媒体出示材料、实例。采用举例式、归纳式教学法进行归纳小结,从而使学生理解财政的支出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五大类型。并就这五个支出分别归纳出其作用,教师在此时要总结与分析与上一课时财政作用的异同。这样就过渡到第五个教学内容。

  ⑤进入第五个教学内容: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采用讲解法,举例式、归纳式教学法进行归纳小结,从而使学生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尤其是财政赤字时国家的政策要结合时政分析。

  5、总结新课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知道了财政收支的具体途径和用途,以及要保持财政收支赤字等常识,认识了财政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总结,使学生再次重温本节课所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理清知识结构。同时,达到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目标的要求。

  6、目标检测,矫正补救。

  幻灯投示检测内容,边讲边练,这种教法不仅达到检查教学效果的目的,而且便于学生在检测中查漏补缺,及时巩固知识。(目标检测题附后)

  7、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结合当前金融危机,试分析国家的4万亿该如何分配和使用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简要说明理由。

5.精选高中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材是高中一年级田径教材中投掷类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力量和投掷能力的运动项目。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大部分同学在初中时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体会推铅球,不限制投掷动作与方法,激发学生对铅球的兴趣。因为是第一堂课,我使用实心球来教学,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及身体的协调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握、持球的要领,根据男女学生的差异而区别制定,并使80%的学生初步掌握侧向原地推铅球的动作要领。

  3、情感目标:本节课可结合铅球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听从指挥等优良品质的培养。通过合作性学习,体验推铅球的乐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动作路线及蹬地、转体动作的连贯性。

  2、教学难点:最后出手拨球的动作技术。

  四、场地器材

  在课前提前安排和布置好场地,画好标志线(要和学案上统一)既节省上课的时间又可以避免以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本次课所需器材:实心球。

  五、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分组练习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法:根据课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

  (1)讲解法: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

  (2)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去感受和掌握基本动作技术。

  (3)讨论、纠正法: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程序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来进行。

  (一)准备部分:(10分钟)

  1、在集合整队、师生问好等正常的课堂常规后,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宣布本节课目标任务,特别强调注意安全的要求,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任务,接下来进行队列、队形练习,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同时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

  2、准备活动:为了使学生身体机能从安静状态逐渐过度到工作状态,在准备活动的开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蛇形跑,然后有针对性的做几节徒手操,特别是手指、肩、腰、膝、踝必须活动开,使得学生各主要肌群、韧带等充分伸展。最后安排俯卧撑(注意男女区别),男生10个正规俯卧撑,女生5个俯卧撑,为基本部分新授课的教学做铺垫。

  (二)基本部分:(30分钟)

  将人数分成四个小组,选出自己的小组长。一开始教师对学习练习过程做一下要求:

  安全问题:必须统一投统一捡,不可随便乱跑,不可乱穿组,出现危险事故。

  分组练习:组长组织大家站成一排,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我将本部分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步骤:

  1、教师讲解投远的原理及简单的方法,要求体现远度,不限制投掷的动作,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可以相互讨论和模仿。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体会投掷的原理和的投远动作。

  2、教师先让学生徒手练习原地正面推球与瞪地、转髋动作,然后将瞪地、转髋与推球协调结合的徒手练习。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示范、提示,让学生掌握正确动作的表象和基本的动作概念,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动作要领和用力顺序。

  3、学生练习原地正面推实心球,体会正确的推动作,解决蹬与推协调配合的问题。

  4、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掷远的方法,并让学生相互进行比较和评价,目的是引出简单而有效的掷远动作(原地侧向推铅球),为以下教学作好准备。

  5、根据以上几个练习情况,最后让学生练习原地侧向推实心球,让学生相互间提示、纠正最后推的动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进行引导和个别指导,对相对比较集中的错误动作进行集中指导,并让动作比较正确的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相互间评价。目的是通过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把实心球掷的更远,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

  教法:

  (1)教师简单介绍投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握球的手型及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完整动作。

  (3)学生进行原地正面推球与瞪地、转髋动作的徒手模仿练习。

  (4)学生二人一组做蹬地、转髋的徒手练习。

  (5)学生练习正面原地推实心球。

  (6)教师巡回指导,并随时纠正错误动作。

  (三)结束部分:(5分钟)

  (1)组织学生做放松活动。组织形式:闭上双眼,想像——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你坐在草地上,闻着花草的芳香,舒适极了,身心放松,放松,再放松……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2)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较弱的给予鼓励。

  (3)安排学生收还器材。

  七、预计课的效果:

  本节课的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40次/分;运动密度为35--40%;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Ya7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