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 导语】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以下是©文档大全网为您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课文说课稿》,供大家查阅。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珍爱自然。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写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故事,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好大一棵树》。
2.#初三# 导语: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们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自由自在,但是这一切在慢慢离我们远去。有那么一棵曾经庇护人类却被人类屠杀的大树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就让我们去听一听《那树》的故事吧。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深切关注那树的命运,看看那树的一生有怎样的经历?
2.有人为那树的故事配了几幅图片,请选择其中的一幅配一点文字。
出示几幅图片,学生任意选择一图配字。
3.师交流自己所配字。
(1)早期的树:长在泥泞的马路边,佝偻、老态,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霉黑潮湿的树皮层,隆起的筋,纵裂的纹,树身像铁铸就;面对台风,屹立不动;炎热夏天,撑开绿阴;给鸟儿栖息之所,给情侣以温馨,不断伸展,滋润土地。
(2)近期的树:斗转星移,人们在树的附近架起了电线,铺起了柏油路,盖起了高楼,那树似乎有些碍事,有人开始质疑这颗树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那树一声不响,仍然释放着诗意的绿色。
(3)现在的树:后来由于一个醉汉撞到树上死了,交通专家给树判了死刑,在一个夜里树被从踝骨锯掉,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三、深入课文,感受那树的形象
1.那树的不平凡的经历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在我们的心中,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朗读课文。
那是一棵的树,因为课文第段中这样说“”。(或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
老师提示: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2.教师展示生字词,帮助阅读。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huái)骨: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qiú)须: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ǐ):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3.学生交流
4.教师交流
★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奇特的大树::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树皮。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像生铁铸就。
★对人类大有功德的大树: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阴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是人类的守护神。
★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因为当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身处逆境时,它仍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
★有爱心的大树: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告诉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让作者心痛的大树: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5.过渡: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我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慰藉。这样的大树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用赞叹的语气来读——那树啊!那那里是树,那是人类的守护神!
6.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棵大树的?
◆以老太太为代表的普通人,诸如清道妇。
◆还有蚂蚁。
◆千万别忘记还有作者。
7.这位人类的守护神就这样被人类屠杀,无情的人类就这样对待曾经给过自己无数帮助的友人,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请大家用痛苦的语气来读——好树哟!
四、拓展
1.好树不幸的遭遇震撼着我们,在你我的心中一定有好多的话想说。想对那树说,想对交通专家说,想对蚂蚁说,想对作者说。
交通专家,我好想对你说:。
那树,我好想对你说:。
作者,我好想对你说:。
清道妇,我好想对你说:。
蚂蚁,我好想对你说:。
2.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
(A)想象蚂蚁王国参加葬礼的场面,蚂蚁和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B)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吗?
3.交流
五、结束语
好想用言语感动一棵树,让风见证往事,历历在心头……
我相信:“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我相信:人类完全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只是要看我们怎么走。
让我们一起向世界宣告:留住绿色,留住地球,留住未来!
