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杨炯的诗词《巫峡》赏析

副标题:杨炯的诗词《巫峡》赏析

时间:2022-03-31 10:17: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词鉴赏# 导语】杨炯寄意于山水,是为了抒发情感,因此诗中的景物描绘有时就不那么刻意求工,写景雄浑开阔而不求工细,为主体的情感活动构成了恰当的背景。下面®文档大全网就给大家分享下杨炯的诗词《巫峡》,欢迎阅读!




  《巫峡》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赏析】


  巫峡绮丽幽深,以俊秀著称天下。它峡长谷深,奇峰突兀,层峦叠嶂,云腾雾绕,江流曲折,百转千回。有古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者先叙述巫峡之长,再通过对悬崖峭壁的描绘衬托巫峡之险。“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两句,从平视和仰视两个角度来展现了巫峡的幽深窅远和两岸峭壁的险峻,既见其广度,又显其高度,使得景物更加立体直观。关于巫峡两岸的山岭,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有过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作者杨炯只以十字便准确道出,言重峦叠嶂一望无际,山峰高耸,直上云霄。“窅”是深远之意,意谓巫峡山峦绵长,望不到尽头;“凌”字为高出之意,言山峰峭拔,直冲云汉,极写山之高耸挺拔气势。这两句对偶工中富于变化,以“不极”对“苍苍”属于宽对,使诗意灵活,不至于呆板;同时也为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做了很好的铺垫。





  扩展阅读:杨炯的简介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





  扩展阅读:诗歌成就


  初唐上官体所代表的宫廷诗风在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龙朔年间(661-663)达到鼎盛。上官体之风气过分关注声律对偶,讲所谓“六对”、“八对”,忽视了诗歌本质。杨炯虽出身寒门,但才华横溢,性气豪纵,怀才不遇而轻视权贵。因此,他与上官仪为首的宫体诗派有着分明的界线,歌咏的是自我遭际与心声,抒发的是自己真情的自我流露,与之歌咏大唐气象大异其趣,形成鲜明对照,他冲破了上官体流风,开拓了新的诗风。


  初唐四杰以革除诗坛浮靡之习为己任,以对上官体批判的姿态,从狭窄的宫廷天地引到广大的市井,从狭小的台阁到山川边塞,开拓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生命,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清新刚健的诗风。杨炯也不例外。如《送梓州周司功》呈现出作者在送别友人后夜望西南,担心蜀路艰险,何时才能再相见的场景,感情真挚;如在渴慕功业的心态下写的《从军行》可谓杨炯诗作中的上乘佳作,此诗笔力雄劲,感情豪放率直;杨炯还有一组三峡诗,状景抒情也较真实自然,且托物明怀,借史抒志,含意比较深刻,亦是挣脱宫体诗束缚的佳作。杨炯的送别诗中,没有雍容华贵、闲适自足的情趣宫体式,而是总是渗杂着自己郁郁孤寂的身影及奋发向上的激情,大多写得质朴真切,颇有真情实感,如《夜送赵纵》,全诗语言洗炼、质朴,用典贴切。杨炯是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他的《从军行》,无论从平仄声律、文字对偶以及起结作法等方而来说,都是成热的五言诗。其现存的14首五言律诗,完全符合近体的粘式律,是一种有意的追求,廓清了齐梁以来绮媚华靡之风,促成了五言律诗的定型。


杨炯的诗词《巫峡》赏析.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ZBop.html