【篇二:《那树》】
一、说教材。
王鼎均先生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这位散文大家对文明和自然的思考应该就是《那树》写作的初衷吧。文章在极具表现力的字里行间浸透着现代文明对自然界宝贵生命的无情虐杀的痛惜和斥责。“那树”历经沧桑、阻挡风雨,努力开枝散叶,荫庇生灵,它恪尽树道却因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戮。树的悲剧命运恰恰折射出文明进程中人类道德的沦丧,人道的泯灭,人和树都成了现代文明发展中悲剧的载体。编者把《那树》编录到这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其意图是与作者相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生命,也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作为自然界最有灵性的人类不能因自己的无尽欲望而剥夺了其他物种的生命。九年级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已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加上他们这个年龄段对社会形态有所关注,因此,把这篇教材处理成“树道”“人道”的悲剧美学生还是能够领赏的。
二、说教学目标。
1、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个性品读,感知“那树”的整体形象及其品质,把握树的悲剧命运,培养学生通过揣摩感悟词句以赏析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文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把握文章内容;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在读中质疑、探究,完成对特定形象的认识;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中领赏文本的悲剧美学,深入探究文章的深层主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揣摩品析精彩词句,感知那树的形象,了解那树的命运悲剧,感受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写作意图,鉴赏树道、人道的双重悲剧美学,以达到人诗意地栖息于大地的美学观念。
四、说教法。
1、品读赏析法:品词句而知文心。运用精细的朗读去感受文章语言艺术,把握作品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2、提问探究法:抓住文中四个关键句子以点带面精设问题,垂直深入文本核心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下,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已知知识走向未知知识,从文本的表象走向深层的主题开掘。
五、说学法。
1、比读法:通过文段间的对比朗读,文句间的对比朗读,特定形象的对比朗读以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化。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团体协作中讨论、分析、归纳,以达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的再生成。
六、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1、联系生活,导入课题。2、品读文句,感知“那树”形象。3、走入文本,赏析“那树”的悲剧命运。4、深入文本,探讨“人性”悲剧。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导入语:温州的八字桥消失了,但那站立在八字桥边的千年古榕还在。它承载千年历史,每一道年轮都是它见证沧桑的印记;它集日月精华,根深叶大,这城市因有它的存在才有了厚实感。它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幸运的!但在树的种族里有着更多的是不幸,你看,《那树》(板书)。
这段#初三# 导语以温州的八字桥为文章的切入点既拉近了学生跟文本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温州桥文化的失落与温州的现代文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由此铺垫会更深刻。此外,八字桥边的千年古榕与那树一脉相承,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内心的感受也因此会变得丰富立体。
(二)品读文句,感知“那树”的形象。
当课题《那树》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必然对那不幸的树产生好奇。于是我出示了文章中的第一个关键句——
Ppt.“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这比喻句的喻体“焰火”来感受那树生命的强盛(板书),和树所彰显出来的生命热情。由此引入教学过程中的第二环节:通过品读文句,总体感知“那树”富有生命活力和热情的形象。
问题一:你从文章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那树”的生命活力?
这个问题不单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那树”早期的形象,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揣摩品读文句中,感受“那树”旺盛的生命形态背后是它无私奉献、荫庇生灵(板书)的使命。其三,通过示范的第一个关键句子,培养学生品读文句的能力——品词句而知文心。
(三)走入文本,赏析“那树”的悲剧命运。
在学生品读文句的基础上,我出示了第二个关键句子让学生齐读——
Ppt.“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这段ppt.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文章中的两句话进行整合,学生在比读中必能产生一种心灵冲击,“那树”历经沧桑到现时依然焕发青春,以其顽强的生命意志捍卫着它脚下的土地,荫庇这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然而它的奉献却成了徒劳。于是我抛出第二个问题,也是学生心中的疑问:
问题二:“那树”努力伸展浓荫,为人类遮风挡雨,为何却成了“徒劳无功(板书)的奉献”?
教学的第三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朗读6、7两段(指名读),从树的形象与树的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冲突中去感受其悲剧根源。在6、7两段朗读脚本的设计上我给朗读者配了一段哀怨悠长的小提琴演奏,既是激发朗读者的朗读激情,又是为课堂营造一个哀伤的气氛。当然,我更感谢王鼎均先生这般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字:“这世界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作者借助排比一气呵成,极具逼迫气势,加上数量词“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跟“一厘米一厘米”强烈对照,揭露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排挤下,迫使那始终如一、默默奉献的树无辜地成了交通的障碍,甚而被质疑(板书)为交通事故的始作俑者;“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这般轻柔律动的节奏,这般活脱感性的文字,这般诗意的画面,但人类无视它,一系列事物的“搬”中揭示了无情的人类背弃(板书)“那树”,致使秉承天职恩泽生灵的树成了街头不识趣的摆设。这是“树道”(板书)的悲剧。通过这些文句的精细品读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引让学生在亲近文本中走进悲剧氛围,领赏“那树”的悲剧美学。再齐读第8段,一起去听听“那树”的心声。漪君说:“读是为了更好的品”学生借着读,透过这些富有灵性的语言文字,达成了与“那树”的对话,达到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也提升了他们悲剧美的鉴赏力。
问题三:读完后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中国的写意画中追求的是留白的境界,课堂中我们也需要适当的留白以激发学生无限的审美意识。而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在这里,我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作为小结过渡——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问题四:“那树”遵守上苍的旨意,肩负树的使命,坚守一方,捍卫一方,它给了人类无数的恩泽,人类却抛弃了它。除此之外,那树的命运悲剧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这个问题的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垂直深入去领赏“那树”在文明冲突下的深层悲哀——人类不单无视于它“树道”的使命,更剥夺了它生存的权利(板书);其二也在学生的心灵法庭上对人类进行了初次的审判。
(四)深入文本,探究“人性”悲剧。
这一环节是整篇课文的一大难点,即如何引导学生从表象的树的悲剧而走向深层的人的悲剧。我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分两步走:
1、设计问题五:有人说,这是一篇树的悼词。作者在文章里营造着一种浓浓的悲剧感,你觉得这悲剧仅仅来自于“那树”吗?
以问题导入,再次引领学生回归文本,品悟文章的语言魅力。学生在品味王鼎均先生充满倾向性的文字笔底,一定能领赏到这位散文大家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特色:特定环境中的人性探讨。文章后半部分到处充斥着对人性批判的文字:“宣判”“偿命”,“嚼碎”“白森森”“尸体肢解”“切断动脉静脉”“闷死”“跳跃奔腾如巨无霸”人类,是一只张牙舞爪的兽,是一个冷酷阴险的侩子手。这是作为人的悲哀。
2、文章第四个关键句。Ppt.“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
问:你觉得这画面美吗?
以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作为这堂课的最后环节,其意图有二:一是为了检验学生在这堂悲剧美赏析课上是否增加了一点审美观,二是引导学生在感受这空荡无物没有鲜活气息的画面中领悟“人性”的深层悲剧——人类亲手毁灭了大地上诗意的生活。“那树”是现代文明发展中悲剧的载体,人类何尝不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悲剧载体呢?因此,文明的发展应该如何与自然平衡,是我们永恒追求的主题。
我的结束语是:树,这远古的绿荫,你曾经是这世界上最庞大的群体,你是归属于空间的,如今,你却归属于文化,正如那八字桥旁静静伫立的古榕树,你站在那儿,告诉人们,一种文化即将失落;你站在那儿,告诉人们,让我们一起诗意地栖息于大地。
【篇三:《谈生命》】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记重点字词。
2.朗读文章,揣摩、品味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3.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朗读文章,揣摩、品味文章内容。
2.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朗读文章,揣摩、品味文章内容。
教学设想
课文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课前准备
1.搜集冰心的相关情况及关于“感悟生命”的文章。
2.熟读文章,识记字词。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读关于“感悟生命”的文章,并谈感受。(配乐)
2.师:(对学生回答表示肯定、赞扬)冰心先生在她的文章《谈生命》中对生命作了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作者用了怎样的比喻?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生命?下面,我们就共同学习冰心的《谈生命》。
二、检查预习
1.记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课件展示下列字词)
清吟枭鸟荫庇芳馨怡悦云翳一泻千里
(生读后,合作听记;自选3个词语写一段话)
2.了解作者(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冰心,掌握相关内容: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悟》《寄小读者》等。)
以上内容由课件展示,并展示冰心先生形象。
师推荐阅读:《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三、探索新知
师导学:了解了冰心先生的主要情况后,我们就来感悟一下这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诠释。
(一)整体感知
1.师生合作朗读文章。
(配乐并播放江流入海、小树成长的画面)
生思考问题(课件展示):作者把生命比喻成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读文后,生回答。)
明确:作者把生命比喻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第二问生可畅所欲言,意思对即可。如:春水和小树的生长过程暗示人的生命历程。
2.(肯定生回答)师:全文可划分几个层次?有几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生速读文章,划分层次,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划法。)下面作一种较为粗略的分段:(课件出示下面内容)
第一层:第一句话。(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文章思路的起点)
第二层:从“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到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最后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二)合作探究,揣摩品味
1.师:生命如“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春水”和“小树”在成长过程中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种生命状态?有怎样的特点?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人生状态?由此你想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具有怎样的心理品质、情绪状态?
(生四人一组,推选一人读文或齐读,读后讨论并推举代表回答。课件展示以上问题。)
师生共同明确:
“春水”“小树”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期间顺利与曲折、幸福与痛苦相生相伴;“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具有曲折和大起大落的特点,“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则显得平静而温柔一些;人生亦是如此,出生、成长,期间经历无数的幸福、痛苦,时而顺利,时而曲折,直至死亡;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敢于面对困难,正视生活中的幸福与不幸,快乐时微笑,痛苦时亦能微笑,不屈不挠,奋斗不息。
2.读文,品味语句
师:文章有很多精警语句,你感受最深的有哪几句?找出来,读后,谈谈感受。
(生速读文章,找出感受较深的语句,读后,随便谈感受,师可适时补充。)
课件出示重点语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3.说说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课件展示问题)
(生二人一组,讨论后回答。)
师生共同明确: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它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4.你认为生命像什么?为什么?请用一个比喻句表达出来。
(三)质疑,解疑
生速读,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例:
1.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层是议论,从表达主题方面说,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之后,再点明生命的意义、阐明文旨、深化主题;从结构方面说,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由于文章具有哲理性、议论性的特点,所以最后一段具有作结论的性质。)
2.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细说起来,随文章的展开,感情呈起伏变化。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是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语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略有不同,一开始充分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宁静和喜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尽管全文的感情有起伏变化,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四、拓展延伸(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联系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题写一段话。
2.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请选自己喜欢的背诵三句以上。
五、写作链接
师:学了本文,同学们对生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请写一篇读后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生课上说思路,课下写作。
六、小结
同学们,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珍惜生命所带给我们的一切,要知道,幸福是人生,不幸亦是人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生命方能放出的真正光彩。
《谈生命》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专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冰心的《谈生命》。下面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评价、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现代女作家冰心在1947年写的散文《谈生命》安排在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课文以“春水”“小树”为喻,生动地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结合单元教学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二、说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感悟本文语言优美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的。
我将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充分预习:通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小队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按综合素质等方面搭配,将全班分成六个小队,进行小队交流、讨论和全班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不理解的内容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四、说教学评价
1.师生共同点评:每一个竞赛环节之后,都要先同学点评,后教师小结。
2.小队竞赛积分榜:为了更好的展开小队合作学习,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队竞赛积分榜”进行评价。学生在每个竞赛环节,都可以在回答问题后为该小队加上分数予以奖励,最后根据小队积分情况,总分第一名小队队长发表获奖感言,总分最后一名的小队全体队员写简短的书面说明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学文环节和习文环节。学文环节也就是课前预习,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预习的效率,我采用分队分级的方法布置学生自学,上课时同级别的队员进行竞赛。
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照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以“情景导入、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等六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3分钟)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世纪老人冰心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设计意图:(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思考。)
(二)文章写了什么——概括内容(10分钟)
1.分队朗读(一读课文)
2.首先,我以读课文第一句“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切入,请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并在朗读中寻找:文中说生命像什么?通过这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迅速理清作者的思路。
竞赛:每队A级同学到黑板上写层次关键词。每队B级同学点评,教师总结,并针对书写、内容及点评者的表达分别给A、B两级队员打分,计入小队竞赛积分表。
参考关键词:像、水、树、总
以上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怎样写的——分析结构(5分钟)
1.教师范读(二读课文)
2.教师结合学生演板分析。
第一层(头两句话):提示话题。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层(最后部分):总结全文、阐发这里。
以上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
(四)为什么这么写——归纳中心(5分钟)
1.竞赛朗读课文(三读课文)
2.竞赛:每队C级队员在黑板上归纳中心思想,D级队员点评。教师讲解并给C级和D级队员打分。
以上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从思想上把握文章,领会文章主旨。
(五)文章写得怎么样——总结特色(10分钟)
1.学生齐声朗读(四读课文)
2.竞赛:每队E级队员演板,找关键句、表达方式或修辞用法,说说其作用,F级点评,教师讲解并评分。
例句: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以上设计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怎样学写——学列提纲(7分钟)
1.你觉得应该怎样感谢生命,对待生命?
2.G级演板,H级点评,教师讲解并评分。
以上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常常要遇到的一些挫折和磨难,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是如何战胜困难使自己变得坚强的,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能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学会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七、总结(5分钟)
1.总分第一名队长发表获奖感言
2.总分最后一名全体队员写书面说明,分析情况、总结得失。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杰克•伦敦的文学常识。
2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能力目标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
体会人物在绝境中顽强求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感知人热爱生命本能、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用音乐开启学生心扉,可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悟音乐旋律中迸发出的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2导入新课
生命作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外文学史中,许多大师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为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更是作者为我们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介绍作者
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一个破产农民家庭。童年时他就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这期间,他开始阅读大量的小说和读物。16岁失业,他参加失业大军组成的*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几个月后出狱。出狱后,他拼命干活,同时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马克思等人的著作。后来受淘金热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描写贫民和工人生活《深渊中的人们》、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政治幻想小说《铁蹄》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白牙》、《天大亮》、《月谷》、《墨西哥人》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
但是到了晚年,他逐渐脱离社会斗争,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满足个人的物质享受也写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作品,1916年杰克•伦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在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4背景介绍
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是描写一个淘金者与饥饿、寒冷、恐慌和死亡作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生战胜死亡的积极思想。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把握小说情节
学生复述小说情节,教师引导
《热爱生命》讲述的是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途中被朋友抛弃,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他已经有两天没有吃东西,并且迷了路,已经筋疲力尽,不是靠两脚走路,而是用手脚在路上爬了,他吃的是雪水,睡在露天。在荒野的六天六夜中,他仅吃了一二条水塘中的小鱼和四只刚出壳的小松鸡。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在他奄奄一息时,有一条病狼却时刻尾随着他,舔食着他留下的血迹,觊觎着他的肉体。最后淘金者用智力和毅力咬开了病狼的喉咙,凭着意志吮吸了病狼的血,并坚持着爬到了大河边。最后,他在大河边被几个科学考察人员救起,他在与大自然的拼搏中活了下来。
2学生自由诵读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3学生重点研读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与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明确:
小说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小说中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这个人”指代,显然隐含着作者以他作为整个人类象征的用意,而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4学生联系《荒岛余生》中鲁滨孙荒岛求生的经历,深入领会小说的深刻意蕴
三、研读,体验延伸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高度统一,可以说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一方面,这篇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将主人公安置到一个困苦险恶到极点的生存环境中,让其经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篇极为逼真的小说,我们在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作者准确地摹拟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与意识活动。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个疲惫、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艰难求生过程,其“真实性”可谓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2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在其他书刊或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类似的人或动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难等。
3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疫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作家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讲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选读其长篇小说
《我的生活故事》和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讲当代作家史铁生的遭遇,选读其感悟生命的文章《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
四、课堂小结
生命是宝贵的,只要心中生命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让我们热爱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初三上册语文课文说课稿.doc正在阅读:
初三上册语文课文说课稿02-26
201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铜仁分行校园招聘公告(贵州)03-26
2021湖南衡阳技师学院招聘教师和辅导员公告【50人】08-06
开心的一节课作文500字09-05
忘不了的情味作文800字07-25
厨师响亮的励志口号,团队响亮的励志口号04-20
水上乐园作文600字08-12
六年级快乐的六一日记500字5篇06-02
2018年广东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分数线预测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